不過,還是經由老七佳本身的解說員,來說明會清楚許多,
老七佳部落石版屋工作團隊粉絲頁裏,
有石板屋守護者鄭超(Calivat)先生(0926-816-170)、及導覽解說員鍾一心(Piya)先生(0910-772-392)的聯絡方式。
在南洲交流道的台一省道小七會和之後,沿著台一省道,轉進縣道185(屏東縣圓山路),
從台一線一進入圓山路,一路都是部落,也看到新七佳部落。
大約開了20分鐘,就進入七里溪溪邊便道。
我們在比較寬闊的地方,停車裝車。
今天有老七佳吊橋啟用典禮活動,溪邊便道來往車輛還蠻多的。

七里溪溪底便道
當地車友說,這溪底高度墊高不少,
現在枯水期,溪流小小一條,
可是,幾年前的颱風沖下不少土石。

水面、或是潮濕的石塊,逆光拍都有股深沈的韻味。

這是舊吊橋遺跡,被颱風土石流沖毀好幾年,
從河床和吊橋地基落差可以看出來,土石流沖刷了多少土石下來。

枯水期的七里溪,溪面可說是絹絹細流,
不過,河床非常的寬,不像北港溪那樣會有一線天的美景,
河床邊還是可以看到頁岩切削的景象。

大家都停下觀看這顆石頭,遠遠的還搞不清楚是什麼??

轉到正面,
原來石頭的這一面,猶如刀削豆腐般,被割成幾塊,
下方好像還有層猶如酥皮般的表面,
整個就像塊蛋糕,難怪大家都駐足觀看。
猜想當年落下來,整個突然碎裂,才形成這般樣子。

老七佳新吊橋

啟用典禮還沒有開始,
儀式還沒有開始,所以我們還不能通過吊橋。
既然不能通過,大家決定從溪底通過到對岸上去,
下對岸有個便道可以上去吊橋口,
看來這便道也是冬季限定的。

老七佳聚落道路(已經開始全面鋪水泥,剩下一點點Off road路線)
從溪底到吊橋口,是一小段陡上坡,這段路都是水泥路面。

後來才知道,屏東縣很積極地要將通往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的林道鋪上水泥,
林道路線長度比過去的遊記少了很多,
有些路段才剛剛鋪好水泥,
雖然還沒有整段鋪好,不過,應該也快了。
我們猜測應該是為了日後宣傳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的文化觀光行程,
雖然我們覺得有點可惜,不過也無可奈何。
觀光客坐車上來,還是比較容易。
看這指標牌,老七佳部落石板屋附近還有個石可見山,今天時間應該不夠安排。
原來這附近有個蝴蝶谷,難怪蝴蝶種類這樣多。

老七佳石板屋部落
俯瞰老七佳部落石板屋,這石板屋區域範圍很大,很難一個畫面就拍進來。
雖然已經沒有原住民住在這裡了,但是整理的很整齊,維護的很好。

在這裡慢慢走,有許多小地方可以細細品味。

石板屋都不是很高,又矗立在類似梯田的坡道上,
所以可以很容易看到屋頂堆疊的方式,很像魚鱗片,非常好看。


車友告知,門前有廣場的是頭目,這裡有兩戶門前有廣場,
記得看過的遊記還提到有部落類似巫師之類身份的,只是我不會以房舍來辨認,
這裡,七佳部落的原民還是會回來進行祭典,所以一些文化仍然會在這裡保存下去,
來這裡還是要經過部落的人解說,才會懂其中的奧妙,
我們乍到,只能走馬看花,看個表面。

這是老七佳部落石板屋守護者鄭超先生的家,遊記開頭有他的聯絡方式。

部落回到吊橋,一路下滑個兩三公里,一下子就到了!
這時候典禮已經結束,可以騎過去啦!

沿著七里溪便道原路回去。
回程,可以好好欣賞七里溪,回去的角度看起來不太一樣。
冬季的七里溪真是涓涓細流,溪面很淺。
感覺水深還不及膝,當年八八水災,竟然可以沖毀吊橋。

這是過去電線桿遺跡,可以看得出來沖下多少土石,才可以墊到這樣高。

完整遊記和軌跡:
2014.01.01 老七佳石板屋部落撩K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