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最早叫做大姑陷,被大漢溪所貫穿,透過當年大漢溪小帆船行駛淡水河,
與大陸貿易興盛,也造就了許多商號與商賈,和平老街可說是代表大溪最繁盛的老街,
近百戶的華麗街屋,以及深刻的歷史歲月,都讓人讚嘆不已,


古早時代大溪鎮對外聯絡的唯一橋樑是大溪橋,過去是日治時代的建造的鐵線橋,
而這座新建的大溪橋是仿造日治時代原大溪古吊橋的外觀重建,
兩端橋頭另加興建二座很高的牌樓,而橋身二側是仿老街牌坊的巴洛克式雕花,


興建於民國二十三年的大溪橋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特殊的造型與自然風光相映成趣,
因此被譽為大溪八大美景之一,遊客們多會在此橋上拍照留影,
新大溪橋以亮眼的外型成為了大溪鎮的新地標,但我們今天除了看看大溪橋之外,
更重要的還是要來騎腳踏車,


由大溪橋出發先到石門水庫,今天是欣單車辦的石門環潭楓景約騎,
路線蠻簡單的,由大溪橋到石門水庫環潭公路,
當然更吸引人的重點剛才照片已有,就是有運動型美女夏美領騎,


毗鄰大溪鎮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石門水庫,是台灣主要水庫之一,
源頭來自大漢溪中游,其實石門水庫更是相當著名的低海拔賞楓之地,
冬季來到石門水庫不可錯過的就是楓葉,


接著往壩頂移動,里程2公里陡峭的便道,是勇於接受挑戰的單車族必去之道,
前往水庫壩頂途中,更可以散步沿路欣賞楓樹變化,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溪谷之間,由於溪水出口有雙峰對峙狀茗「石門」
石門的山水秀麗,春櫻、夏蔭、秋楓、冬梅的四季美景讓遊人們流連忘返,
今天很幸運的一次就得見其中兩項美景,


寒風中石門水庫梅花枝頭上綻放,憑欄遠望水庫盈盈的湖水,享受難得靜謐時光,
難怪每逢假日,石門水庫遊客絡繹不絕,


嵩台是石門水庫的最佳瞭望台,為石門水庫至高之處,視野極為遼闊,
也是位於石門大壩、後池、石門水庫三個風景點的交叉點,


人車少空氣新鮮,路樹林相茂密,綠意盎然,石門水庫環湖公路往上是集水區,
一路上盡是美麗的湖光山色,湖面上風光明媚、一旁的還有青翠的山景,
身在此間騎車完全不會覺得累,


石門水庫除了騎單車之外,大家平常都用來慢跑或是健行,都是很熱門的路線,
風景漂亮路線好,有挑戰性之外又不會太硬斗,重點是沿途樹蔭很多,
現在冬天先不算,就算是夏天來跑也不會曬成魚乾,


遙望傳說中的薑母島,阿姆坪位於石門水庫中游的右岸,
阿姆坪原是默默無聞很平常的地名,卻因偶像連續劇故事的演出一砲而紅,
尤其劇情中的「薑母島」,硬是讓石門水庫的阿姆坪頓時成為熱門景點,


阿姆坪之後續接北橫台七,一路得天獨厚的山光水色及蒼翠茂林,曲折蜿蜒的山道,
加上人煙車輛稀少,空氣更是頂級的新鮮,所以這一帶可是單車族平日練車的最愛,


沿著彎曲卻寬敞的北橫往大溪,看到路旁顯眼的薰衣草色招牌,入內是歐式的花園,
這裡是擁有花草、咖啡的天御農場觀光花園,


從小盆的花草到中型的樹苗種類繁多,一區區地擺放,鋪成了階梯的花草園,
可以輕鬆悠閒地穿梭花間也不嫌擠,但還是不能待太久,因為大家都跑光了,
繼續往前來到百吉隧道入口,


原屬北段橫貫台七線公路要道的百吉隧道,自從可以雙向通車的百吉隧道開通後,
舊百吉隧道從此功成身退封閉,如今架設燈具提供照明,舖設有手押台車輕便鐵路,
搖身一變成為北橫新景點,


百吉隧道回歸石門水庫環湖道路,繞了一圈環湖公路後又回到了環翠樓,
這一帶才是活魚餐廳的發源地,


石門水庫水質潔淨,因而魚隻都相當肥碩,肉質鮮美,一魚多吃成為遠近馳名的特產,
不過今天沒有要在這開伙,而是要先回大溪吃午飯,


離開石門水庫回歸大溪老街,難得上來一趟大溪豈能不吃豆乾,
大溪豆乾遠近馳名,其中最有名的老店就屬榕樹下老阿伯現滷豆干,
原本口味就備受歡迎,加上報章雜誌的報導介紹後,每逢假日就被滿滿的人潮包圍,


滷味在鍋中翻滾著,深色的滷汁滲透每一款食材,隨著微風陣陣飄香過來,
大溪豆干中以黑豆干最為著名,每一塊都吸滿著滷汁的黑豆干,
模樣不只誘人更是好吃,


吃過豆干之後離開人聲鼎沸的大溪老街,去小7買本雜誌到我們中午的午飯地點,
最後就來要個簽名當紀念品,這趟行程最後就在這邊結束了,
里程雖然不長,但今天賞景拍照都很過癮,很高興在新年就跟到了個好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