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勝收的好景點;沿著國四橋下騎到「東豐綠園道」→「石岡大壩」→「五福臨門」來個
忙裏偷閒半日遊。
:
「東豐綠園道」是全國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得自行車道。
騎進「東豐綠園道」,環境清幽乾淨,可說是觀光級的自行車道;
沿途幾乎皆是大樹遮陰,夏天騎在其中也不覺得煩躁。


沿途兩旁稻田,一眼望去都是綠到不行,綠的很舒服的景緻。

在東豐綠園道騎單車,每騎一小段就有休息涼亭或石桌,外觀上看起來蠻高檔的且乾淨。
四人同行,順便就可以湊一桌了...



有著鮮明平整的車道,一片綠油油,風吹來很舒爽。
「東豐綠園道」全程12公里(豐原區→石岡區→東勢區),但我騎到石岡大壩就沒續行到東勢區,
就去大壩拍照,待下回騎完全程再詳細介紹東豐綠園道之美。


「石岡大壩」於1977年完工營運,主要功能在於調節大甲溪流域尖峰發電尾水及河川水資源,
並提供大台中地區公共給水及灌溉用水。


台灣第六任副總統、台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

往下騎到攔水壩下方,腹地廣闊;颱風即將來襲,水壩正在小洩洪,站在這裡被濺起的水花
噴了滿臉,但是好涼好爽。




由上往下觀望依舊是漂亮的景緻。



氣勢宏偉的石岡大壩,與台灣中部地區之民生、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



壩頂橋上在921大地震之前是可以通行的,震後因為橋墩右端損毀(閘門三座)未完全修復,現是
禁止汽機車(包括單車)通行的,但步行是可以進入的。


滔滔不決宣洩而下混濁的大甲溪水。


大壩集水區;遠方的橋梁是卓蘭鎮通往東勢區的長庚大橋。



逛完了石岡大壩,騎出綠園道往北走騎豐勢路,續行約2公里看見路標「五福臨門神木」轉入。
在轉入五福臨門神木前,有「情人步橋」可以進去逛逛。

轉入後約400公尺後右轉到五福臨門神木、中興嶺,直行可到新社區。

山水景色感覺相當不錯;溪中有幾個小朋友戲水游泳,盛夏消暑且玩得不亦樂乎。


要上五福臨門神木需爬坡2.2公里,全程有一半以上坡度超10%(目測,且比松鼠坡還硬斗),
對一個老人家來說真的有點變態且不人道,既來之則騎之,那就慢慢龜吧。
沿途更多的是S形髮夾彎,用小盤、飛輪放到最鬆了,我是踩到兩腳開開汗水直下...不騎了牽車!。


邊牽著邊欣賞著山間景緻相當宜人。


騎(牽)在山上最渴望的是水,彎下腰來聞聞這水的味道,無色無味透心涼,洗把臉再上路。

牽了一公里多路程上來看到歡迎光臨「五福臨門」轉入,再續續往上可到中興嶺。
這個坡看了不寒而慄,怎麼陡成這樣...



在這一帶有很多家土雞城,運動後來隻土雞補充優質蛋白質,三五好友在此聚餐是個不錯的選擇。

「五福臨門神木」有一棵數百年的樟樹由相思樹、楠樹、楓樹、朴樹五棵樹合抱而成的巨樹。


1975年蔣經國先生曾來此巡視,經蔣經國先生賜名為“五福臨門神木”後名聲遠播。

仰天整片綠意盎然樹葉非常茂盛。


「五福臨門神木」已成石岡區知名勝景之一,在大樹下建立土地祠祭拜。



樹幹枝枝粗壯,枝條彎曲橫生交錯,更神奇的是有幾枝樹幹低垂落地,因生怕過重斷落,
予以木柱鋼柱頂著保護粗壯樹幹。



當地作物在山坡地上種滿了橘子果園。



此處的登山步道,步道綠蔭成林。
在觀景台一面享受美食,還可一面欣賞遍及石岡及東勢超視野全景。



結束今日半日遊原路折返...下坡時剎車煞到異音跑出來,剎車塊品質不佳吧!

遇見一隻粗壯黑狗兄,我想牠是下山溜達去,傍晚上山要回家。
看牠步履蹣跚走路緩慢,坡度可見一般...牠累了。

在「東豐綠園道」沿途風光明媚、景色宜人,田園、樹蔭相伴消暑最佳去處。
到「石岡大壩」除了可參觀大壩的氣勢雄偉壯觀外,更可前往大壩北側參觀九二一地震的斷壩遺跡。
上「五福臨門神木」在枝葉繁茂,樹冠高大,綠蔭寬廣環境清幽下漫步、休憩吃吃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