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與老公交往期間,曾經幾度到惠蓀林場,那裡沒有溪頭的人潮,可以在炎炎夏日躺在林間的躺椅上度過一整個下午;沿著青蛙石步道往下切,可以聆聽北港溪潺潺的水流聲,即使待上一整天,都不覺得厭煩。
2001年,老公開始騎登山車,那時候,兒子五歲,女兒一歲,那年的十二月,我開車載兩個孩子去林場與他會合,兩個孩子在咖啡園仔細端詳鋪在地上的咖啡豆,看看舊照片,發現那已經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咖啡園裡的兒子與我

咖啡園裡的好朋友

對單車感興趣的兒子

難得露出笑容的兒子

再看一次寶貝兒子當年的模樣

一歲四個月胖嘟嘟的女兒

全家福

今年一月六日,請了半天假,打算用一個上午的時間,騎一趟惠蓀林場,考慮到獨騎的安全、我的龜速與有限的時間,只選擇林場園區內大約六公里的路程。
那陣子,身體出了些狀況,不能開口講話,也無法進食,只能喝冰冷的流質食物,早上喝了冰牛奶,然後就隨身帶了幾片我平時最討厭的巧克力,進入八卦山隧道,再轉向國道六號,下了國姓交流道,車行於往惠蓀的途中,不禁想起了以前到這附近騎單車的畫面,塵封已久的記憶倏忽回到眼前,過去4+2的旅行方式,因為沒有國道六號的開通,每次都必須很早出門,開很長的一段路,才會到達單車騎乘的起點。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國姓不再是偏遠的小地方,沿途也出現了幾家便利商店,現在再來這裡,不必擔心食物補給的問題,也不必擔心路途遙遠。
出發前的夜裡,下了微雨,路面微濕,空氣中帶著絲許的冷,搖下車窗,讓晨風進到車內,這樣的早晨,能夠徜徉於這一片幽靜的山林間,是我在身體不適時最佳的治療處方。
順著台21的山路慢慢開,過了有名的糯米橋,再彎進投80,接著沿著北港溪緩緩而上,經過三個名字好美的原住民部落--清流、中原與眉原,沒多久就來到惠蓀林場的入口。將車子停在收費站外的停車場,然後買了門票,慢慢騎進園區內。
惠蓀林場面積廣達7400公頃,經由收費站慢慢騎進去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高大筆直的的台灣杉;走進這片以翠綠為主色調打造的園地,當然不能錯過的是高低錯落有致生長的植物,我一開始為台灣杉大道傾倒,接著又被沿途的筆筒樹吸引目光,除此之外,我還獨鍾於密密森林的清幽感覺。
惠蓀林場的收費站



筆直的台灣杉

前一天夜裡,下了些雨,路面帶點濕滑,我是很膽小的人,這樣的情況下,我通常會格外小心,一個人的旅行,最好妥善照顧好自己,免得家人擔心。
經過入口處的台灣杉迎賓大道,往右看,可以看到台灣原生樹種園,園區內收集百餘種台灣的原生樹種,其中以樟科,穀斗科,和桑科等中海拔常見樹種為主。包括樹皮可製香的香楠;果實堅硬無比的小西氏石櫟;俗稱山橄欖的杜英;和葉面粗糙的澀葉榕,以及珍貴的牛樟,烏心石,和台灣櫸等鄉土樹種,是遊客認識各種原生植物的最佳場所(以上有關台灣原生樹種園資料來自於惠蓀林場官方網站)。
台灣原生樹種園的小徑



進入園區的道路,就如同照片所看到的模樣,兩旁都是以綠色為主體的自然植物,騎來讓人心曠神怡。
過了台灣杉大道與原生樹種園後,來到了土石流觀測站,猶記得九二一地震後來訪時,這裡全被土石所覆蓋,工程車把土石推至兩旁,勉強開出一條車道,推至兩旁的土石鬆軟又高,車行於期間,不得不加快速度,深怕土石隨時會滑落。

土石流觀測站






接著就進入咖啡園區,不過,我打算回程時再繞進去,因為,聽老公說有一小段路有點陡,我必須先預留時間完成那樣的路段,才會有更悠閒的心情去享受留下汗水後的快感與成就感。
咖啡園的路口





過了咖啡園的入口,繼續往上騎,來到一處明隧道,這應該是幾次豪雨後的修建工程。騎在明隧道裡,不必擔心可怕的崩壁,心裡著實踏實多了;出了隧道口,回首來時路,發現了涓涓滴落的山泉,造就另一種美。
明隧道


過了明隧道,出現在眼前的是景觀雄偉的凌雲斷崖,遠看相當壯觀,拍完照後開始騎乘,發現苗頭不對,坡突然變陡了,不再是前面路段的平緩車道,早上只喝牛奶(因為無法進食),騎沒多久,就覺得渾身沒力氣,只好停下來含一片巧克力,停下來的當時,一看旁邊的山壁,真的很可怕,塞了巧克力到嘴巴後,速速離去,不敢久留。
這段坡,就是老公在我出發前提及的小陡坡,短短的1.15公里爬升了131公尺(文後附有詳細的坡度表),若不是當天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就算是六速的小布,應該可以不落地騎上去,若是一般車友的登山車或公路車,當然是游刃有餘。
明隧道後的小陡坡




過了凌雲斷崖,來到了涉水步道,記得有一年的夏天跟老公與國小同學來這裡,脫下鞋子,沿著水道往上走,冰涼的潺潺流水帶走了所有的酷熱。
涉水步道



松風山步道口


繼續往前騎,路變緩了,來到了灰色為主體的研習中心,因為騎了凌雲斷崖的小陡坡,一片巧克力的熱量又耗盡了,只好再此稍作停留,再含一片巧克力補充體力,從小到現在,我從沒吃過這麼多的巧克力,不巧的是巧克力又是我平常最討厭的零食,沒想到因為身體出狀況,不得不仰賴它來維持基本的體力。
把車停靠在研習中心前的樹下,赫然發現車輪下的紅葉,雖然沒有艷麗的色澤,卻也讓自己欣喜若狂,尤其是在體力耗盡時,能夠看到大自然的魔力,彷彿告訴自己這一趟路沒有白來了。
研習中心前的落葉



研習中心

研習中心的對面,有一片草原,牽著單車沿著草原的右側慢慢走,兩排向天空伸出枝枒的大樹吸引了我的目光,駐足於大樹下,別有一份悠閒,我想,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細看,都不難發現隱藏於其間的美。
大草原旁的大樹

遠看這一片大樹

大草原上的許願牌


離開研習中心前方的大草原,繼續慢慢騎在幽靜的林道上(投80),特別留意周邊的小徑,希望可以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再度探訪。
松風山步道另一路口

月桃巷

梨園山莊的入口

山林巷

離開山林巷的路口,開始一小段的爬坡,每回騎著單車出遊,自己幾乎都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記錄,本身個子小,常常看不到反光鏡中的自己,這次在惠蓀林場,難得可以找到較矮的反光鏡,終於可以留下自己騎著BROMPTON的身影。
自拍照




經過一小段的爬坡,來到了國際會議中心,兩個孩子尚未出生前,喜歡漫步在周邊的樹蔭下,踩著一地的落葉,兩個孩子出生後,夫妻倆則陪他們在草坪上追逐,此處有我們過往的諸多回憶,即使時光荏苒,許多年過去了,屬於我們的記憶永遠都是那麼清晰。
國際會議中心



投80的14K

餐旅中心

離開最高點的餐旅中心後,回到國際會議中心旁的草原,牽著單車再度走入那片草原,彷彿又回到了多年前,僻靜的林間,藏有甜蜜的回憶,有屬於國中同學與我的,也有老公與我的,更有我們一家人的.....


巒大杉人造林間的吊床

告別國際會議中心,準備一路慢慢下滑,上坡時忽略掉的美景,藉著從容的下坡路段,重新再看一眼。
蜜蜂生態教育館前的草原



遠看凌雲斷崖

俯瞰北港溪

凌雲斷崖的陡坡

北港溪的潺潺流水

明隧道

彎進了咖啡園,我對咖啡非常挑剔,不是非常喜歡惠蓀咖啡的口感,但是,我喜愛咖啡園的環境,以前到這裡時,即使喝不慣餐廳裡的咖啡,還是會點杯熱咖啡,然後找個角落坐下來,這裡有一種吸引我的林間所散發出來的悠閒氛圍,只可惜,之前的豪雨所帶來的土石流,吞噬掉了咖啡園一部分的腹地。
咖啡園


收費站

回到收費站,結束了一個早上的騎乘,2010年的冬天,我獨自帶著BROMPTON完成了幾次的小旅行,當然會佩服自己的膽量,也會認同自己的旅行模式,連續寫了五篇遊記,希望留予他年說夢痕,更希望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與眾多女車友一同分享我的想法:『女生,一樣可以騎著單車四處去旅行!』『即使是與我年紀相仿的中年媽媽,一樣可以騎著單車,慢慢地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山林之美!』
騎乘里程

騎乘路線

收費站到餐旅中心坡度圖

較陡路段(凌雲斷崖)坡度圖

較陡路段(山林巷到餐旅中心)坡度圖

收費站到餐旅中心的騎乘資料

收費站-餐旅中心-收費站的騎乘時間

全程的騎乘資料

我在Everytrail的航跡

用GPSFLY飛一下

我的路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