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暖暖的冬日清晨
緩緩駛向水里
老公要帶我去圓那一直漂浮在我心中的夢
1993年的夏天,爸爸開車帶老公與我到地利兜風,雖然早聽說過丹大林道,卻一直不曾造訪,爸爸一邊開車一邊介紹這條山路,到地利用了午餐,然後,繼續順 著山路往上行駛,爸爸說往七彩湖的林道路面崎嶇,無法繼續前進,於是,在五里亭回頭,接著轉往日月潭,爸爸不想走一般觀光客的路線,帶我們經由潭南到達德 化社(現在的伊達邵),然後再以順時針方向沿著潭邊繞到頭社,雖然老公與我常常經由頭社到日月潭,卻不曾走爸爸的路線,跟爸爸的那次出遊,讓我們第一次知道,在日月潭的南方隱藏了那樣一個寧靜的布農部落。
2001~2003年間,老公與好友們多次騎著單車進出地利與潭南,我也開車載兩個孩子尾隨於後,不管豪雨如何無情地肆虐這些山地的小部落,我們還是覺得這些部落彷彿是世外桃源,即使是連續假日,這些地方永遠不會看到擁擠的人潮或車潮。
2009年三月底,我終於開始練習騎單車,當時,難免會有一些夢想漂浮在心中,跟在老公的單車後面旅行那麼多年,有些路線始終讓自己念念不忘,常常幻想自 己也可以騎一趟。2010年的夏天,在老公與兒子的帶領下,完成了幾條漂浮在心中的單車路線--中心崙林道、湖本、翠峰到武嶺、集集大山與未完成全程的日 月潭直達車;2010年的冬天,一個人再度完成了記憶中的夢幻路線--日月潭環湖、大雪山、烏松崙與惠蓀林場(目前尚未寫遊記)。
地利、雙龍與潭南這三個部落,因為地處偏僻,尤其是前往潭南的投63,沿途來往車輛稀少,不適合一個人獨自前往,常常對老公使性子:『我到底什麼時候可以 去?』雖然常常埋怨老公,不過他還是有把我的願望當做一回事,出發前,老公問:『路線如何規畫?』我回答:『從玉管處出發,經由地利接潭南,再到日月潭 starbucks喝杯熱咖啡,接著再繞頭社盆地繞一圈,最後回到玉管處。』老公續問:『多遠?』我回答:『用basecamp算一下,將近六十公里。』 他又問了:『你騎得完嗎?』我說:『邊騎邊照相,應該是沒問題!』我考慮到自己的龜速與不疾不徐的旅行方式,割捨了雙龍與地利,一趟難得的兩人旅行,寧可緩步慢慢欣賞,也不願意為了一次完成全部路線而忽略了自己最在意的深度之旅。於是,十二月底,老公真的帶我去找尋這漂浮心中多年的潭南部落。
12月28日,晨風微冷,兩人帶著一顆完全放鬆的心情,來到了水里的玉管處,跟往常一樣,老公忙著卸下單車與組裝,我還是一派輕鬆愜意,整裝完成,八點半從玉管處出發。
水里玉管處

直走台16到信義鄉
右轉131到鹿谷鄉

直走台16
右轉水里永興社區

左轉頭社
直走台16

左上台21進入水里的民和與地利
直走台16前往信義與塔塔加

才轉進台21不久,馬上被周邊的景致所吸引,不管是看山、看水或看雲,都讓人分外舒暢,老公一直說:『這裡真像是個世外桃源!』陽光從山的那一頭輕輕撒落滿地的光影與溫暖,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美,眼前所見,盡是和諧融洽,著實無法想像惡水沖洩而下的恐怖畫面,人們應該跟大自然和平共處,尊重自然,也就可以享受自然!
永遠在前方耐心等候我的老公

濁水溪河谷







濁水溪谷與堤防

台21旁的小路(GPS地圖顯示可通往頭社)

幾次豪雨後才興建的民和明隧道

沿著濁水溪慢慢騎,過了民和明隧道後,就到達民和村了,這裡隸屬於水里鄉,舊名『拔社埔』,早期由客家人先行來此開墾定居,原本民和到處都是芭樂,而客家話叫芭樂為『拔仔』,所以叫久就成了拔社埔。1993年初訪這個小村落時,道路兩旁盡是農田,屋舍不多,這幾年來多次進出,覺得好像出現了更多更高的房子,不是很能接受這樣的變化。


民和村



我的前輪

沿著濁水溪繼續慢慢騎,注視著遠方的層峰相連,心裡始終惦記著丹大盡頭的七彩湖,多年前,因為我想親眼目睹七彩湖之美,入手了四輪傳動的JIMMY,朝思暮想,希望有那麼一天可以到達山的那一邊,只可惜孫海橋斷了,為了整座山林的休養生息,我只能把這個心願暫時埋藏心底,大自然的法則終究比自己的願望重要多了。

離開民和村,很快就到達台16與投63的叉路口,九二一地震與豪雨,讓這裡滿目瘡痍,原本的投63與台16交叉路口,路徑盡失,記得2001~2003年間,老公騎單車行經此處,路面顛簸,兩旁都是從山上滾下的巨石,我必須小心翼翼地開車,才不致於撞到底盤。
遠方是投63與台21的路口

路旁迎風搖曳的菅芒花

紅橋通往地利
鑽過紅橋下方通往潭南

投63通往潭南的指標

轉進投63後,順著玉崙溪緩緩上坡,這裡的河道似乎也因為豪雨多次變更,沿著河岸的幾間民房好像不見了,每來一趟,都覺得山河無情地變色,不勝唏噓!

路旁的野花




一路上都是緩坡,部分路段陽光直射,若是夏天要到這裡騎單車,最好避開烈日當頭的時段,否則可能會苦不堪言;此路段人煙稀少,一直到下面的潭南村標示,才出現聚落,雖然原住民和善客氣,但還是必須注意儘量結伴而行。
潭南村的標示

這條山路,自然靜謐,沒有過多的人為建設與車輛,一個轉彎,一份驚喜,地上滿是迷人的光影,老公深知我的喜好,總是刻意放慢速度,在前方耐心地等我慢慢趕上去。



我的影子留在投63


投63旁的小路


2009年三月底,我開始學習騎單車,這一路走來,始終有老公的相伴,他不會催促我,也不會擺一副臭臉,我愛怎麼騎,他永遠順著我的思維,如果不是他的寬容,也許我早就半途而廢了。
我的親密愛人兼最佳車友

看到下面『卡社群故鄉』的標示,就表示潭南就在不遠處,此時,隨著趨緩的踩踏,心情更加舒暢,自己終於可以踩著踏板,來到這漂浮在心中許久許久的潭南部落。
潭南村的另一標示

<卡社群的相關資料>
布農族分為卓社群(taki tudu)、卡社群(take baka)、巒社群(taki banuaz)、丹社群(taki vatan)、郡社群(isbukun)及蘭社群(tapukul)六群。卡社群(take baka)為布農族六大群之一,分佈於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地利村、雙龍村,以潭南村為主。卡社群三個部落中,以地利村的青雲為最早形成的聚落,在日治初期已形成,居民大多由isike舊社,遷至vaqdats,再遷至現址。而雙龍村原是巒社群的部落,卡社群是在日治末、光復初期遷至雙龍,潭南村原為卲族的居住地,日人集團移住,要求邵族人往日月潭遷,將布農族人遷至此地。卡社群的 siduh(氏族)系統分為:kaviaz(聯族)、kautuszang (氏族)、siduh(亞氏族) 等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稱呼由聯族、氏族至亞氏族分別為:tastu siduq/mai tastu siduq、mai tastu-lumaq/tastu siduq、tastu-lumaq/Mai tastu-lumaq。而lumah (家族)指共同生活的家族,其社會連帶仍以siduh(亞氏族)為基礎。社群不僅是族群之別,也是部族生活空間界限,並且規範了原始氏族 制度和氏族組織系統。雖然,日治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原住民族、移入定耕稻作,強制將不同社群合併,致使新的村社組織與社群間倫理性階序的氏族關係相左,行政 區劃也脫離社群空間脈絡。然而,其氏族即使分居各地仍遵守著氏族的家法與禁忌,藉由傳統姓氏區隔著家族界線。即使歷經時間流變,日治時期的集團移住政策的 強制遷徙,布農族的氏族系統變動緩和,仍維持著階序性的體系。(以上資料來自於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潭南村的相關資料>
潭南村原名「瓦拉米」,本指一種在地常見的原生蕨類,後因鄰近緊鄰日月潭南邊而更名為「潭南村」。村民多屬中部布農族卡社群,宗教信仰以天主教及基督教為主,經濟作物則以龍鬚菜及檳榔為大宗,目前約有六百多人居住 在部落之中。921震災雖為潭南村帶來了浩劫,卻也開啟潭南村新生的契機!如今的潭南社區,除了各項軟、硬體設施更佳完善之外,居民們在對當地自然生態保 育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不遺餘力。而未來潭南村也將積極朝著文化觀光方面發展,希望能成為日月潭邊上的另一顆璀璨明珠。(以上資料來自於南投縣信義鄉旅遊網)
轉個彎,進入部落的主要聚集處,往右方望去,進入眼簾的就是有名的潭南國小,多年前4+2來到此處時,想要進到校園參觀災後重建的模樣,卻被校方拒絕,當時留下不太好的印象,九二一地震後,很多學校傾頹,每次假日的4+2出遊,幾乎都可以進出校園,沒想到竟被潭南國小婉拒,雖然最近幾年已經開放給旅人參觀,但是,以前負面的印象仍留存我記憶中,所以我一直沒有參觀的念頭。不過,還是建議朋友們路過潭南時,不妨繞進去看一下,校園的建築頗具特色。
潭南國小

<潭南國小的相關資料>
座落於潭南社區中央的「潭南國小」,是九二一重建後的新興小學。整體的設計,除完整保留住原有校園中的一排古老肖楠樹外,校舍外觀更從布農族的傳統家屋出 發,並在腹地狹小的校園地上巧妙的加入操場及運動場跑道的設計,如此絕妙的設計更榮獲了「遠東建築師設計大獎第一名」的肯定呢!(以上資料來自於南投縣信義鄉旅遊網)
在潭南的警察局前面,看到了以下的這張部落導覽圖(我在南投縣信義鄉旅遊網找到較清晰的版本),問了村民部落內舊日本駐所地遺址與登山步道的相關資訊,結果是一問三不知,老公與我都覺得這是可惜之處,這麼值得停下腳步深度旅行的部落,純樸的原住民卻不懂得如何去經營與推銷部落之美,因為掌握的訊息不充足,決定此行先不探訪舊日本駐所地遺址與登山步道,改天蒐集更多訊息,找好朋友與兩個孩子再來一趟。

決定騎這趟路之前,告訴老公:『以前我只是開車經過,不曾在部落停留,這回,你一定要帶我去看協力造屋!』兩個孩子的三姑姑與三姑丈曾經向我們詢問路況專程到潭南參與造屋,雖然三姑姑不在了,但我很想去看一下當年憑著她的雙手幫忙蓋好的房子。
從警察局對面的小路往下騎,首先先看到卡社少年會館,接著就是協力造屋,從坐在一旁歇息的老婦人口中得知:當時總共蓋了三棟,但是目前都處於荒廢狀態,親眼看了之後,真的感到婉惜,九二一地震後,曾經有幾百人的熱情與汗水投入,如今卻是這般光景,原住民部落有這麼豐富的觀光資源與人文背景,卻因為不懂得如何經營與行銷,幾乎成了廢墟......
往部落下方下滑

卡社少年會館

九二一地震後的協力造屋

<協力造屋的相關資料一>招募志工的信
如果以下所提,碰撞到你心裡掙扎已久,想放棄又不甘放棄的努力;觸動到你始終不能被麻痺的理想神經;激起你長久以來實踐生 活的期望。那麼,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誠摯邀請你參與我們二○○三年三月,與謝英俊建築團隊合作的工作營——為災民蓋一棟黏土木架屋。透過大家合力動手的 參與,或許在那裡,我們可能共同釐出一個建築在我們這個世代對社會與世界的想像, 一個「我們的社會該走向哪裡」的共同價值!如果你曾經長期投身社會運動,為打造「較好的台灣」而努力。或許你還堅持在這辛苦的位置,或許你已經 因為對台灣社會的失望而選擇離開,或許你仍舊充滿興致積極努力,或許你已經感到疲倦,不知道該走向何方。如果你在媒體不時的轟炸下,因為對岸愈見強大的經 濟力,因為不只一次被強調我們逐漸喪失的競爭優勢,而「不得不」對台灣的未來失去信心。如果你曾經享受那段「親戚好友嘩一嘩」就能蓋起房子,用牛屎就能糊 牆的過去時光;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幻想著可能再度重溫這樣的傳統;如果你想為自己,為自己的族群,捲起袖子、鍛鍊起膀子,動手蓋起自己的房子;如果你厭倦 了工業社會強調的效率與速度,如果你過膩了在鋼筋水泥都市森林下討的生活,如果你想嘗試什麼是結合生態與生活的健康居住,如果你期待有天不必大量倚 賴電力驅動冷氣,才能供給所謂舒適的住家環境;如果你是自願性或非自願性失業,想破腦袋希望找出一個能夠說服自己樂觀走下去的人生價值;如果你期望有朝一 日展現自己還有「遺棄老闆去旅行」的魄力;如果你得鎮日困守書桌、辦公桌、電腦桌,憧憬貼近陽光與流著汗水的工作,欣羨頭一沾枕便能呼呼大睡的幸福,也期 待證明自己還具有勤用四體的創造本能;如果你生長在都市,從小除了乾淨的制服加上手帕衛生紙之外,不知道怎麼用泥巴來焢土窯。是的是的!你就是我們要找的 人。我們要一起用泥巴蓋房子。對於你所面臨的困難,對於你所身處的無 奈,對於短期內無可改變的生存環境與存在已久的社會不義,我們沒有辦法提供既快速又簡單的解決方 案。可是我們誠意地邀請你,在二○○三年三月加入我們的團隊。試著用輕鬆的心情,體會事情原來可 以這麼簡單的真諦——努力了,就可以看見成果。我們期待,透過一起匏木做釘、撐架木 構,一起掄袖攪拌泥水木屑、揮汗工作,在我們不再為意「弄髒」雙手的同時,可以一起回想與檢討我們成長時所接收的價值,一起探討我們現在希望可能過的生 活,一起試著找到一個值得流傳下去的傳統。(http://hand.ngo.org.tw/proj_004-2-brief.html)
<協力造屋的相關資料二>不只是要蓋房子 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
2003年三月,整個三月,我們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布農族卡社部落蓋房子,動手蓋起一棟與自 然結合的黏土木架屋。或許你還不認識這個故事,或許你自己就是這個故事的作者,也曾經「拋棄老闆」一起上山蓋房子。不過無論如何,這個經歷曲折與困難的故事終究不是網路騙局。原本只需要十五到二十位朋友捐出四個星期來蓋起的 粗胚屋,也因為不斷湧進的熱情,成為好幾百人共同擁有的汗水記憶。在好幾百人熱情的參與下,我們的汗水記憶自然陳雜百味,有著酸甜苦辣各種不同的版本。從初上山遭遇 「不知從何開始」的困難開始,我們拜訪潭南朋友、請求支援,叨擾借用浴廁就成為我們「共同努力」的第一步。在完全未經整理的工地前,也在我們煩惱不知道事 情是否能夠進行下去的同時,大伙兒有的拿起鏟子開始動手整地,有的裁紙動筆畫起海報,讓紮營、吃飯、洗澡等等民生問題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就定位。所以,就是從「解決問題」開始,我們不僅認識了朋友,也在其中認識了自己。因為是蓋一棟與自然親近的風土建築,我們採取幾乎已經被遺忘的手工勞作,透過勞力密集與按部就班的實踐,試圖帶出人與人交往、人與自然和解、人與物體交融所必須的時 間感,也期待在汗水的努力中,透過這棟房子來營造對生活與對未來的想像。所以,就在我們大家一起匏木做釘、撐架木構、一起掄袖攪拌泥水木屑的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互補就像榫頭與榫眼的搭配,在工地裡靠 著大家想「一起把房子蓋起來」的友善意念,自動到位。在這個自動到位的友善與互補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搭建了起來,「努力了,就看得見成果」的幸福也在辛勤工作中,成為親身的體驗。就從「成就自己與幫助別人」的信號開始,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們就在勞動與汗水中熟識了。在2003年三月,我們透過蓋有形的房子,也蓋起無形的房子。(http://hand.ngo.org.tw/Lit_002.html)
<協力造屋的相關資料三>協力造屋紀錄片
繼續往下騎,到達部落的觀景台,視野不是非常遼闊,於是,往回騎,下滑容易,但上坡就不是那麼輕鬆了。
觀景台

下滑容易上坡難

離開潭南主要的聚落後,沿著幽靜的山路繼續往上騎,有老公同行的單車旅行,通常會比較有安全感與舒適感,一路有他相隨,他會背兩杯熱咖啡,騎到僻靜處,小憩片刻,啜飲香濃的黑咖啡,真的是一大享受!
老公幫我準備熱咖啡

我的cannondale與老公的scott

一邊喝著咖啡,一邊享受冬陽的熱情,不過,雖然不趕行程,但還是要稍微控制時間,不能一直沈溺於這樣的慵懶中。接下來的部分路段,稍有坡度,再加上日照稍強,少了些許悠閒,一直到了投63的最高點後,才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的前輪與影子

檳榔樹叢中的白色房子就是接近投63的最高點




彎道



接近最高點前,看到了螢火蟲棲息地的指示牌,不過,附近並無任何說明,回家查了資料,才發現那附近的小徑是螢火蟲的棲息地,等將來有機會再來尋覓螢火蟲的芳蹤。
螢火蟲棲息地的標示

最高點潭南村的牌樓

過了潭南村的牌樓,接著就開始往下滑,轉個彎後的視野馬上讓我們睜大雙眼,從這個角度看,日月潭隱身於樹叢間,再往前俯瞰,突然豁然開朗,我想,這是環湖公路所無法媲美的。
俯瞰日月潭

凝視遠方的老公身影

接著,穿上風衣,一路下滑至德化社(伊達邵)。


即將到達台21

台21與投63的路口

每次去日月潭,不喜歡跟車輛爭道,因此偏好逆時針方向環湖;而且,只要是騎單車,我都會到starbucks喝咖啡,雖然老公已經背了兩杯咖啡,但兩個人難得偷閒的單車約會,怎能錯過潭邊的咖啡時光呢?
環潭公路



文武廟




停在starbucks老公的新戰駒

水社碼頭


我的午餐

水社遊客中心

水社壩

向山行政中心



喝完咖啡,繼續前行,看看時間還很早,跟老公說:『我們去頭社盆地繞一圈吧!』就這樣,我們慢慢騎向頭社村,順便到活盆地走走。騎在這個小村莊裡,彷彿是回到幼時的記憶,村莊裡有錯落的三合院、矮矮的房舍與洗衣場,這裡似乎不受外界干擾,散發一股脫俗的韻味,而這樣的味道,會讓自己深深為之著迷。

直走環湖公路
右上往頭社盆地

往泥碳活盆地的小路

紅木農庄


通往泥碳活盆地的另一小路

頭社盆地周邊的民房

頭社盆地的洗衣場

阿嬤洗衣場

頭社自行車道的指標

後尖山的停車場


接回台21後,再多看一眼兩旁的白樺後,就不再貪戀沿途風光了,因為,該準備回家接女兒放學了。
接到台21

俯瞰水里地區



台21與台16的路口

逐鹿古道的路口

水里玉管處

總里程57.21公里

回到早上的出發地玉管處,累計行程大約是57公里,不是很長的一段路,我依舊比一般人騎更久的時間,對我來說,能夠出去走走,就是目前最大的快樂與幸福!接下來的日子裡,非常希望有機會可以循著以前老公騎過的路線一步一步地踩踏,用緩慢的兩輪,將台灣的美收入自己的心底。
騎乘路線圖

騎乘坡度圖



騎乘資料

我在everytrail的航跡

用gpsfly看看3D路線

我的路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