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不繞行梅花湖,也不上三清宮,寒溪的古魯林道重創難行,還是先走走鄉間小道,再依實際情況決定行程,反正這裡熟,東繞西繞總是會有路可通。
仁山苗圃後稜的高壓電塔,就是今日想拜訪的安平坑林道。

第一次走安平坑林道,純為登新寮山、蘭坎山、與太白山三山而來。由台9線算起約13K抵達貨櫃屋三叉路口,在此早餐享受晨曦冉冉上升躍出海面的美景。雖然事隔多年依舊念念不忘。
由冬山台9線轉入宜35往安平社區,入口處有大安廟牌樓。


前方的水泥廠,昔日名為力霸水泥,大老爺捲款遣逃,出國享福,債留台灣。這樣的紅頂商人台灣有許多,有趣的是每一個都能順利的出境。

現在這水泥廠已更名為潤泰水泥,一個新崛起的企業集團。

宜35全長1.599K道路上方有運礦覽車,春假仍轟隆隆運作。


抵達管制站,也是安平坑林道的起點,全長17K但不知是指右線還是左線。


林道已完全變了樣,昔日平整的水泥路面,現今塵土礫石滿地,上行已不易,下行將更加恐怖,安全考量,折返下山才是明智之舉。

多年前也是春節期間在古魯林道摔車,不想舊事重演、跟自己過不去。
沿著冬山鐵路高架沿線自行車道,優哉慢行。


終點處已接近武荖坑風景區,在此不得不轉入車水馬龍的台9線。


經過蘇澳續訪白米甕社區,這裡最出名的就是木屐。

到處走走逛逛,然後來到永樂車站,重溫往日舊夢。

望著前方東澳嶺山頂的建物,思緒就會被拉回那段爬山摸基點的日子。


得知東澳嶺將劃定為軍事管制區,特地到此一遊,並在登山會安排了一趟「東澳嶺最後巡禮」獲得熱烈迴響。登山路徑就是由這裡出發的。
2010年10月的一場超級大豪雨,讓蘇澳整個山河變色,此處也不可避免的遭受波及。

運礦道路不見了,山坡整個滑落,目前僅能在河床上闢建便道,勉強通行。





繼續沿溪深入,水泥道路出現了,同時也多了一個鐵柵欄管制出入,旁邊正好是一座攔砂壩。


前方的道路更見良好,路旁停放著搶修道路的挖土機。

在一處產道叉路口,遇見一名採野山蘇的工作者,攜帶著一隻黑犬,在山區內隨意出入,採集的野菜交給餐廳一天的收入約有千餘元,不錯的副業,改天自己退休或許也可來嚐試看看。


這裡有許多漂亮的白石礦,源源不絕的提供礦石場使用。

記憶中左前方電塔下方的鞍部,就是當日造訪東澳嶺接上軍事道路的地方。

運礦道路越往上行,不僅路況愈好,景致也更加賞心悅目。


終點處是採礦平台,停放兩部挖土機。


山林無罪,懷石其罪。蘊藏白石礦,才會整座山被移走,

道路龜裂,下次豪雨來時,會不會因雨水滲入,而讓土石流的惡夢再起。

回到記憶中登山路徑的入口,徒步進入查看,老舊的路條依舊垂掛在樹幹上。


保線路被洪流沖毀,一分為二,約3米落差,讓人難以翻越。


凝視山區最後一眼,依依不捨的離開。
返回蘇噢,由冷泉旁起登的1310階七星山健走步道,9月雨災崩毀,尚無經費可修復。現在大都由台2戊端走到星嶺公園折返。



由台2線濱海公路轉入小徑經利澤國中,曾經和老婆在校區的走廊上紮營,享受四處為家的自在感。

依照冬山河自行車之旅的指標往前行,台二線旁的葛瑪蘭飯店是兩棟獨立的建築物,每次經過總覺得它冷冷清清,有時還漆黑一片,遠離市區,地點又不佳,要經營真的很難。


繞經養鴨研究中心,轉往新水自行車道。


自己有位阿姨住附近,對這一帶的路況並不陌生,而這些自行車道,全是近幾年單車盛行而修建的。

叉路口,左側為新水自行車專用道。

昔日到阿姨家拜訪,總會跑到海邊遊玩,今日當然不會錯過。


新水自行車道兩側大都為林投樹,偶而會出現木麻黃。


有時專用車道緊臨海岸,只要橫跨一步就能踏入海岸的沙灘。

出新水自行車專用道,轉個彎就會接上由傳藝中心過來的冬山河自行車道右線,銜接處正是五結防潮閘門。



大多數的車友喜歡騎冬山河自行車,撰文者多。
來點不一樣的,繞行蘭陽溪河堤自行車道。

經濱海公路的葛瑪蘭大橋,會有一段相當難得的河堤林蔭大道。


邊騎邊欣賞沿途風光,兒時的記憶也一一浮現,突然間發現怎麼速度越來越慢,原來是「破風了」。
緊急得尋路下河堤,由高速公路旁引道奮力向前衝,經三興村(以前的三吉村),沒有一家機車行和保養場是開門營業的,沒辦法只好牽車到二結派出所求助。
自己平時都是騎登山車,此行因考慮攜帶的便利性,改騎小折,雖有補胎的器材與備胎,但獨漏打氣筒,才會造成這樣的窘境。。



換內胎兼補胎後,繼續返回河堤自行車道,經過羅東運動公園,由台7丙返回三星出發點,結束今日的山海懷舊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