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2003年八月廿五日,天氣晴朗,我們一家人與好朋友,以4+2的方式,來到了大雪山,當時,兒子七歲,女兒三歲,一路跟著爸爸與叔叔晃呀晃,心情開朗,盡情徜徉於山林之間,度過了與一般同年齡的孩子不太一樣的炎炎夏日。
那時候,單車熱潮尚未開始炙熱,騎單車的人口並不多,整條大雪山林道,除了我們,看不到任何車友,那幾年,我們都是帶著孩子四處悠閒緩慢地遊遍附近的林道與小徑,每到僻靜之處,坐下來煮鍋簡單的麵湯,就是一大享受,當然也常引來其他遊客的目光,大多羨慕我們的悠哉。
那幾年,只要是假日,幾乎都是4+2出遊,我們走過了不少路線。
敏督力颱風,帶來強風豪雨,把過去幾年走過的路線幾乎毀之殆盡,當時,心有不捨,在部落格中,我寫下了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說的話語(如下)。那陣子,大雪山受創嚴重,有好一陣子禁止單車在園區內騎乘,當時,對那樣美的一片山林,真的百感交集,多麼希望有那麼一天可以舊地重遊.......

盼望了許久,轉眼七年就過去了,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對著老公念念有詞:『何時才可以再去大雪山?即使不騎單車也可以!』這些年來,因為種種原因,致使我們一直無法再走一趟大雪山。
敗了BROMPTON後,最想帶著它一償宿願,考慮到路程遙遠、龜速與獨行,決定從大雪山收費站開始騎乘,就這樣,因為有BROMPTON,我終於得以了卻多年來的這一個小小的心願。
<就是要尋找楓紅>
十一月底,在網路上看到了紅得似火的福壽山楓樹,心想,雖然大雪山的楓樹沒有那麼出色,但也有另一種風情,於是,決定在十二月初成行,只是,出發前幾天,氣象預告當天可能超強冷鋒南下,雖然會有些退卻,但若是錯過了難得的時機,可能就要等明年,於是,準備了薄厚車衣各一件、風衣一件與一副耐十度低溫的PI 手套,車上更放了一件GORETEX,以防不時之需。
經由國道四號,很快來到了東勢,隨即進入通往大雪山的200林道。寒流來襲,雖然坐在車內,但仍可感覺陣陣的冷空氣,一路開上山,除了霧氣,還飄下了絲絲細雨,難免擔心天氣狀況會影響預定的計畫,當時只能做最壞的打算--若無法騎單車上小雪山莊,只好把此行當做是路線探勘。
台8線彎進通往大雪山的路口

東坑街上



薄霧瀰漫


左往大雪山林道
右往育才巷(中坑)

過了中坑社區,薄霧漸漸散去,陽光透過林間撒落一地,高海拔地區氣象多變,似乎不是人力所能掌控,既來之則安之,一切視實際情況再決定下一步,不必擔心過多,能夠偷閒徜徉於山林間,就是莫大的幸福!



車行於大雪山林道是極大的享受,沿途所見,盡是高大的林木,雲霧籠照時是一種朦朧美,雲霧散去視野開闊時又讓人神清氣爽,即使沒有遇見楓紅,大概也不會失望。
在22K左右,我看到了第一棵轉紅的楓樹,興奮之餘,已經忘卻是否可以完騎了,這裡也許沒有福壽山的光影變化與數大,但,這裡有一種小家碧玉之美。


隨著海拔逐漸攀升,薄霧逐漸散去,陽光露臉,偶爾也有迷人的光影,楓紅點綴其間,美不勝收,覺得這一趟冷鋒中的大雪山行非常值得。




林道旁時有落葉,一陣風輕拂而過,落葉隨之起舞,讓人不自覺地沈醉於其間,忘記了近一個月來的勞累奔波,大自然似乎是最好的療傷師。





快到30K前,路旁積滿落葉,忍不住停下車來,仔細端詳這飄落滿地的楓葉,我不會隨著季節刻意去追逐盛開的花朵,但一旦湊巧遇見了,當然會分外珍惜。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碑

近幾年才修築的橋樑


在開了七十分鐘的車程(總共約35K)後,我於九點四十分抵達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收費站,一下車,冷風襲來,真的不是個好天氣,不過,我平常雖然害怕太陽,卻不畏懼寒冷,只要不下大雨,一切都不是問題,稍稍整理一下禦寒衣物,馬上出發,才剛出發沒多久,就有步行的遊客為我加油,真感謝他們。

稍來小雪山步道口


幾乎每一個過彎,就是一種驚喜,越往高處騎,楓葉更加肆無忌憚地散發出艷麗的火紅,不得不讚嘆大自然之美,人類珍惜都還嫌來不及,怎忍心破壞這一切?






到了38K,兩旁的楓葉,不管是樹梢上或是地上,不分軒輊,各具風情,若不是念及自己的龜速,真想多待片刻,沈醉於這片大自然之美。





回首迷霧深鎖的山下群峰


船型山苗圃的入口


過了船型山苗圃的路口,也就是41K處,看到了如此誇張的畫面,載瓦斯上山的司機先生,回程時停下車來,爬上後車廂,摘下了火紅的楓葉,路旁的遊客紛紛大喊:『喔!先生!』他不與理會,繼續摘他的楓葉,然後揚長而去。

小神木森林浴步道入口一




小神木森林步道入口二

雪山派出所

考慮自己的龜速,經過鞍馬山莊的入口後,雖然知道鞍馬山莊旁有美麗的楓紅,但我不太喜歡人為建築物旁的楓樹,於是決定繼續往上騎,回程若有時間再彎進去瞧瞧。
鞍馬山莊入口

木馬道入口

才離開木馬道的路口後沒多久,又看到了撒落一地的楓葉,一陣風吹來,落葉又隨之起舞,處處都是深秋的身影,不免又叫我流連忘卻後面的路程。





除了楓紅,隨處可見變色的樹葉,可以深深地感覺到濃濃的秋意,只有在台灣的高山地區,才有機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態工法的路段


不久,來到了啞口觀景台的停車場,不知樹名的葉片,呈現了艷麗的色澤,不少遊客躑躅不肯離去,直到遊覽車上的帶隊人員幾番催促後,才不捨地上了車。




過了啞口觀景台的停車場後,可能是海拔更高,再加上陣陣冷風迎面而來,不時打起哆嗦,溫度驟降,不得不穿上厚車衣,在高海拔的山區騎單車,必須隨時注意氣溫變化,萬萬不可逞強。
在通往小雪山莊的途中,無意間瞥見了隨風搖曳的菅芒花,從小在山下長大,秋天的時候,三合院中的阿婆常到小溪畔或是堤防邊採集菅芒花綁成掃把,因為這樣的成長經驗,長大後一直對菅芒花有一種特殊的情愫。


快到小雪山莊時,陽光躲進濃密的雲層中,迷霧籠罩了整個山頭,雖然視野因此受到阻擋,並不影響我的心情,高山天氣變化多端,不管是哪一種狀態,都有它迷人之處。

小雪山莊的宿舍區

小雪山遊客中心

我在小雪山莊的宿舍區前享用一個人的午餐,工作人員問我:『從哪裡騎上來?』我回答:『從收費站!』續問:『怎麼沒有同伴?』我說:『就只有我一個人!』他們露出驚訝的表情。如果可以,我當然希望有同伴,但逼不得已必須獨行時,只好挑選較安全的路線。
出發前,老公叮嚀儘量別騎到神木去,一方面是遊客較少,一方面是坡度有些陡,所以,我就到天池去逛逛,此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準備要向天池移動前,問了工作人員:『我只想牽單車上去,可以嗎?』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的!』但回程遇到了另一個工作人員,他善意地告知:『這裡禁止騎單車上去!』我向他表示自己是牽車上去的,他繼續說:『牽車也不行,所以,如果下回有朋友來這裡的話,請你轉告這裡的相關規定。若要上去天池,可以把單車寄放在山莊。』他看我沒有惡意,所以態度相當和善。
往天池的小徑



天池旁的瑞雪亭

天池


隨後,換上較厚的手套,穿上風衣,一路慢慢往下滑,陣陣寒風迎面而來,身體沒問題,但雙手差點凍僵,每下滑一小段路,就必須停下來休息一下,免得雙手僵硬無法煞車。下滑至鞍馬山莊,看一下溫度,這才明白為何雙手會那麼冰冷。
因為考慮到回家的時間,沒在山莊多做停留,隨即繼續往下滑。
鞍馬山莊的溫度

鞍馬山莊的主建築

下坡途中,看道路旁的落葉,忍不住還是停了下來,不多看一眼,可能就必須再等一年。

留下2010年在大雪山尋楓之旅最後的身影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收費站的停車場

從收費站到小雪山莊,來回大約是30公里,不算長,坡度也不陡,但我卻花了四個小時(包含休息與中餐),這趟小旅行,不趕時間,也沒有其他顧慮,想要看什麼就停下來,整趟旅程就只有『緩慢』兩字,也因為緩慢,讓我欣賞到大自然之美,沒有任何的遺漏,我喜歡這樣的旅行方式!
騎乘資料



四輪車程的坡度資料

二輪車程的坡度資料

車程與騎乘路線

車程與騎乘的坡度資料

我在everytrail的航跡圖

用gpsfly飛一下(該網站目前新增不少功能)

[我的路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