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ama wrote:可是好像跟實際運用有...(恕刪) 不對喔,兩地之間的距離應該是指水平距離,不是斜面距離吧^^|||但是感謝您幫我算出坡度%,多謝多謝^^套一句您的話--騎就對了....反正全台灣公路幾乎都有人騎過了,大不了『牽』過也成啊^^
獻給挑戰五號樹屋的瘋子們五號樹屋的最後水泥路。由底下開始上往爬。第一段:角度12.5度,爬昇率22%。角度13度,爬昇率23%。中間有一段17%的坡可以讓你喘口氣=.=|||角度10度,爬昇率17.5%。然後進入第二段馬上爆心臟角度15度,爬昇率26.7%。角度11.5度,爬昇率20%。到頂的最後一段角度13.5度,爬昇率24%。=============到頂,右轉往下的起始坡度現場看感覺像45度,照片背景也像45度,但實際為17.5度。眼睛真的是不能相信的。角度17.5度,爬昇率31.5%。五號樹屋後山下山坡度角度12.5度,爬昇率22%。呼,這些圖看得我自己兩腳發軟~我說,人們呀,你們怎麼那麼變態呀。大岡山超峰寺前的15%坡都可以讓我的半公路車定竿了,五號樹屋就留給你們玩吧~(沒一段低於15%的)====================================================ps. qoo6b兄拍水罐是相當聰明的方法,用車上的水瓶和手機就可以做紀錄了^^,有圖有真相,非常容易紀錄。以後紀錄坡度我會改用這招。用角度計會抖抖抖…抖很久,等它停要等好久…角度適用於平面計算;爬昇率適用於公路標示,全世界的公路工程的確都是這樣計算的。用爬昇率比用角度更容易明白路況,即每100公尺上升n公尺= n%。知道爬昇率,就可以直接瞭解未來100公尺你會累成什麼樣子。(用角度還真不易直覺明白哩)角度換算爬昇率很簡單,直接用角度代tan就可以了,不過這樣太脫褲子放屁。直接拿尺,高度/底邊長,就是爬昇率了。簡單、明白。
qoo6b 大大你好我今天有去騎5號樹屋在愚人節單天完成計畫以久想突破的坡就是從5號樹屋後門返家下坡從下面攻上去--真是刺激因為我穿卡鞋要先克服如果爬不上去摔車的話那一定會很嚴重--因為來不及脫卡鞋在內心交錯之間就勇敢的傻傻衝上去一路上車子會抬頭讓我更加小心不能出差錯一步一步往山頭前進終於攻頂了真是興奮所以在下去之後在一次攻頂連騎兩次不落地真是讚啊---有時想想自己是不是瘋了--哈哈哈
erc wrote:獻給挑戰五號樹屋的瘋...(恕刪) 謝謝您的稱讚啦,當初一個人頂著中午太陽拿著相機站在坡上想著該如何取景才可以讓人感覺出坡度的傾斜度,後來太渴拿起水壺,一瞬間靈感閃過,發現這不就是現成的水平儀嗎?雖然手法粗糙,但是想想也只有這個方法可以讓所有車友隨時隨地做紀錄比較一下^^不過您也真有心,全套機絲搬上去,應該有人以為您是國土測量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