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sar wrote:
猜猜看,北門為何能逃過一劫而能保持原樣?
結果是因禍得福啊…
以下資料取自「維基百科」有關臺灣戰後時期的「臺北府城北門」
.戰後初期,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
.196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
.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高架道路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95年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解除了北門被包夾的命運,但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pulsar wrote:
猜猜看,「承恩」的含意為何?
資料來源同上,「維基百科」有關臺灣戰後時期的「臺北府城北門」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
*********
海闊朝天傾
*********
pulsar wrote:
猜猜看,同樣是節孝坊,為何規模會有差距?
維基百科資料如下
因為金門金城節孝坊,為當時浙江提督邱良功為其母許氏奏請旌表,封誥一品夫人,建坊祀節孝嗣。
而臺北節孝坊,為淡水地方官員奏報朝廷黃氏節孝事蹟,並求旌表。當時清朝的同治皇帝賜金三十兩,准其建坊及節孝祠。
另外,「金門的故事」中有篇「台灣地區的石牌坊」有提到資料如下:
「大清會典」裡明述,不論原配或副室,凡30歲前喪夫,至50歲以後仍堅持不嫁,才具有節孝旌表的資格,其申請的步驟程序,是由地方士紳舉薦至縣衙,審核通過後,續呈報省城,再審核可後,才上報朝廷,頒賜「聖」石牌,官府賜紋銀30兩,交由當事人或其家人,自行在鄉里建造豎立石牌坊,當事人可加碼增添銀兩,築立精雕細琢,美輪美奐,材優質美的石牌坊,如金門金城的邱良功母─許氏「節孝」坊,由於工美質精,悅人眼目,已被列入國家一級古蹟;如若官銀不足,無法建立,只得運用善募集款,募得足額,始能設立。
綜合上述兩處資料來猜測判斷,應該與節孝對象當時的社會地位,以及建造時財力差別的原因,而形成石牌坊作功規模的不同。
*********
海闊朝天傾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