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一個人的旅行-單車環島九日遊第九天

利用去年暑假尾聲,也帶著小兒騎了一趟花蓮-台東,花蓮-台9-光復-縣193-玉里-玉長公路-台11-台東,沿途風光真是美不勝收,不過看完你的遊記,真的也想來環島。

wade.lin大
沒有長假的情況下
可以分段的來進行環島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lover-bike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lover.bike

一個人的旅行-單車環島九日遊第四天(花蓮縣鳳林鎮到花蓮縣秀林鄉)
日期:20101230天氣:晴溫度:15℃~25℃
費用:住宿700其他274=974元
單日里程:119㎞最大時速:52.5㎞平均時速:17.7㎞騎乘時間:6:01
總里程:556㎞總花費:3711元

因為昨天已經連續騎了三天身體已經出現疲像,所以今天睡到七點半才起床但是還感覺十分疲憊,雖是如此還是要出發,到鳳林鎮上用完早餐八點半才出發。



今天也是遇到一個令人氣爽晴朗無雲的好天氣,溫度概略在二十度左右

獨騎的身影烙印在路面上

層層相疊的山脈

迎面而來的臺鐵火車



花海與稻草紮成的大兔子

而且沿途還是有眾花海相隨,十二月至隔年一月正好遇到休耕農閒時節,臺灣各地的鄉鎮農會都會種植各色花草,或獎勵農夫種植油菜花或波斯菊等田青,除了當綠肥外還可來招攬觀光客來消費。

「慶修院」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現在已被政府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是從日據時期至今,臺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

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吉野』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西元1917年,日本人為了讓當地的日本移民安心住下,便在此地建置『吉野布教所』,當時布教所所供奉的主神是弘法大師、不動明王及毘沙門天王,後來日本戰敗離開後,布教所便由當地居民接管,改成了奉祀釋迦牟尼佛及觀音菩薩,因此成為了現今的「慶修院」。

建築整體有著典型的江戶風格,當傳統日式建築,融入臺灣本土,更呈現出「慶修院」的獨特風貌。現在「慶修院」不但是臺灣東部地區保持的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更是日本人來臺灣旅遊、拜訪、尋根的觀光要景之一。

吉野布教所建築形制遵循日本傳統高野山脈寺院形式,為一型式特殊的日本寺院建築,主架構為木造,上覆鐵皮,寺院拜堂四週有迴廊,花木扶疏,環境清靜幽雅。

「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同時還具備醫療所、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功能。慶修院的建築體遵循的是日本傳統構造形式,結構之型態以木構架系統為主。

進入奉祀主廳參拜要脫帽,換穿前階梯放置的拖鞋才能進入



日前文化局完成慶修院整建,並由青少年公益組織經營管理,日人赴臺觀光旅遊熱潮興起,且只要來花蓮必赴慶修院緬懷、回顧。因此,慶修院一向門庭大開,供日本遊客取景。直到今日,信奉真言宗高野派日籍遊客只要到花蓮也一定來慶修院及懿泉寺敬拜。

石燈為日本神社象徵光明的聖物,大都座落在參拜道沿線兩旁

吉安鄉慶修院旁的波斯菊花海

花蓮市的美侖濱海公園自行道

花蓮港內的貨輪

東沙西運的砂石船



花蓮港內的拖船

花蓮酒廠進去沾個醬油就出來了

花蓮市旁的七星潭

此時風真的好大吹得我差點站不住腳

光禿禿的七星潭天氣開始轉為陰天,溫度也降到二十度以下了

防風林內的七星潭自行車道風勢就小點了

轉出來193號縣道的近起點處

從193縣道回到臺九線了

往太魯閣的臺八線自行車道,不過實在有夠短的大概不到兩公里,是在做心酸的嗎

東西橫貫公路牌坊

進入太魯閣了

水質略呈碧綠的立霧溪,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58.4公里,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百萬年來,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臺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太魯閣峽谷。

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就如同走進一幅磅礴靈秀的水墨畫中;蒼鬱的山,湍急的水,濃綠的森林,或雲霧繚繞,或穿崖越嶺,或飛瀑奇石,美不勝收,令人流連。

寧安橋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這就是寧安舊橋,長達82公尺,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在當時是臺灣最長的單孔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

太魯閣國家公園主要地質由大理岩、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變質岩構成,堪稱中央山脈東側地質區域的縮影,造就特殊地形,如:圈谷、峽谷、斷崖、高位河階及環流丘等。



溪畔攔水壩

小心落石記的要帶安全帽可是有人被砸到過的,有時可以看到路面上遺留著落石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疏解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維護遊客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定人車分道計畫。民國85年九曲洞隧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沿途樸拙的隧道與山壁,仍保留著當年開鑿中橫公路時敲打鑽子留下的鑿痕。此外,早年日本人為開採立霧溪砂金所開鑿的「採金道路」,懸在步道外岩壁窄小的路跡仍清晰可見。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的地質教室。

九曲洞因為坍落暫時封閉只能往內行走兩百公尺後折返

慈母橋是一座形狀美麗的紅色大橋,以大理石為護欄別具特色,為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立霧溪在此有幾近九十度的轉彎,而荖西溪在此注入立霧溪,是兩溪的匯流口,因此這裡稱為「合流」。從慈母橋向東望去,仍是大理岩峽谷,以西的峽谷則變得開闊。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是先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而橋中段旁的青蛙石上有「蘭亭」,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這是經國先生為紀念其母所建。

綠水河階地大致有兩層,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座落於上階地,綠水步道入口處即在展示館東側。下階地緊鄰立霧溪,中橫公路由此通過,展示館外的平臺,可望見綠水步道就鑿在斷崖上。展示館下層有觀景平臺及餐飲店。

走過普渡橋,沿祥德寺步道行走,有26臺尺高的白衣觀音像、七層高的天峰塔,有莊嚴的地藏菩薩像,和宏偉的大雄寶殿,可以感染清思佛理的氣息,若您想與山林對話,或蟄伏、或穿梭闊葉林帶的鳴蟲、飛鳥、舞蝶,必不會讓您敗興而歸,幸運的話,還有太魯閣大戟及太魯閣櫟兩種稀有植物來相會。

站在稚暉橋上四望,可望見山色水光,可盡覽曲流壺穴地形、礫石層露頭痕跡;走近細看分明,可觀察天祥以東和以西岩層的差異。

天祥位於中橫公路東段,約距太魯閣19公里處。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集成立霧溪,經河水長年的堆積侵蝕,造就了多層河階地形,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中的重要遊憩據點。此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



長春祠位於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lover-bike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lover.bike
感恩您的無私分享...真好真好
5分奉上...請笑納
簡單生活 輕鬆騎車....我不愛喝酒 我是白蘭地y^_^y
謝謝
白蘭地大大的給分
是我在寒冬中繼續po文的動力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lover-bike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lover.bike



很棒的遊記...

當地的風俗民情都紀錄很詳細........

不像一般只是po圖說明地名......

最佩服的是......

版主去哪蒐集這些資料.....

因為真的寫的很詳細........

讚啦..................
大天空大
只要記住經過拍照的地點
其餘就利用網路來搜尋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lover-bike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lover.bike

一個人的旅行-單車環島九日遊第五天(花蓮縣秀林鄉到宜蘭縣礁溪鄉)
日期:20101231 天氣:陰天 溫度:10℃~22℃
費用:住宿800其他194=997元
單日里程:126㎞ 最大時速:50.1㎞ 平均時速:15.1㎞ 騎乘時間:8:18
總里程:682㎞ 總花費:4708元
今天早上七點起床溫度只有十五度左右,來到到附近7-11用完早餐已經是七點半

在7-11前有一座漂亮的教堂,牆壁是用各色的石頭堆砌而成的十分有特色,是1958年富世村民提議設立芝苑紀念教會在富世村,經太魯閣教會同意並向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申請,而核准後開始籌募基金。得著總會內各教會及國外信徒之贊助,至於1961年夏季順利竣工,同年十一月廿九日舉行落成典禮,名稱為『芝苑紀念教會』,後更名為『姬望紀念教會』。<芝苑是原本的發音,後來改為姬望是因為與真正的發音更加相近>
姬望‧伊娃爾生於1872年,從小生長在花蓮縣秀林鄉加灣部落山頂的太魯閣族頭目家,1923年受到花蓮港教會傳道人的安慰,她開始研究聖經、追求上帝的話語,於隔年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從此之後,積極對族人傳福音,腳蹤踏遍了整個太魯閣族人居住地。

富世舊稱「富世岡」,為「步哨站」之意,乃因過去泰雅族人在此耕作,常遭平地社民襲擊,於是設岡防守,稱「不備尚」,後轉音稱「富世岡」,民國卅五年改稱「富世」。

立霧溪出海口

清澈略碧綠色的溪水

今天是寒流報到的日子天氣陰陰的,慶幸沒有下雨

遇到第一個是崇德隧道
隧道內騎車並沒有想像中的危險,每個隧道內都燈火通明,只要自己安分的盡量靠右邊騎行,可能是貨車巨大聲響迴盪在隧道內,在無法判斷遠近的狀況下當然會讓你亂了分寸,但是大部分貨車都會遠遠的避開單車騎士,除非對向有來車時在身處會車處會比較接近。

我在騎行川藏公路時在巴塘前遇到的隧道中,最長隧道有三公里米長,隧道內通通都有照明設備,但是燈光通通都沒有通電照明,都要靠自己的頭燈來照明通行,但是貨車來時都知道來至哪個方向,因為貨車從前方來就會有一股風從前方吹來有如逆風而行,反之者從後方來車我們則是被風推著走有如順風而行,因為大陸通行川藏公路的貨車體積都很大。

這不是說隧道內禁行單車可別誤會了,而是禁止將單車騎在邊溝蓋上,不過能在三十公分寬的邊溝蓋上騎單車,又能通過隧道那可真佩服她了

清水斷崖指的是蘇花公路和仁至崇德之間,長約21公里的路段,懸在半空中的道路,層層的懸崖和峭壁相連著。是整個蘇花公路上最美的地方,被列為台灣八大奇景之一。清水斷崖高一千多公尺,以極近90度的角度緊臨太平洋,蜿蜒曲折臨崖逼岸,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茫茫大海,形勢險峻,令人膽戰心驚嘆為觀止。

清水斷崖是約於2億5千年前由斷層構造所形成的海崖,由於海底有著珊瑚、螺貝類和藻類等生物遺骸漸漸堆積,經過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再經過上層岩石的深埋使得石灰岩變質為大理石岩,至大約900萬年前時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開始碰撞,海崖就漸漸隆起上升,加上受到雨水的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成如今壯觀的大理石崖壁。



陡直的山脈直插入太平洋

微薄的陽光透出雲層照在太平洋上

清水斷崖休息站的廁所還真乾爽



行車在山壁斷崖與無垠大海之間,好像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是汪洋萬頃,氣勢懾人



遇到路旁有小徑都會拐進去瞧瞧看,看看能不能找到海盜留下來的大密寶



淺海處是呈現碧綠色,深海處是深藍色的海水



和仁礫灘在和仁一帶由於鄰近的良里溪河流長度短,加上上游河床坡度陡急,所搬運的礫石很快便被沖刷至河口堆積,沒有足夠的時間磨成砂,形成今日所見之礫灘景觀。海灘的顏色與造灘物質成份有關,良里溪流堿大多是大理岩、片麻岩,因此和仁礫灘顏色多為灰、黑、白色(大理岩)及黃褐色(片麻岩)。

海邊巨石上淡定垂釣的釣客



燈光明亮的隧道





蘇花公路不只有東邊的海景,也別忘了西邊也有美麗的山景,看到一條小路就拐個彎進去探探看

陽光還是十分的微弱的灑在海面上

定置漁網捕魚











蘇澳粉烏林漁港



開路先鋒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紀念開通蘇花公路時殉難的英雄,讓我們體會先人開山拓路的艱辛,廟旁有洗手間廟後面則有望海平台。

116K坍方處



來到南方澳了,這巨帆石前面波濤洶湧後面卻風平浪靜
南方澳是東台灣最大的陸連島,與蘇澳港相通,地勢天成。外海的黑潮行經之處洄游魚類豐富,形成漁場。南方澳地區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陸連島、海灣與沙灘。

前方是筆架山
南方澳附近海岸屬於侵蝕型海岸,原本不會出現沙洲的海岸地形,但沙洲的前方有一個小島,形成屏蔽的效果,後方風浪不及之處堆積了大量的漂沙,形成連島沙洲。小島後方的沙洲將小島與陸地連接,形成陸連島,從山邊望去陸連島是一列小丘橫臥海上,海拔高度不到100公尺,在地形上有明顯的鞍部,尤其是右側三丘,宛如筆架,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

南方澳漁港於日據時代所建,是南方澳最早期的漁港,漁港對面的南天宮則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內埤漁港,於1955年,政府將小埤擴建為港,至1959年竣工,成為南方澳第二漁港區,俗稱「內埤仔」,漁港右邊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大洋的沙丘,就是景觀優美的「內埤海灘」。

南方澳大橋
南方澳漁港為南方澳的發展重地,南方澳市區依碼頭環繞而成,以往從北岸到南岸,都要繞過一大圈,但是自從圓弧形跨海大橋在1998年完工,成為亞洲第一座單樑懸吊式鋼橋,白色的橋身、簡潔的造型,橫跨漁港航道,南方澳就形成一個圓環形狀,車行可直接環繞市區,讓居民及遊客方便許多,而跨海大橋也成了觀光景點,更是當地的驕傲。





來到冬山親水公園的利澤簡橋,時此溫度已經降到十二度左右,冬山親水公園的設計規劃理念是結合了冬山河的特性,以「親近水、擁有綠」為主題,而整體設計則有效達到觀光、休閒、遊憩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園區的設計,非常特別,運用宜蘭的傳統建材,處處呈現既樸拙又精緻的獨特風格。

冬山河為宜蘭第五大河,流經羅東、冬山、五結等三鄉鎮,在全長24公里的冬山河流域中,經規劃為以運動、遊憩、休閒多元功能的河濱遊憩區,共分上、中、下三段水域,各自展現不同的遊憩風貌,期望能成為「戶外水態博物園」。

站在利澤簡橋這微薄的冬陽還是無法讓我暖和起來,因為還有冷颼颼的寒流吹襲著

園區內騎單車是不收費的,只收汽、機車的停車費











在這時候我可不想被這噴水給親到,還是閃得遠遠的比較好

欣賞這2010年最後的一個餘暉,冒著寒流的吹襲下溫度已經降到十度了,還要趕一個小時的路程到礁溪,雖然礁溪街上今天很熱鬧但是太冷了,今天就自己一個在旅社泡著熱水消除疲憊身軀來跨年了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lover-bike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lover.bike
大大真是勇氣可嘉,一個人可以在這麼冷的天氣中單獨環島九天,只是都沒有看到大大的座騎出現。還有小弟很想知道住宿問題,大大都控制在幾百元以下,個人在想環島的住宿,地點及價格真是一大問題啊!
請給我勇氣吧、我也好想去環島‧去流浪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