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303F 民視異言堂報導>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一條令人難以自拔的自行車道/我們向有關單位申訴全紀錄

jsmz wrote:
我分析給你參考1、舊...(恕刪)


其實討論這個三貂角舊隧道是要行人或單車騎士走呢,大家應該看的是全面性而不是只針對三貂嶺舊隧道,版主會表達不滿的是,從基隆河自行車道開始,就是政府要串連起這中間幾個隧道,來完成騎乘到東北角宜蘭頭城,如果當初政府沒這構想,單純只要發展三貂嶺隧道的觀光,單車騎士也不會無理到要求政府打通三貂角隧道讓單車騎士騎車,而不顧生態保育,然而當初的構想,卻在新北市政府施政中完全走樣,獨獨將三貂嶺隧道排除,那當初為何要將前後的隧道做為串聯,如大大所言,舊草嶺隧道為何假日只開放單車不開放行人,因為隧道太長了,所以單車才會成為主要代步工具,沒有觀光客會去走完全程,用走的太慢,開車太快,這就是單車迷人的地方,這也造就自行車道附近的單車業者生意興隆,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騎車,這也亂象叢生,尤其是不合法的電動腳踏車更是帶來危害,所以有些地方政府禁止電動腳踏車出租,在台灣的自行車道,從來都是行人跟單車共生,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上面運動跑步,我覺得沒必要分行人或單車,因為單車騎士下來牽車不也是行人嗎。
ytl46 wrote:
舊草嶺隧道在"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本來的宣傳規劃就是"鐵 馬 隧 道"

在此想問問 jsmz大 , 你真的曾經帶著家人用步行方式走完"舊草嶺隧道"及"三貂嶺舊隧道"嗎 ?
還是在僅憑網路查詢到的資料訊息做思考判斷 ? ? ?



謝謝你共同討論
1. 我個人非常喜歡舊草嶺隧道,帶外國朋友來騎這一段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2. 我的行程會從福容飯店下午茶、福隆火車站搭火車、周邊特色小店、或是自己的車子作為這趟旅程的中繼點。每個人的路線不一樣。我無意討論次數或旅行路線規劃,我不認為去過9次很多或很少,否則又是一種倚老賣老,仗著經驗覺得高人一等,我不認為去過幾次很重要,你也不需要猜測我去過幾次。我自己只有在訓練體能的時候才會用騎車的方式前來。

3. 我看你的論點應該是『草嶺舊隧道周邊整段旅遊路線長,走路不容易像行軍一樣很困難、騎乘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草嶺舊隧道也很長2.2公里適合騎乘不太適合走路』你的論點和我的經驗沒有很大差異。但你我有些不同的地方:
A. 草嶺舊隧道長達2.2公里,福隆火車佔到隧道之前交通也不方便以距離來說確實不適合小孩或長者或無經驗運動者行走,騎車(電輔車、協力車、親子4人自行車)確實是比較適合的交通工具。但是,這裡就出現一個你我主要差異

我不認為體會草嶺舊隧道的美好一定要『一次走完』草嶺舊隧道。一家人可以一部分走到一半折返,摸著冰涼牆壁回到出口乘涼吃冰聊天等另一批家人回來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行程

『要一次走完草嶺舊隧道才算體會草嶺舊隧道之美』嗎?我不認為
我著眼在觀光人文,或許你著眼在自行車騎乘,你我立場不同,我尊重。

所以,我認為會有『一部分的人可能只會走一小段』所以,會有『一部分的行人出現』。然而。平整的路面只是產生自主的飆車族,對於步行者、不便騎士反而是一種威脅
B. 我不認為美好的草嶺舊隧道來一次就夠了,一次走不完,可以來第二次第三次地N次,可以規劃一個行程讓全家都能享受草嶺舊隧道的美好,我認為旅行的樂趣是從一家人規劃行程開始而不是家中某人決定要如何就如何。喜歡一次走完的通常只是strava畫圖騎士而已,而這種人只是家中的少數人而已。
C. 你認為『鐵馬隧道』應該以騎士方便優先,這點我覺得OK我也認同,畢竟政府預算不應該名實不符,有弊案的話不應該姑息放過。但是,如果是一個平整的道路,為何不能讓其他步行者適當的共享公共建設的成果?既然『200人抗議的訴求』是希望『全部使用者包括步行者、騎士、不便騎士』都能安全的通行隧道,為何講到『使用時段』就要區分『騎行者優先?步行者居次?』這就是我認為『200人抗議的訴求』並不是真的為了多數人,只是為了少數『喜歡長途騎車的騎士』,多數人都是『開車、火車、巴士、遊覽車』前往的,多數人不會花半天時間冒著一家人中暑或疲倦的風險而專程騎自行車幾十公里從新北台北到那裡

4. 我不認為美好的草嶺舊隧道來一次就夠了,一次走不完,可以來第二次第三次地N次,有人去日本琵琶湖びわ湖騎車,可以一天拼命完成的行程為何要分兩天?因為『兩天的行程是一趟輕鬆的旅行』但是『一天的行程是挑戰不是旅行』,每個人騎車的目的不同但都是喜歡騎車的朋友,不需要認為北部地區210萬人的經常自行車騎士和你們想的一樣都喜歡挑戰1日XX行程。有人喜歡分段遊玩草嶺舊隧道,有什麼問題?

5. 回到三貂嶺舊隧道。我不認為生態是假的,這也是你我的一個差異。在保護生態的情況下『預約、不方便騎乘、但可以牽行』我覺得問題不大,畢竟看樓主的資料東北角有4個隧道,除了三貂嶺舊隧道以外,其他有3個已經是方便騎乘的狀態=飆車=不方便步行者=不方便不便騎士=平整的路面只是讓少數騎士方便=少數騎士在其他3個隧道已經有特權了,所以,騎士輸掉一個三貂角舊隧道又如何?把三貂角舊隧道讓給『生態』又如何?少數騎士一定要全贏嗎?
jsmz

一日北高360一日雙塔520里程數都比一日琵琶湖200公里來得長,所以我說琵琶湖一日200公里是合理也辦得到的只是看你要不要拼而已。我不是說一定要拼一日啦!每種行程都很好

2024-05-15 17:25
jsmz

我認為一日北高360一日雙塔520都不算單車旅行而是挑戰極限,單車旅行的話我認為5日北高、7日雙塔、9日環島比較悠閒![微笑]

2024-05-15 17:56
有人提到在日本騎車很放心很安全很舒適,這就日本台灣差異之一

1.日本人,美國人在自己國內很守法守規矩,但是到了國外(像是台灣、韓國、中南美)就放縱!所以台灣人到日本旅遊會覺得日本很棒很安全。

2.台灣人在自己國內沒有守法的習慣,但是到了國外(日本、美國)就變得很守法。所以外國人來了台灣會覺得很自由,像是無法狀態的綠洲都市

我無意深入探討其中差異
t4236774

我講的是風氣,並沒有在國外守法,在國內就違法,在國內自行車鑽路旁的縫隙哪裡違法了?,請勿無限延伸,這樣討論不完

2024-05-15 14:10
gys123 wrote:
如大大所言,舊草嶺隧道為何假日只開放單車不開放行人,因為隧道太長了,所以單車才會成為主要代步工具,沒有觀光客會去走完全程,用走的太慢,開車太快,這就是單車迷人的地方,這也造就自行車道附近的單車業者生意興隆,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騎車,這也亂象叢生


你我對於草嶺舊隧道的認知差不多,但是『我不認為體會草嶺舊隧道之美一定要一次走完』,這就是你我主要差異但這種小差異不影響我喜歡騎車的心情相信也不影響你喜歡騎車的心情
jsmz wrote:
台灣人在自己國內沒有守法的習慣...(恕刪)

我覺得每個個體,都代表那個族群
我自認我騎單車,走路,騎機車,開車,都會遵守交通規則

但你常常會看到其他用路人拍到騎單車闖紅燈的影片
這影片只要放上網
下面回覆101%一定都會說
你什麼時後有單車會遵守交通規則的幻覺

我有一次騎單車在外雙溪
快到紅燈前
一個機車騎士在大聲呵斥我前面紅燈要停不要闖
事實上我根本不會闖紅燈
我覺得我被看輕了
造成這個狀況的不是我
而是其他不守法的騎士

自己我騎單車
我知道靠邊危險
會被開車門擊落,或是壓到路邊雜物爆胎
但我還是選擇騎很邊,把路讓給其他人
一樣會被其他交通工具故意刷卡,按喇叭
造成這種對立的也不是我
而是其他不守法的騎士

所以在鬼島
除了各種對立之外
再來就是越有錢人,鈑金越厚的路權越大

在這種畸形的國家
就是各種自私自利造成的結果

其實我覺得任何人都改變不了這個狀態
因為沒救的是人
鬼島沒有人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社會
小緯0510 wrote:
其實我覺得任何人都改變不了這個狀態
因為沒救的是人
鬼島沒有人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社會


你好別激動,我不認為這裡是個鬼島,去各國旅行後我覺得台灣蠻好的,畢竟這裡是我生活的地方,媒體宣傳自己看不起自己,這我不認同
如果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家園的話,就是歡迎別人來自己家裡吐口水
小緯0510

抒發一下個人心得而已,其實不是很愛講,因為講了有人會叫我滾出台灣,不講,一直覺得很憋屈,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從自身做起,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開始做起

2024-05-15 13:54
虎皮KKK

一個好的國家,取決於如何對待弱勢;而且不是因少部分人違規而剝奪正常人的權益。

2024-05-15 14:22
東拉西扯那叫混淆視聽, 不叫分析
幻想各種情境那叫腦補, 不是現實
說到底終歸都只是個人自我意識的無止盡擴張而已

eddie大已經示範給大家看了什麼才叫有憑有據
先有憑有據, 才得以形成後面的據理力爭


不要被那些跳針偏執的腦補臆測混淆焦點

事實從都到尾都非常清楚:

一個載明為"自行車道"的標案
經過前期環評、研究、設計之後
最終卻造出一條無法安全自由通行的"生態隧道"

經前期環評研究
與後期隧道施工(人為干擾最嚴重時期)
都不存在的蝙蝠生態議題
卻在自行車道開通後突然蹦出來
並據此將原本的"自行車道"偷偷更名為"生態隧道"
同時用預約制限縮自行車友利用此隧道通行的權利

一個名為"自行車道"的標案
花了名為"自行車道"的建設經費
最後交出來的成果是一條對自行車友不安全也不自由的"生態隧道"

這是在告訴我們
前期研究報告造假, 相關人員有瀆職的嫌疑?
新北市府無視當地蝙蝠生態, 還堅持強硬施工?
新北市府無意建設自行車道, 計劃名稱本來就是騙局一場?
還是以上皆是?
虎皮KKK

結果論:以上皆是。很多時候標案的目的只是消耗經費,而非建設。

2024-05-15 14:24
prozacist

生態在三貂嶺隧道重啟前就是個假議題,蝙蝠在施工中更是被視為無物,然後因為隧道自行車道處處的單車不友善設計,最終蝙蝠和生態一起變成了管理單位的遮羞布。

2024-05-15 16:51
有人說『因為把道路改的平坦順暢,會導致用路人飆車,這種想法未免也太可悲。照這邏輯,高速公路根本不該補洞,應該改得更崎嶇不平才對。』
我說,你這種說法太偏激,也和我的理念不同

1.國家建設的道路本來就應該越修越平,我從來不認為道路應該崎嶇,如果有人認為道路應該崎嶇不方便通行?那我認為這種想法很奇怪。

2.我認為三貂嶺舊隧道『有生態』所以主管機關希望使用者『慢行,觀察生態』所以做出『適合行走、牽行,不適合騎行』的道路,我覺得基於他的目的,做出這樣的『鋼筋裸露造型的道路』,我覺得還OK!

3.我也認為了達到『友善步行者、友善不便騎士』的目標,應該增加一些無障礙措施例如『增加輪椅寬度的平滑通行鋪面道路』這些專家學者都會評估。我認為這樣可以達成『兼顧生態、友善不便騎士、友善步行者的目標』。但是我認為不需要改成全部平面,因為那已經超過友善不便騎士的程度,反而是給予『自行車騎士』特權!

4.有沒有生態需要保護?你我觀念不同,我尊重

5.我認為自行車騎士已經在4條隧道中的3條隧道拿到『自由騎行,讓步行者驚嚇,讓不便騎士驚恐而不敢步行的特權』就讓一條給『生態』又如何?就像我前面說的,隧道越方便騎行只會造成步行者,不便騎士更不敢進去,所以我認為『為所有使用者爭取平整安全的通行道路』是個假議題,因為,平整的道路反而會造成步行者,不便騎士不敢進入隧道反而造成只有獨厚自行車騎士的特權結果
虎皮KKK

你直接說隧道禁止自行車就好。

2024-05-16 11:17
jsmz

沒錯,草嶺舊隧道『週末禁止行人』,你願意『週一至週五禁止騎車嗎』?

2024-05-16 13:01





這是小弟2021年9月18日帶家人途經三貂嶺時拍攝的 , 不是網路上抓來的資料
jsmz大 請參考



當時正在蓋的棧道雛形








2022年11月6日 當年宣布開放參觀後 , 好不容易在網路上登記搶到參觀機會
上頭壓根沒提到任何生態的字樣
我也拿數據說話
話說申請假日進入隧道騎車,本人從111年的年中完工開放後到今年4月,大概申請過10次,前幾個月可以說假日幾乎是一開放申請當天就額滿(前往隧道日起的【前14天 中午12時】開放預約)
好景不常啊,看看現在這數字,平日申請數少的可憐就不說了,不然這一除下去百分比能看嗎?
看看5/18(六)、5/19(日)不就快到了,5/19星期日申請的人數還不到滿額1280的一半,只有589人,剩餘數字691人,可見並非因為所謂的步行友善生態步道,就能讓步行者增加,反過來是越來越少。
我們是不是也不該為少數步行者每天請那麼多人看守管理? 這是不是也算浪費納稅人的錢?
這些步行者其實只佔(1280-691)/2300萬步行者=0.00256%,裡面還包含極少數騎車的人

  • 3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