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0/08/12
路線: 巴塘(2720M)~竹巴籠(2600M)~巴塘(2720M)
今日里程數: 60.41 KM
累積里程數: 1288.05 KM
最高時速: 40.8 KM/HR
平均時速: 14 KM/HR
騎乘時間: 4HR 18MIN 0SEC
路況: 金沙江大橋前為水泥路, 路況良好; 金沙江大橋後路況極差, 小心落石!
翻越四千米以上高山(共12座): 1.折多山(4298M); 2.高爾寺山(4412M); 3.剪子彎山(4659M); 4.卡子拉山(4718M); 5.海子山(4685M)
夜宿: 金源旅舍(雙人標間一晚RMB70; 多人間一人床位RMB15; 房間乾淨, 附無線網路, 大廳有兩台桌上型電腦可供使用, 單車停放一樓房間)
經過:
今天一大早, 收拾完許久未動的行李。 也許是因為待在巴塘太久了, 心已經忘記了旅行的感覺, 早上醒來收拾行李收拾得意興闌珊。 但旅行就是這樣,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站的景色會如何, 所以會期待, 就是這種期待給了我繼續踩下去的理由。
今天打算轉往滇藏線, 所以我們必須先到金沙江大橋, 右轉走金沙江大橋便是入藏, 而我們則選擇直走, 往雲南的方向。 今天的目標是位在前往德榮路上的小鄉中心絨。 中心絨距離巴塘大概有110公里, 路況坡度不明。 由於滇藏線並不像川藏線一樣, 你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找到詳細的攻略, 所以我們只能靠著簡易的地圖知道我們的路線。
從巴塘到金沙江大橋, 沿路都是路況良好的水泥路, 而且基本上都是緩下坡, 所以騎起來特別愜意。 一路沿著巴河騎行, 過了大約十公里, 巴河和金沙江在此交會。 此時你可以看到一條清楚的分際線, 一邊是青色的巴河, 一邊是黃色的金沙江, 兩不相融, 此時可體會到真正的”青黃不接”!
沿路我們就沿著金沙江騎行, 沿途發現了新的動物-驢子。 之前在路上看到的都是氂牛和羊兒, 第一次在路上看到驢子, 覺得很好奇也很可愛。 驢子似乎很害羞, 當我騎到牠面前為牠拍照時, 只見牠一直閃躲鏡頭, 不願意正面讓我拍照。
金沙江就像一條黃絲帶, 沿著兩座山中間的峽谷緩緩前行。 在金沙江畔騎行是舒服的, 陽光照射在江面, 反射出粼粼波光, 常常吸引我駐足拍照。 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的界河, 兩省以金沙江為界, 金沙江以東屬四川, 以西屬西藏。 所以當你望向對岸, 那一座一座的高山便是你夢寐以求的土地-西藏!
再往前騎行大約二十公里, 便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金沙江大橋, 如果你對川藏線夠了解, 便知道金沙江大橋是入藏的重要關口, 所有走川藏線的人想要入藏, 都要從金沙江大橋進入。 金沙江大橋對所有騎行川藏線的車友更是一個里程碑, 那代表你到達西藏境內了。那麼辛苦的騎行, 不就是為了西藏這片美麗的雪域高原嗎?
但今天西藏不是我們的目標, 於是我們便繼續直行往雲南的方向騎去。 過了金沙江大橋後, 路況丕變, 沿途都是崎嶇難行的土路, 而且又是陡上陡下的起伏路, 連牽車都非常費力! 沿路更是危險的落石區, 你可以看到你旁邊的石頭在你頭上搖搖欲墜, 彷彿稍微震動一下, 就會滾下來。 沿途也看到很多落石, 甚至有巨石擋道, 而且這樣的落石區似乎沒有盡頭, 一直延伸到我們目光的盡頭都還沒結束! 這條路騎得真的是膽戰心驚, 我們不時地抬頭看石頭, 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被石頭砸中! 在烈日底下, 騎在極度危險的土路上, 箇中滋味, 真的是只有騎的人知道!
由於路況極糟, 到處都是尖銳的石頭和陷阱, 所以我破了騎車以來的紀錄, 其沒三個小時, 破胎兩次。 而第二次破胎也摧毀了我們的信心, 騎到快天黑只趕了一半的路, 今晚勢必要紮營, 但沿途都是荒涼的落石區, 我們也不放心在此紮營。 所以商量的結果, 還是決定先返回巴塘再作打算。
做好決定後便開始在路上攔車, 這裡真的是荒涼, 等了半個小時都沒有一台車經過。 正當失望之際, 一台貨車經過, 於是我們便興奮地對司機揮手, 待談好價錢後, 司機將我們的自行車扛上車, 我們終於脫離了這要命的落石區。
但這條路似乎是受了詛咒似的, 車子開到一半竟然爆胎了! 我可是第一次遇到汽車爆胎, 只見司機熟練地拿出千斤頂和石頭墊在車下, 我們七手八腳地換掉沒氣的輪胎, 這麼一折騰, 一個小時過去了! 沿途回去也看到一輛摩托車爆胎, 正在路邊換胎! 看來這條路真的是名符其實的爆胎路, 走這條路的車子無一倖免!
好不容易地又回到了巴塘的金源旅舍, 此時的我們已經是筋疲力盡, 趕緊回房間卸完行李, 洗個手又跑出去吃飯。 第一次覺得回鍋肉炒飯這麼好吃! 今天搞得灰頭土臉, 最後還是回到了巴塘, 真的是白忙一場!
今天要感謝的人:
1.感謝上帝, 感謝祂讓我平安地回到巴塘。
2.感謝Ken一路上的陪伴, 今天單車的狀況特別多(爆胎+變速問題), Ken都陪在旁邊幫我, 尤其他又說了一句讓我感動的話”夥伴幹假的喔!”。 所以騎川藏線有如此共患難的朋友, 真是難得!
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