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林邊鄉公所與屏東大華慢跑協會聯合主辦的2025第二屆「林仔邊黑珍珠馬拉松」,日前在林邊車站前廣場熱鬧開跑,吸引近3千名路跑愛好者參與。晨光乍現前,起跑線盛況空前。

當日豔陽高照,陣陣海風吹拂下,慢跑享受豐富補給,從海鮮魚丸、烏魚子、滷味、蛋糕、蓮霧樣樣都有…

烈日下選手最需要的飲料、啤酒及冰塊,站站都有,吃到飽的蓮霧CP值超高。


賽後完賽禮有在地農產鴨蛋,還有蓮霧禮盒,更是讚上加讚!

跑完馬拉松,對鄉親熱情加油印象深刻。賽後車站旁借用公共自行車,用最在地的漫騎,認識林邊。站名以藍色橫紋飾板,配上白色字體,非常顯眼。

林邊鄉規畫自行車道,車友或遊客沿線騎行,串連人文景點與在地傳奇,值得漫騎品味。

站外的共融遊戲區有全台第一座酷炫「飛天火車」。

飛天火車挑高近三層樓,小朋友使用時需家長陪同,留意安全。

溜滑梯入口從斜坡上去,像迷宮一樣走到滑板,往下溜滑到底,很刺激。

南台灣日照強烈,小朋友躲在下方玩沙,有時噴水霧,不怕曬太陽。

站外自行車道連接到大鵬灣,若不騎鄉公所單車路線,能騎到東港一遊。

蓮霧是林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廣場設置超大「黑珍珠」蓮霧繩網,小朋友手腳並用,爬來爬去,玩不停。

跑完馬拉松,最優質補給是鮮魚湯。站旁人氣老店從凌晨開賣,早晨鮮魚湯已融入在地人的早餐選擇。

像自助餐的小菜區,選菜後結帳,銅板價能吃到豐富早午餐。

每天更動的菜單(魚湯),不同魚湯統統80元。林邊專賣深海鮮魚湯聞名,每天新鮮漁獲,隨著季節變換,常見的旗魚、鱸魚等。來到林邊就嚐到大海的美味。

幾張桌椅的用餐區。跑完馬拉松來喝鮮漁湯最讚。

鮪魚頭高麗菜干湯、肉燥飯、豆干、荷包蛋通通上桌。

鮪魚頭高麗菜干湯看來清爽,微酸陪襯魚肉的甜,像極了愛情的「馬拉松」。

大塊鮪魚頭讓人食指大動。高麗菜干蠻多的。有肉有菜超值。


清甜的魚湯,大口喝起來,有大海無邊際的鮮。

有利齒的鮭魚頭,滿滿膠質,跑完馬拉松來吃這個最補。

鮪魚頭部魚刺超多,一定要慢慢吃。刺到嘴巴,比馬拉松摔倒還嚴重。

吃完早牛餐,騎到車站旁的苦伕寮。

昔日「八八風災」後曾到苦伕寮,當天淹水線比一個大男人還高 ! (舊照)

苦伕寮為昔日道班工休息與放工具的處所,建於日治時代,二戰末期被盟軍炸平,重建後迄今。

風災後林邊車站高架化,村民開始將苦伕寮整建、種樹、植草皮,逐漸成為休閒綠地。園區留下一段舊鐵道,供老一輩林邊人懷念的平面鐵路。


仿造簡易月台停放一部屏東糖廠運糖小火車頭,增添懷舊感。


往中山路小巷子裡騎到林家古厝。

古厝門樓是展現家族財富的象徵,使用多少花磚就知財力多雄厚?

門樓後方有綠色剪黏製成的對聯,饒富創意。

古厝花磚與書卷竹節窗象徵開卷有益,提醒後人莫忘祖上不凡的歷史。


穿過門樓走入內埕,「晉安第」為林家古厝堂號。

對聯上方有彩繪蝙蝠,因「蝠」與「福」同音,象徵招福增壽的吉祥物。

大門設置四座小石獅,寓意深遠…

山牆高掛獅頭花籃脊飾與鳥踏花磚,遠看知大戶人家。

古厝旁有棟二樓高的「保險樓」,是林家的進化版古厝。

保險樓主人為日治時期林邊大地主林六五,因撫番有功,清朝時獲授五品官銜。日治時投保壽險,期滿後領回七千圓日幣的保險金,在古厝旁蓋了二層洋房,即是保險樓的由來。

仔細看紅磚細砌的保險樓,像固若金湯的保險箱,加上用保險金起蓋的由來,取名「保險樓」。

保險樓加強磚牆上曾預留槍孔,用來抵禦盜匪而設置。

騎返鐵路高架橋下彩繪牆,利用28個橋墩,畫上「林邊28故事墩」。

橋墩下成為鄉民乘涼之處,感受列車高速行駛的震憾感。

昔日「林邊車站」已被拆除,老一輩的林邊人只能從老照片追憶,曾經載送離愁的「林邊車站」。


和平路林邊國中是最高學府。

鄉公所前林邊驛站。傑出林邊旅外鄉親,事業有成後回饋故鄉,捐助獎學金與涼亭,讓鄉親們多了遊憩空間。


八八風災後新建的鄉公所。日治時期設林仔邊庄,光復後改林邊鄉,設有竹林、鎮安、田厝、崎峰、水利(外五村)、永樂、林邊、仁和、中林、光林(內五村)等十個村。

林邊因盛產黑珍珠蓮霧,成為特色門牌,更成林邊鄉代名詞。鄰近的南州鄉門牌也是蓮霧。


鄉徽上有大武山與椰林,黑珍珠蓮霧聞名全台,鄉內海鮮餐廳林立都在鄉徽上可見。

騎返台17線沿海公路(中山路),往佳冬方向。

調換方向往東港鎮。

林邊鄉養殖漁業發達,海鮮街比東港光復路還早出名,東港因黑鮪魚捕撈興起,讓鄰近有漁塭的林邊、佳冬海鮮漸落。

資深南部鄉親還記得永興海鮮飯店,改名「永鑫」後仍堅守與創新,希望老顧客再回流。

海鮮街旁林邊蓮霧街,盛產季節,買正宗林邊蓮霧要到蓮霧街。

蓮霧原產於馬來半島,三百年前荷蘭人將它從印尼爪哇引入台灣,民國五十六年起,林邊鄉農民嘗試栽種蓮霧,所產蓮霧果實雖小,但色澤暗紅且風味極甜,故稱「黑珍珠」。

蓮霧落花後使用套袋防止蟲類侵襲。

蓮霧花爆鬚後會生肉結果。林邊地質鹽分含量高,海上吹來的南風更增風味,林邊人常說:「南風若透,蓮霧著甜」。


騎到永樂社區有顯眼的鹹菜桶,林邊也曾盛產鹹菜。

永樂村人口四千多人,是林邊鄉最大村落。開基英靈殿一帶舊地名「新厝仔角」,新建在地角頭廟。

英靈殿主祀潘府千歲,生前為清軍將領,統兵至林邊地區剿匪,不幸殉職,常顯聖助民,居民奉祀「千爺廟」,永佑地方。


開基廟緊鄰林邊基督長老教會。

林邊有多座古厝,門口外觀「福」字,讓遊客很容易找到。

福記古厝主人姓鄭,以經營香蕉生意起家,昔日永樂往竹林路上,成排香蕉竹簍蓋上黑布,上有圓形「まる (丸)記」日文商號,為「福氣」與「福記」諧音,鄉親都稱為「福記」,也是古厝取名的由來。

福記古厝為閩南式三合院,藍天白雲下有歲月靜好的感覺。


門樓建材為紅磚與花磚,下方字跡大正年間,明顯看出建造的年代。


古厝在八八風災中受災慘重,大自然的力量,連百年的建築也抵擋不住。

鄭家堂號「榮陽」右邊是大房,左邊二房,古代納妾是光明正大的。牆堵下方有貓洞設計,現代的寵物貓,應該是鑽不進去的?


祖堂對聯以榮陽為句首:「榮盛三多華封晉壽,陽明五福洪範福壽。」對聯與福祿壽三仙圖都是古董級真跡。

三仙圖手繪台灣原生梅花鹿經專家修復,歷經風災,幸運保留。才能在「福記古厝」欣賞到真跡。


大房家居都是古董級座椅。台灣早期大戶請唐山師傅雕製紅眠床。民間把有錢人睡覺的大床稱紅眠床(台語發音),有盼望舒適睡眠的意思。


二房比大房小一號,代表注重長幼有序。

古厝正身與護龍間的房間稱「過水間」,主要避免淋雨,通行無礙。

獨特的書卷窗、屋簷落水孔採「鰲魚」造型,寓意子孫唸書個個「鯉魚躍龍門」。吐水也有防止火災之意。

右邊護龍是廚房或柴房,是長工、婢女居住的地方。

灶腳就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廚房,原汁原味保留。


鄭家後代已不住古厝,屋後的現代豪宅很明顯的對比。

騎至中林村美華路。林邊深受地層下陷問題,村民蓋房子時會刻意加高,以絕水患。


不止傳統商家,連超商都蓋的像「防波堤」一樣,才能高枕無憂。

風災後全額補助鄉民設置防水閘門已不復見。(舊照)

騎過中山路,來到光林村,昔日鄉公所起建林邊分駐所。

分駐所報案台在二樓。一樓空地停警車或颱風來襲前,救生艇待命的地方。

鄉公所舊址旁光林村、仁和村聯合活動中心。

慈濟宮面對為中林路市場,早市人潮滿滿。拜媽祖請上二樓。


一樓空空,供鄰近居民舉辦喜事的交誼場所。

林邊二大廟之一慈濟宮(媽祖廟)。


廟旁有林邊村、中林村、永樂村三村活動中心。

天上聖母與千里眼、順風耳,眾神永佑林邊。

天井往上看,離天庭最近的玉皇宮在樓上。

慈濟宮高掛清同治五年(1866年)古匾。

下款寫著「欽加五品銜總董黃淑協獻」。

離開媽祖廟,不遠忠福宮廟埕前「老地方冰果室」與眾多美食為鄰,不少林邊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冰店。

幾張桌椅的簡單佈置,牆面彩繪老地方冰果室的字樣。

天氣很熱,來吃黑糖綜合剉冰,貝殼造型的透明冰碗。佐料有芋頭、紅豆、綠豆、鳳梨等,南部的剉冰吃來開心。


清朝時閩粵移民來到「林仔邊」,帶來家鄉的守護神三山國王。也是林邊二大廟之一。


傳統在客家聚落才有三山國王廟,意外在閩南人居多的林邊出現?

忠福宮有兩塊清同治與道光年間的匾額「華嶽鍾靈」與「聲靈赫濯」。

忠福宮同治元年(1862年)古匾。

更久遠的道光十八年古匾(1838年)。

拐個彎騎到中山路,過林邊大橋就是佳冬鄉。

路旁創立於民國前4年(明治41年)的林邊國小。

在地歷史最悠久的國小,有百年歷史。


校門口旁是台中市在風災後捐助的圖書館。

台中市前市長胡志強題名「閱滿樓」。創校100周年校慶時圖書館落成,形成「雙喜臨門」。

騎返熱鬧繁華的廟前中林路,有幢資深林邊人都記得的「吉慶醫院」。

吉慶醫院也是住家,屋身為國防綠與背心式屋頂的典雅建築。

吉慶醫院創建人鄭吉慶就讀東京醫科大學,回國後開設醫院幫鄉民診療,也擔任縣議員與林邊鄉鄉長。

醫院古厝有牛眼窗。據說中林路的老街屋不少,因為街道拓寬,很多已拆除,只剩這幢吉慶醫院。

中林路拐個彎來到水月軒鮮蝦美食餐廳。

特色水上景觀餐廳,邊吃活蝦,還能欣賞美麗的荷花與柳樹。


餐廳對面是水源地展示場。

不遠的東港鎮為解決飲用水問題,1936年買下林仔邊水源地建立水塔。至今保存完好。


林邊堤防將河濱公園截彎取直後,興建壘球場與河濱公園,景色怡人。

林邊溜冰場。

續騎中林路與美華路口有蓮霧意象指標。

騎抵地名「湖內」竹林村勝利路。

日治臺灣堡圖並無「湖內」地名,今有官埔、湖內二個村落。官埔一帶原為荒地,遍生大片菅芒,「菅」字閩南讀音「官」字同音得名。湖內因地勢低窪,以「湖」表示凹地型特色。

官埔有座林邊二二八紀念碑。

通常紀念碑設在事發地點,林邊不啻有二二八紀念碑,還有二二八紀念館(已關閉)。

碑文記述事發過程,與林邊在地名人阮朝日、鄭清福等受害經過。國際上正值俄烏戰爭,和平才是人類普世的目標。

勝利路直騎至舊名竹仔腳的竹林村。

竹林村原是竹林茂盛之地,形成村落已看不到竹林,倒有歷史悠久的長老教會。


長老教會不遠有主祀李府千歲的竹隆宮。

竹林村阮氏宗祠醒目牌樓,入內有阮姓宗親會。

阮姓宗親會設立宗親會館。

宗親會由阮綜合醫院院長阮仲鏗捐助。

昔日林邊國小竹林分校,變成竹林國小。

建於日治大正10年的西洋建築仍如初。沒有對外開放,需要專人導覽介紹。

洋房起造人阮朝吉先生,為紀念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母校依樣畫葫蘆而建,耗資當時農地五十甲巨資的華麗洋房,堪稱日治時高屏地區之最,也是家族財力象徵。


入口上方雕刻勳章,上飾方格圖案,下有花瓣裙帶。

兩側園林造景,以造景石築成園林式庭院。

庭院以硓𥑮石堆疊出園林造景,像迷宮般的大花園有防空洞,曾在二戰末期發揮功效。

造景假山內部是防空洞。歐風豪宅,附有防空洞最為特殊。

據說石材由原住民從山上搬運下山,費時多年完工,林邊人稱「石頭厝」。

林邊各村還有多戶富特色的老建築,跑完馬拉松來趟騎遊古蹟之旅,緬懷先民開墾、奮鬥有成的傳奇,蠻有勵志性。

重返站前還車,結束「跑騎黑珍珠蓮霧的故鄉-林仔邊(林邊)之旅。

已不見馬拉松人潮,空氣中只剩選手汗水與賣力跑步的味道。

林邊車站是屏東線第一個高架化車站,二樓有懷舊裝飾,不少對號列車停靠,便利選手完賽返程。

站在月台上,欣賞美麗的大武山美景,最撫選手疲累之心。

月台選用白色鋼材構築雨棚,搭配南國的藍天白雲,海風吹來,非常舒適。

新式站名牌,選用「蓮霧」特產圖片最有代表性。

往海的方向看見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還可見到小琉球(紅框)。

相較很多選手賽後就離開,實屬可惜,附上騎遊地圖,賽後一遊才不枉此行。賽事主辦大華路跑協會補給完善,在地完賽禮讓跑友們收穫滿滿。全鄉動員加油為跑友們打氣,歡迎明年大家再來一次「歡樂馬」。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