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youtube看「臺灣神奇」節目,在南鯤鯓代天府擔任志工的郭玟成委員,把「五府千歲大戰囝仔公」的神蹟講的非常精彩,於是起心動念騎遊北門,來一趟宗教聖地騎遊之旅…

前往北門從台南市區走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或台17線。北上國道三接台84線轉台17線,都能抵達北門區。

若無法自行開車或騎車,也能搭大台南公車來到南鯤鯓一遊。

明朝時漁民在外海初建「南鯤鯓廟」,風水稱為「浮水金獅活穴」,因地理敗壞後沖毀。新廟地擇於北門槺榔山。新建代天府緊鄰急水溪下游及蚵寮出海口,因得到「虎穴」建廟神威顯赫,才能免除洪水或海潮的侵襲。

代天府主祀「李、池、吳、朱、范府千歲」,奉旨「代天巡狩」的千歲爺每位都有英勇事蹟。不能漏掉第六位萬善爺(囝仔公)。相傳「銀針插銅錢」與五王爭奪廟地,最後「囝仔公」忍讓完建代天府後尊為「萬善爺」。

南鯤鯓代天府,因分靈眾多,被稱為臺灣王爺總廟。

代天府佔地寬廣,由兩座廟組成,「大廟代天府,小廟萬善堂」。來此祭拜王爺後一定要參拜「萬善爺」,才能離開。

由12根紅色大柱拔地而起的巍峨的牌樓,許多信眾以為它是漆上紅漆的水泥柱,幾年前整修時才發現,其實是12根千年檜木組成的大牌樓。

整修露出真面「木」的牌樓由國寶級大師王棉木設計建造,1982年花590萬元買13根千年檜木,其中12根作為山門的支柱。

昔日舊廟位於「南鯤鯓」外海,廟名「南鯤鯓廟」也稱「開山廟」。主神五府千歲尊為「南鯤鯓王」。

烈日當空,樓牌下是進香團及遊客最好躲太陽的地方。外觀華麗,內部採古法以榫接方式建造。站在下方,感覺很雄偉。


仔細摸摸,果然是木造,還有淡淡檜木香。

今天非假日,超大停車場已被擺滿炮仗。據說每天都有好幾場,假日進香團更是人山人海。

進香的隊伍不斷前來,領著傳統的陣頭來朝聖,讓南鯤鯓代天府的聲名遠播,坐穩台灣王爺總廟的尊稱。

嘉邑接天宮不辭辛苦遠來進香,自古流傳下來的進香儀式,每個科儀與步驟都馬虎不得。

神轎或提謝籃(內有神明)或手抱神明,陣頭表演都是不可省的程序。接著到廟裡敬拜或割火(分香火),有補充及訓練兵馬的意義。

鳴炮時代表請示神明進入?通常擺出的場面越大神明越是歡喜。

代天府前大石獅很有北京故宮前的感覺。(下下圖攝於北京)


據統計台灣每七間廟宇有一間是王爺廟,從南鯤鯓代天府分靈有二萬六千多間。認証過的「十大殊榮」更是肯定。

進香是道教中盛大的活動,透過進香活動以凝聚信仰,得到神明心靈上的慰藉,這是進香主要的意義所在。

除了上述十大殊榮,代天府建築與雕刻都值得細細的賞析,保留傳統的進香儀式及文化資產,更榮獲米其林評鑑三星級景點的榮耀。

滿滿「香條」告示,從南到北都有廟宇參香,証明香火鼎盛。

廟簷下依序拜廟的進香團,先安頓五營,再請神尊下轎,請神尊入廟參禮。

代天府點香爐沒有明火,將香插入白灰內就引燃。原來白灰下方有燒紅木碳,蠻環保的設計。

疫情當前,人人祈求平安渡過疫情…

代天府祖廟建於明永曆15年(1661),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有「天下第一府」之稱。

三川殿正脊剪黏作品有「福祿壽」三星雕工精巧,寫實傳神。

上方還有交趾陶、葉仔師的剪黏,留下精彩多變的剪黏作品。

龍邊兩旁的執事牌。

正門對聯:「代天理陰陽但願善遷惡改一道修真消末劫」。當年出巡諸羅山(嘉義)縣令無法對出下聯。繼續寫下:「巡狩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

廟額上「南鯤鯓代天府」旨牌有三龍木刻,運筆蒼勁,雕技精湛。自開山以來就高掛代天府,是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左右廊牆有武將持旗(祈),童子提球(求),另武將握戟 (吉),隨從帶磬(慶),以諧音隱喻「祈求吉慶」,是民間寺廟裝飾圖案的特色。

窗堵石柱由泉州石雕大師蔣馨精雕「竹報平安」,採在台灣絕無僅有的「水磨沈花陰雕法」作品就留在代天府。

左右各有一幅以青斗石陰雕的竹畫,蒼勁絕俗。竹為歲寒三友之一,代表君子,隱寓慶祝、祝福的意思。竹畫為鄭板橋的作品,現已成國寶。

疫情期間不開放內殿參拜,神尊交志工恭請入內…

上方圓形藻井向中心匯聚,「蜘蛛結網亭」為建築特色之一。全台只有艋舺龍山寺及南鯤鯓有同蜘蛛結網般的藻井,蔚為奇觀。

主殿前一對八角形龍柱,蒼勁渾厚,為南鯤鯓精神標誌。

道光二十五年福建駐台總兵官滿人昌伊蘇聽聞五王神蹟,以為是妖言惑眾,乃差官兵強請五王至營,將五王綁住若不能脫困,將把五王燒掉。五王最後一刻大顯神威,風雲變色,立即脫困。昌伊蘇大驚,感五王法力無邊,敬獻匾「光被四表」。

五府千歲是玉帝敕封的王爺,主要任務在稽察人間善惡,所以稱「代天巡狩」。

「虎穴」在五王神像前香爐下方,當年囝仔公「銀針插銅錢」與五王爭奪廟地的位址。

李大王為唐朝開國功臣李大亮,被後世道教尊為神明,稱為李府千歲、李府王爺。
池二王爺池夢彪不忍百姓受瘟疫之苦,將瘟藥吞掉而亡,玉皇大帝感念祂愛民的精神,敕封為代天巡狩。
吳府三王吳孝寬擅長地理風水,幫助唐高祖開國有功,又高中進士,繼封「吏部尚書」。
朱府千歲朱叔裕,曾奉命鎮守邊關,官拜「吏部天官」,玉皇大帝敕封祂為「代天巡狩」。
范府千歲范承業博通經史,醫術絕倫,智勇超群,與四位千歲結拜兄弟,排行第五。

李大王的專長是擇日,出巡澎湖,也總管代天府一切。
池府王爺是討海人的守護神,能保佑滿載而歸。
王爺中唯一沒有鬍鬚的三王爺驍勇善戰,大戰囝仔公留下傷痕,更擅長「踏地理」。
王爺都會出巡,只有四王爺不出門,要留守替信眾出籤詩。
范王爺精通醫理,許多病危的病人都被范王爺救回來。

旁殿「中軍府」是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的前鋒,職責是輔佐王爺辦事、傳遞聖令及護駕的任務。舉辦遶境前,中軍府神轎要走在代天巡狩千歲前面開道。

記得拿取平安符,過爐後帶回家,供在神桌或財位能獲得五王神威加持。

主殿後方是同治十一年增建青山寺。

青山寺敬祀觀音佛祖,感念當年「銀針插銅錢」廟地調停的功勞。


2000年總統大選時南鯤鯓代天府抽出神準的「武則天坐天」國運籤,從此一抽成名。

最好的籤首:「萬事俱成,得財又得子,還有功名添福壽」。

參拜後要來抽一支籤,看看您的運勢喔!

海山亭能協助有情人求得好姻緣。

不知誰起意掛上「情鎖」,寓意月老神君把戀人牢牢鎖在一起,相愛不逾…

海山亭為昔日「囝仔公」萬善爺廟的舊址,因地勢低,鄰近急水溪危險,後移廟到現址。

2008年啟用的大鯤園,入園隨喜油香。(昔日參訪舊照)

大鯤園為山水園林造景,特色為仿江南園林設計,仿照明朝大觀園再現。


南鯤鯓文史館,介紹南鯤鯓代天府的歷史沿革。

相傳1661年的夜晚,數十名漁民在南鯤鯓捕魚,有一陣鐘鼓管弦樂聲從海上漂來,伴隨著樂聲出現一艘三檣帆船,駛進南鯤鯓。

隔日漁民看見了三檣帆船載著六尊神像,寫著:「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四王朱府千歲、五王范府千歲、中軍府」及「代天巡狩」的旌旗。

後因南鯤鯓逐漸遭海流侵蝕,三王爺吳府千歲親自起駕,現今廟址槺榔山尋得「虎穴」吉地建廟。於是與萬善爺「銀針插銅錢」爭奪廟地的傳奇…

嘉慶年間,五王與囝仔公兩軍對陣,展開海空大戰,激烈無比,殺得日月無光,陰風淒慘,雞犬不寧…

後經赤山巌觀音佛祖與學甲保生大帝調解,雙方訂下「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有福應同享,神界莫相爭。」之盟,萬善爺列為代天府配祀之神。

二方相安無事後,1923年居民商議擴建一事,就是剛參觀的南鯤鯓代天府。

館內收藏歷年典藏文物和文史資料,內容相當豐富。

剛才正殿看不到的「靈佑東瀛」匾。清道光3年欽命提督王得祿聽說五王神威顯赫,入廟時以靴尖踢試大門,五王神像端坐如常,僅三王爺的頭額冒出少許的汗水,提督王得祿獻上「靈佑東瀛」匾,是南鯤鯓代天府收藏最早的匾額。

看過大鯤園後,後廳有全台著名的黃金靈霄寶殿。

昔日曾經到訪,那時凌霄寶殿還興建中。

家裡還捐過屋瓦與功德金。如今廟蓋成了,真有成就感。

凌霄寶殿前廳有金身的「四大天王」守護。

四大天王分別是:風(增長天王)、調(持國天王)、雨(多聞天王)、順(廣目天王)。



前廳抬頭看壁畫,發現熟悉的台灣之光王建民等人的彩繪!

壁畫結合時事,曾效力大聯盟的郭泓志、陳偉殷都是彩繪主題!


內部是供奉天庭之皇的「玉皇大帝」。

凌霄寶殿將建廟來信徒捐贈的大大小小金牌加上廟方添購,集結10800兩的黃金,今日金價高漲市值超過10億。打造高6.6公尺、寬2公尺、厚60公分的黃金玉旨,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玉旨牌。

最後一定要逛到萬善爺(堂)參拜,才能離開。

萬善爺又稱「囝仔公」,本是牧童與舅舅相依為命,放牛時發現風水寶地。生前交待舅舅死後下葬在寶地。最後得道成神,稱囝仔公。

千萬不要拜完五王就離開,昔日發生過沒來萬善堂就離開,結果車輛故障,屢找不到原因,最後聽勸到萬善堂拜拜後就一切正常的傳奇…

萬善爺提供發財金的服務,有需求香客擲茭,擲幾次聖杯,能借多少都要萬善爺同意?

借金後賺到錢務必來「還金」。萬善堂不僅指點迷津,也為信眾解決「燃眉之急」。

如果發大財別忘感謝萬善爺。好久沒看謝神布袋戲了,認真看一下---

萬善爺與五府千歲同受萬世香火,保佑信眾財源廣進。

萬善堂旁是古色古香的香客大樓-鯤鯓王會館。

閩南四合院式的槺榔山莊,目前整修中。

槺榔山莊有寬敞的餐廳「鯤海樓」,可供兩千人用餐及大型集會之用。(昔日舊照)

菜色都是北門在地海產美食…

乾煎虱目魚,還有魚頭。


蒸蚵仔及蒜燒吳郭魚是在地名菜。










餐後還有高檔水果櫻桃。

重返廟前,廟裡有專屬小七超商的,恐怕只有南鯤鯓代天府。

為便於香客提款,廟內有ATM提款機,是廟宇少見的。

南鯤鯓代天府每一位王爺都是文武全才,造就「五王信仰」在台灣興盛的事實。車遊宗教巡禮,仔細領會五王的傳奇,很讚。

離開代天府,騎過一片紅樹林,來到蚵寮里。

蚵寮保安宮是在地信仰與剛去的代天府「李、池、吳、朱、范」是不同體系的王爺傳奇…

蚵寮國小是偏鄉學校,走小而美的路線。


校園牆壁上有虱目魚、彈塗魚、鮮蚵彩繪,畫得很生動。


校園志工將廢棄蚵殼再利用,創造出蚵殼多元藝術。

原本隨處可見形成小山的蚵殼,變成艷麗的馬賽克拼貼畫,妝點蚵寮之美。

蚵寮在清朝時為養蚵人家草寮開庄,開墾者來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共有七戶,由原鄉同祖籍的閩南漢人移居構成,是北門第二大聚落。

蚵寮聚落有王姓「五房王」宗祠。

蚵寮保安宮建於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年)。蚵寮人稱保安宮為「頭前廟」,稱南鯤鯓王爺廟為「後廟」,二廟相距不遠併稱「前後廟」。

保安宮也有三百多年歷史,廣大廟埕連接蚵寮港、王船閣。

保安宮岳府千歲親選乩身,踏勘地理,選擇風水,由于右任題匾:「岳府威靈」。

保安宮供奉「深山尉池府千歲」,蚵寮人尊稱「庄主」為守護當地的神明。在蚵民生活艱困的年代屢屢暗助庄民逃過劫難,庄民合送「功著青囊」匾。

正殿有「朱、岳、紀、金、伍」五府千歲,配祀觀音佛祖、清水祖師。

南鯤鯓五王只有李府大王踏雙獅,因大王爺是五王代表。深山尉池千歲也腳踏雙獅,因代天巡狩需要腳力,也要上天庭報告,「踏雙獅」是玉皇大帝特賜的。

蚵寮人材輩出,外出打拼或就學都有很好成就,高雄市議員或選市長都有蚵寮人參與。



離廟稍遠是天壇式金爐,據說建造到一半時,廟內委員命危,緊急請深山尉池王與代天府池王爺才救回一命。為感念王爺的神威與道謝,特意捐贈金爐。

蚵寮得天獨厚有平緩的潮汐灘地及廣闊的潮間帶,是蚵仔絕佳的養殖場所。男人出海打漁或作蚵工,家裡或是街坊鄰居一起來,不用半天就能把小座小山般的蚵仔處理完。

婦人以熟練的技巧,拿蚵刀將蚵殼撥開取出蚵肉,邊聊天又能快速運轉手腕,動作力道非常敏捷。

東港迎王有「王船廠」、蚵寮稱「王船閣」,都是暫放代天巡狩必有「王船」的地方。

王船為迎王祭典重要的法器,讓千歲爺將疫情及「歹米仔」帶走,留下永遠的平安在人間。

船尾插著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色旗,代表東、西、南、北、中各路兵將鎮守王船。

東港迎王船尾寫「順風相送」希望王船載著不好的東西遠去。「遊昇號」是祈願風調雨順的願望。

王船不大,能看清楚縮小版「代天府」,祈求漁民都能滿載而歸…

王船有桅竿、水手,舵也是仿真的,非常考究的設計。



王船閤外是蚵寮民俗公園(保安公園)。


保安公園原是鹽化的魚塭,先埋下蚵殼,再鋪土重新植栽,搖身一變為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公園。

蚵寮漁港碼頭。

蚵寮碼頭也是急水溪出海口。

重遊擴建後的南鯤鯓代天府與蚵寮保安宮,二廟雖有大小,都將宗教藝術、歷史人文結合。來到台南,不妨前往騎遊,留下深刻的宗教回憶。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