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嶺, 這個單車族的聖殿一直放在心上, 但海拔3275 的高度及高山多變的天氣始終是考慮參加與否的關鍵, 去年車隊決定報名參加了第一場NS西進武嶺.
儘管賽前多以爬坡練騎來模擬武嶺賽道, 實際上路卻是另一回事, 最後在半騎半推的情況很勉強抵達終點, 6:46 差點被關門. 看到疲憊不堪的自己, 明白練習的不足, 當下痛定思痛自許明年一定騎進6小時.
為了這個年度目標, 人車必須一番改造
無奈事與願違, 最擔心的還是發生了:
1. 肌耐力的提升:購買啞鈴, 槓鈴, 自練重訓, 操之過急, 手部背部拉傷, 整整休息2個月


2. 高坡度訓練: 特地選15%以上的坡練騎, 一次為閃機車, 來不及脫卡, 摔得進急診室, 手骨裂, 又休息2個月

隨著時間逼近, 傷勢也漸漸恢復, 啟動新的一波再改造:
1. 勤練跑步, 提升肺活量, 力克高山稀薄氧氣, 期間參加兩場馬拉松賽


2. 設備升級:
Shimano 105 提升到 R8000, 飛輪放大到34齒, 希望武嶺全程可以不牽車完賽
車帽一級, 車褲一級: 希望人身設備可以為攻頂加分


3. 夜騎汐萬路: 假日車手是很難有效累積腿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同事特地為我安排2個月特訓:下班後相約團騎汐萬路, 下班後僅吃個簡單食物, 換上車服直攻五指山, 我仗著有同事相伴, 卯足全力衝衝衝¸ 就算爆心跳吐了, 也有同事相助, 每次騎到山頂人都站不起來, 喘趴在把手久久不起. 很累但看到陸續破PB, 發現這是提升戰力最有效的方法.


9/9 武嶺盃終於到來¸ 一年來的努力就在今天見真章, 今年年紀剛晉升RM50組, 是武嶺盃最年長的一組, 我想應是該組最年輕的.
5:50在小雨中鳴槍出發, 去年的經驗告訴我武嶺決勝點在後半段, 人止關前一定要嚴守自訂時速上限22K/H, 千萬不可受他人影響衝過頭¸ 把體力留給後半段. 為了進六的目標, 第一個補給點過而不進, 守著自己的步調不躁進直到鳶峰.
鳶峰到終點的這段連續坡是去年最痛苦的一段路¸ 今年利用前段保留的體力及飛輪34齒的優勢下, 緩緩穩穩騎進終點感應門, 成績 5:45, 我做到了, 我終於做到了, 這成績很普通, 但對我卻意義非凡, 進步這一小時, 它代表有努力就有進步, 它代表同事相挺的用心.



騎進六小時, 下一個目標呢? 思索著如何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