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開車來到霞喀羅古道養老入口的停車場,將車子停好準備展開這趟古道之旅,這次和我同行的車很特殊,是一台cargo bike, cargo bike顧名思義是台貨車,用於需要搭載行李的bikepacking適得其所,但我朋友騎的這台車後輪是腳煞版本,若非和他一樣擁有騎車橫貫能高越嶺的經驗的朋友建議選用一般手煞車版本。



談到霞喀羅,最有名的莫過於他的竹林和楓樹了。在栗園駐在所的孟宗竹林高聳蓋天,聽著微風吹動竹林所產生的沙沙聲響,讓人不自覺得停止踩踏,讓雙輪自由的在竹林之間滑行。抬頭看去,是夾雜在綠葉之間的藍天。



霞喀羅最熱鬧的時候在於每年的楓紅期間,時間大概在12月左右。到時候石鹿入口的停車場都會停滿車,還有人會販賣餐點。我這個人不喜歡人群,所以並沒有在楓紅時間來訪,但是三月的新綠讓人感到無限的生機,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很好奇為何在霞喀羅古道中會有這麼多的楓樹,同行朋友緩緩地道出原因,過去這邊曾經是原住民的香菇養殖場,這些楓樹就是作為香菇的植床而種植,如今已經沒有人在種香菇,但是楓樹仍然留在此處,不斷的繁衍。
我們的住宿點在馬鞍駐在所遺址,這邊是賞楓最佳處,聽說楓紅期間滿滿的都是帳篷,但是現在只有三頂帳篷。搭建好帳篷之後時間還早,卸下行李的我們決定輕裝去探一下路,放下行李後簡直身輕如燕,重新感受到越野的速度感。但是這並沒有維持多久,好奇的我們在路旁看到登山隊留下的布條,我們棄車改用步行下切溪谷,來到薩克亞金溪。薩克亞金是泰雅語,意思是能磨刀的白色石頭,這也是為何白石要叫白石了,在過去,白石駐在所就叫做薩克亞金駐在所。
溪谷之中有棵巨木吸引了我的目光,同伴說,這棵是老楓樹,樹齡起碼有五六十年以上。我想,應該是經過不少的洪水吧,但他依然在這山谷中聳立。我們停留在這群山之中,躺在石頭上,聽著緩緩的溪流聲,鳥叫聲,漸漸的失去意識...
山間的涼意讓我睜開眼睛,我們不知到睡了多久,但見暗的天空不適合我們繼續逗留,我們重新回到古道,走回今晚過夜的家,馬鞍駐在所。





回到營地,我的夥伴開始烹煮今天的晚餐,在夥伴的巧手之下,今日的晚餐三色貝殼麵拌普羅旺斯蔬菜醬,小卷鑲米佐乾煎蘑菇很快就單上桌了。這一餐,這是我周末流浪半年來吃過最好吃的晚餐,就連不曾下廚的我都開始思考未來是否應該在料理上多下點功夫。



半夜中的細雨曾讓我醒來幾次,睡夢中我思索著第二天是否還能前往白石吊橋。
起床,拉開帳棚,看見雲霧在山間繚繞,不知名的鳥兒在我們頭上的楓樹鳴叫。早餐時間我和同伴商量今日是否適合照原計畫前往白石吊橋,會不會騎到一半又遇到大雨?我的同伴說道,中級山的天氣都這樣,晚上下下雨,白天就沒事了。就這樣,我們踏上前往白是吊橋的行程,前半段都很順利,甚至有大半是昨天下午騎過的路,我們快意騎乘在林道之中,也很快的遇到第一個崩壁。我們將愛駒停在山邊,徒步攀下岩壁,之後的路段就是靠著雙腳一步一步地前進。



同伴告訴我,距離白石吊橋已經不遠,大概只要再走三十分鐘就可到達。但沒想到惡夢才正要開始,我們走的太開心,誤闖了一個大崩壁。我掛崩壁上看著同伴下去探路,只能說他真的是藝高人膽大,看他不斷的下切河谷試圖找出埋沒於砂石雜草中的路徑,我很想跟他說,就算他找到路,我以下不去阿QQ。還好正確的道路是要高繞,不過,正確的路線,也是有一段路是要拉繩走過幾顆在山壁上凸出來的石頭,真的是讓我快閃尿…我想我之後還是走那些單車能騎的路就好。




翻山越嶺我們終於來到白石吊橋,看著這橫跨在兩座山壁間的雄偉吊橋,這一路上的驚悚也都值得了。白石吊橋最初建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接近是一百年前。橋長145公尺,深90公尺,難以想像以前的人究竟是如何建造這條在深山中的大橋。我個人是有點怕高的,但是經過崩壁的洗禮,走在這吊橋上面可以說是如履平地,輕鬆自在。坐在吊橋上面享受照入山谷中的陽光,聽著山谷中的溪水轟隆作響,我想,下次我應該還是會跨過崩壁來到這邊吧。
流浪者日誌: https://www.facebook.com/Bikepackingeveryw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