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回完成搭高鐵、騎小折、遊故宮南院單車之旅後,看盡亞洲文物典藏後還可以安排什麼樣的騎程?喜歡單車趴趴騎的我離開南院往蒜頭糖廠前進,先看糖廠的古典五分車再騎朴子溪自行車道,沿途經朴子溪畔的六腳、朴子、東石三個鄉鎮,能體驗農村聚落、濕地生態及海鮮美食,是一條豐富且多元的自行車道。
離開故宮南院後沿南院隔壁「嘉45號道」騎走,約三公里的路程就能抵達蔗埕文化園區,蒜頭糖廠因為不再製糖改稱蔗埕文化園區。糖廠原本就是六腳鄉著名的觀光景點,來到故宮南院一遊順道走訪蒜頭糖廠,吃冰、搭小火車後一定要騎騎嘉義縣第一條自行車道-朴子溪自行車道才不枉此行。
沿著「嘉45號道」直騎到底就是蒜頭糖廠。路旁是迎客的一整排木棉花,直視過去彷彿看不到盡頭…
木棉花正盛開,感覺像到台南林初埤一樣,特有的木棉花味道傳來兩旁盡是稻田,視野開闊而優美,慢慢騎來格外清爽迷人。
遠遠就看見一片火紅色標準木棉紅,都是盛開的木棉花,幾乎都是含苞待放中…
木棉花春來眾蕾齊放,豔紅花朵如熱情的舞者高掛枝頭,逢人點頭微笑,散播春的氣息。
剛掉下來的木棉花,輕捧在手心,像是「木棉花」民歌場景的重現,我依稀輕輕吟唱起…
愛情就像木棉道 季節過去就謝了
愛情就像那木棉道 蟬聲綿綿斷不了...
六腳鄉位處嘉義平原中心,沒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只有一望無際的甘蔗農場田園。
蒜頭糖廠位於嘉義縣六腳村工廠村1號,糖廠裡有全台糖廠唯一媽祖廟「配天宮」。蒜頭糖廠於2002年停工轉型為文化觀光園區,更名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
曾經推動台灣糖業的五分車已走入歷史,每座糖廠都把五分車頭當成觀光瑰寶,載運遊客絢懷那段紅色運糖列車緩緩駛過田野的童年往事。
為便於遊客一遊朴子溪自行車道,蒜頭糖廠設有租車店,假日出遊至此租輛車,體驗朴子溪沿岸特殊人文風情。
騎遊百年歷史的老糖廠能玩上大半天,為了節省時間只繞行廠區與懷舊五分車站,先到糖廠冷飲部吃冰一解暑氣,因為來糖廠卻不吃冰,總是感覺少了什麼?
昔日糖廠製糖各糖廠冰店出產的冰品甜度及口感幾乎就是好吃的代名詞,如今冰棒已成糖廠觀光產品。細細品嚐糖廠招牌的紅豆冰只要15元,是不少人懷念的好滋味。
蒜頭廠區有很多歷史建築,不單單木造老車站瀰漫懷舊氣息,也有走過半世紀歲月的老禮堂及日式公園、宿舍群等,很值得細細騎遊。
超過百年歷史的蒜頭車站,黑瓦木牆處處瀰漫懷舊韻味。百年車站以磚瓦、紅檜構成,四周為開放格子玻璃窗,右側設迴廊,現為五分車售票處。
蒜頭車站剪票口與售票口保留日治時代風格,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日式木造火車站之一。候車室裡有不少五分車文物及昔日糖廠舊照片。
蒜頭糖廠建於西元1906年,舊稱蒜頭製糖所,日治時代曾是全台第三大廠。民國90年納莉颱風造成廠區淹水,製糖設備嚴重毀損,因此停止製糖業務。
候車室斑駁木造長椅與簡易剪票口,足以讓遊客宛如走進時光隧道。候車室看來非常眼熟,因為電影「嫁妝一牛車」、民視連續劇「意難忘」等劇組都曾在此取景,老車站見證台灣糖業發展歷史,更獲選為全國百大歷史建築。
糖廠保留製糖文物還有古董五分車月台,遊客購票搭乘懷舊五分車,感受早年六腳鄉民對外交通方式。
遍佈廠區各角落的老鐵軌,賦予台糖俗稱「五分仔車」的小火車行進方向,因為軌道是762公厘,為標準軌距1435公厘之半而稱「五分仔車」。
隨著台灣製糖工業的逐漸沒落,運送甘蔗的小火車響起熄燈號停駛。蒜頭糖廠保留傳統五分車,每日均有遊園之旅。車長招呼遊客上車,準備走進時光隧道遙想當年。
值班站長請遊客擔任「站長」輕打小火車出發鐘,一連串「噹噹噹」聲,讓月台上遊客知道五分車出發了!
傳送訊息的鐘聲響起,五分車搭載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緩緩啟動…
蒜頭糖廠已不再製糖,只剩運送甘蔗與紙漿的小火車。黑色蒸氣火車頭比剛才「五分仔車」年份更資深。
防空洞是台灣糖廠的一大特色,二戰末期為防盟軍空襲糖廠破壞民生物資,日治時期建設的糖廠到處都有防空洞,成為糖廠特殊景觀之一。
蒜頭糖廠幹部宿舍建築形式為木造瓦頂平房,建築形式保留完整,陪伴著糖廠渡過歲月演變的歷史痕跡。
宿舍外是朴子溪自行車道的起點,終點在東石漁人碼頭,全長25公里。
糖廠範圍很大附有蒜頭國小蒜南分校。昔日台灣各地糖廠均有附設小學,因為糖業獲利高相對福利、師資較一般國民小學佳,隨著糖業衰退,糖業子弟學校移交地方政府國民小學後就失去昔日優越感。
糖廠內盛開的花木,變成自行車道上觀光景點之一。
糖廠內有座紅色巴洛克風禮堂「介壽堂」,已有超過半世紀歷史。
介壽堂上面還有于右任先生落款,足証年代久遠。
介壽堂內部復古風格,是糖廠早年集會、運動或是員工休閒電影院。
蒜頭糖廠全盛期每日壓榨甘蔗量為3,200公噸後於2002年停工,昔日製糖工廠呈現鐵鏽滿佈的情況,相較早年製糖興盛年代,只能遙想過去的糖業風華。
到了六家佃長壽橋,為什麼取名「六家佃長壽橋」?為彰顯六腳鄉為長壽之鄉,故取用六家佃舊名並緬懷先民開發之功。
朴子溪自行車道是嘉義縣第一條自行車道,沿途經過朴子溪畔的六腳、朴子、東石三個鄉鎮。沿線能體驗農村聚落、濕地生態、及海鮮美食,是一條豐富且多元的自行車道,全長25公里的距離,更能讓自行車愛好者鍛鍊體力,強健體魄。
六家佃長壽橋旁正好是朴子溪自行車道距離起點。
六家佃長壽橋是全台最長自行車專用吊橋,全長380公尺,原來是台糖運蔗鐵橋後改建成有兩座紅色橋墩的觀光吊橋。
六家佃長壽橋總長將近台北101大樓的高度,有兩座高聳溪面的主塔串連二岸,橋上有照明燈具,夜間有如珍珠般的耀眼。
吊橋夜晚會點燈,讓朴子溪沿岸成為嘉南平原最漂亮的一大地景。
騎行到一半,往下看橋面是鏤空的,可以看到朴子溪底的景觀。
朴子溪起源於阿里山山脈,一直往西至東石港才注入台灣海峽。朴子溪全長約七十五公里,上游為牛稠溪,蜿蜒流經民雄鄉後才稱為朴子溪。
下橋之後來到蒜東村,六腳鄉特產以新寶珍餅店蒜頭餅最著名。跟著指標騎走,先去看榕樹王庄。
榕樹王庄原為交通要道,每當春夏之交,雨季來臨,牛稠溪水高漲,往來民眾深為愁苦,乃有人發起捐款置舟義渡。
「榕樹王庄」之名大有來頭,傳說清朝時嘉慶君遊台灣經由此地,在庄中一棵大榕樹下休息,見此棵榕樹特別大,因而封之「榕樹王」,庄民倍感光榮遂以此封號做為庄名。
傳說嘉慶君到此一遊,知聞榕樹王庄民置舟義舉大為感動,特地寫下「重興義渡碑記」以紀念此義舉。
「榕樹王庄」中尚存一嘉慶年間的古碑,碑上橫刻「重興義渡碑記」,碑文即是記載此事。
現今大榕樹下還保有嘉慶君義渡碑古碑乙座。
仔細看碑上真有嘉慶君落款,碑文的確記述義渡及榕樹王庄的典故,清朝史實證明未即位的嘉慶君並沒有來過台灣,為什麼台灣還有那麼多關於嘉慶君的事跡呢?史學家研究後發現台灣民間「嘉慶君遊台灣」的傳說都是穿鑿附會說法,反映當時位處邊疆的台灣人民對天子治國的想像。
時至今日原牛稠溪改道,那棵榕樹王也不復存在了,「榕樹王庄」僅剩二十幾戶人家而已,唯有古碑尚能證實昔日的繁榮。
重返朴子溪自行車道。車道以早期糖廠五分車軌道改舖柏油而成,很快就騎完一公里,而且路況一路平整舒適。
車道兩旁行道樹已成蔭,在此騎車絕不為日曬所苦。
自行車道前身是台糖的窄軌鐵道,路旁還有介紹各種鐵道的解說牌,很用心的設計。
沿路除了風景美,車道上也有美麗的裝飾品,還有「蒜」掛保証的字樣哦。
朴子溪自行車道設計非常用心,很難想像各地吹起建設自行車道時嘉義縣就能用心的把特色發揮,將車道設計如此完善,而且幾乎檢視都是使用無虞情況。
對照地圖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座這樣的休息涼亭,有的是村里認領,有的是商店,可見用心維護的很好。
蒜頭線上的車埕小站,「車埕」是閩南話「停車場」之意,命名的由來要細說日治時代,當時六腳鄉為輸出蒜頭糖廠的輕便車鐵道轉運站,採收季節很多運送甘蔗的輕便車在此停放,於是有了「車埕」之名。
昔日嘉南平原的糖業興盛,如今只剩鐵路標支線指示牌,彷彿訴說看盡糖廠由盛轉衰的過往感傷。
來到六腳鄉農會,「六腳」是很有特色之地名,相傳清乾隆年間,閩漳先民招佃農來台墾拓,初有六家耕稼居於斯地,遂以「六家佃庄」相稱。嗣後相繼聚居者日眾,對外交往頻繁,而因「家」與「腳」音(台語音)相似,外人誤號為「六腳」,實則為「六家」語音,誤而成習後,乃定名為「六腳」。
時至今日學者更深闡釋:「六腳」乃為「三個人之六腳」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意謂「六腳」具有群眾智慧相互尊重,團結和諧之義。
六腳鄉計有25村,總人口數不足三萬卻是地靈人傑的好地方,人材輩出,除了搖滾天王伍佰、政界中前法務部長廖正豪、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檢察官侯寬仁、現任警政署長陳國恩、文學家侯文詠、職棒球星陳雁風等都是六腳鄉人。
六腳鄉眾多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搖滾天王伍佰。本名吳俊霖的伍佰出生在蒜頭村,就讀蒜頭國小、太保國中、嘉義高中。因為從小唸書認真,在太保國中時有一次考試五科都考100分,同學們從此就叫他「伍佰」。大學聯考失利後造就一代華語、台語搖滾歌手,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伍佰。
六腳鄉最熱鬧的街道在蒜頭村,街景與商家林立,代表是六腳鄉最繁華的地區。
六腳鄉蒜頭、蒜東、蒜南三村舊稱蒜頭庄。「蒜頭」地名大有玄機,蒜頭古名唸算頭,因土壤肥沃物產豐盛,有錢富戶不少而稱算頭,後因「算」字讀音同蒜仔的「蒜」而被誤植為蒜頭沿用迄今。
六腳鄉製作蒜頭餅名氣最大就是新寶珍餅店,小小一家餅店,生產在地好吃的蒜頭餅,據說是遊子回到六腳必去的第一站。
其實蒜頭村並不產蒜頭,昔日當地農作物以蘆筍為主,農夫們每天早出晚歸,吃飯的時間有限,便以蒜頭村地名為發想,以蒜頭原料來製作糕餅,即可果腹又攜帶方便,因此廣受在地人青睞,便以地名作為餅的名稱。
來到蒜頭國小,這是當代搖滾天王伍佰的母校。
離開蒜頭村後沿自行車道而騎…
日治時代總督府訪查台灣西部平原發現氣候適宜種植製糖甘蔗,為因應軍需及提供本土民生使用總督府下令在各地建置糖廠,為了能快速度運送蔗糖返回日本,積極修建西部縱貫鐵路與建設高雄港,由此可知糖廠在台灣的歷史定位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路標上鐵鏽班駁,彷彿訴說看盡糖廠由盛轉衰的過往感傷。
來到牛埔涼亭休憩一下。
路旁發現原汁原味的昔日糖廠鐵道專用指示牌。
路旁是今季收成的洋蔥,嘉義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是台灣的穀倉。
沿路有幾個具代表性的村莊可供介紹,開拓年代遠在明朝的塗師村,最早稱為「土獅子」,開拓迄今已有近四百年之歷史。
自行車道沿線有兩座磚造涼亭,前身是台糖收運甘蔗時的裝載平台,甘蔗車收滿甘蔗就開到台上,轉載到小火車。現在則成為涼快的休息站。
昔日裝載平台的涼亭已成為老農休息聊天最好場所。
時值日正當中,自行車道二旁綠樹已成蔭,騎來卻一點也不熱。
朴子溪自行車道前半段飽覽嘉南平原的田園風光,很快來到4.5公里處。
路段兩旁種花樹,騎乘其間,頗覺愜意。
騎累了可以在跨越圳溝的篷橋上乘涼,喘口氣,喝口水,休息夠了,再出發上路。
正義社區是自行車道的重要遊憩據點。舊名中溝的正義村又稱風車的故鄉,車道旁有一座風車地標。
中溝社區屬同姓集村,整個社區都姓侯,向以多產校長、老師、醫生聞名,居民對社區認同特別深,六腳鄉姓侯的名人就集中在這個村子,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檢察官侯寬仁、文學家侯文詠等…
朴子溪自行車道路況很簡單,只要跟著五分車舊鐵道直騎就對了,騎進村莊也不要繞太久,很快就能找到下一點景點。
來到第二座甘蔗裝載平台改建的涼亭。
路況平坦,不知不覺就騎完五公里了。
整條都是筆直的自行車道,旁邊就嘉南大圳引水渠道。
前方紅橋就是昔日運糖軌道的盡處。
盡頭是朴子溪自行車道的暫時終點,橋上是台19線道在此需轉個彎。
台19線道下方正好是朴子溪舊渡口,昔日運輸船筏可以航行至此。
在此朴子溪自行車道要拐個彎,經過朴子市後再由船仔頭段騎上朴子溪堤頂路線。
在台灣鄉鎮地圖上並不容易找到船仔頭的位置,因為船仔頭位於朴子、東石、六腳三鄉市交界處。
據查兩百年前,朴子溪是東石港通往內陸的主要交通要道。
船仔頭當時是商貨集散地,過往船隻常在此駐留,久而久之形成村落,最盛時人口多達五、六百人。
船仔頭信仰中心及蚵殼搭建的啟南亭。
朴子溪自行車道經過六腳鄉路段後,必須銜接一六六縣道公路,續行再接上堤頂自行車道,由此一路騎行約十五公里河堤至東石漁人碼頭終點。
朴子溪自行車道後段完全沿著朴子溪畔行進。
朴子溪自行車道後段景觀和前段大異其趣,這處堤堰上的休息區寧靜幽雅。
陽光像一團火球,在完全沒有遮蔭堤頂騎車,汗流浹背之中,簡直是在考驗人的耐熱極限。
堤頂段自行車道前方是港口大橋,可穿越橋下繼續騎木棧道通往東石漁人碼頭。
港口大橋通往著名的媽祖廟-港口宮。
高高堤上視野更開闊了,居高臨下看到的田野景色有一種潔淨悠遠的意境。
過港口大橋後有好幾座涼亭,下方是朴子溪紅樹林生態區,仔細看會發現豐富的各種動植物生態,白鷺鷥、好多說不出名子的鳥類,只能在亭裡遠觀。
據查每年10月到隔年的2月,是候鳥棲息朴子溪溼地的旺季,騎走朴子溪堤頂自行車道上,可以眺望晨曦與賞鳥活動,常常吸引大量專業賞鳥者以及遊客至此。
騎著騎著來到禁止自行車及機車的號誌旁,來到堤頂自行車道的終點。從此要改下產業道路,續騎至東石大橋。
東石大橋到了。
東石大橋下方俱是一大片紅樹林,建有自行車及賞鳥專用步道。
東石鄉紅樹林,大部份是以海茄苳與水筆仔為主的混交林,主要分布於東石大橋至東石舊漁港間朴子溪兩岸的潮間帶。
紅樹林在觀光資源上屬於植物觀光資源,為一特殊植物群落景觀。
沿166號縣道騎走,前方就是東石鄉。
騎走在東石街上,陽光下仍可聞到濃濃海水味,路旁都是堆堆成山的蚵串,這裡是台灣產海蚵重鎮。
東石蚵民已成為台灣養蚵的翹楚,在東石村裡到處都有風味餐,蚵仔炸、炒蚵螺、蛤蜊湯、蚵仔披薩等。遊客來到東石只知吃肥美的蚵仔,卻忽略孕育蚵仔最辛苦的蚵民。
東石蚵民出海作蚵工,家裡能動的親人就在家幫忙挖蚵仔,全家或是街坊鄰居一起來,不用半天就能把小座小山般的蚵仔處理完。
騎過彩霞大道來到碼頭公園,岸邊裝置藝術展現獨特的漁鄉風情,草皮廣場適合放風箏享受悠閒舒適的時光。
朴子溪自行車道的終點在東石漁人碼頭,騎到船形觀景台旁就完成25公里的朴子溪自行車道之旅,不知不覺已經抵達終點了。
東石漁人碼頭,在這裡停泊的漁船,我看到的多屬近海作業塑膠船筏,並沒有較大型的遠洋漁船。
東石漁港在開台之初就是台灣西部重要漁港,近年因港內淤積而積極轉型為觀光漁港,騎抵海洋風情的大風車旁,東石漁人碼頭真是嘉義海線地區最具觀光潛力的景點。
朴子溪自行車道從蒜頭蔗埕文化園區出發,騎經全台最長的六家佃長壽吊橋,沿途品嚐在地特產蒜頭餅,風車之村正義村、船仔頭藝術村、東石紅樹林,直到東石漁人碼頭出海口,騎遊田園聚落、水岸河川、賞鳥,自行車出遊才能體會朴子溪可貴的河岸生態。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搭 高 鐵 、 騎 小 折 、 遊 故 宮 南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