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沿海岸線環臺灣後,一直想著還要再來一次長途騎行臺灣,想感受不同的路線。
騎車爬坡一直是弱項,為了此行,半年來每逢週末便騎車,平日有空就快走,上海冬天5度左右也出門或騎或走,模擬感受一下高山低溫的環境。
計畫了半年,終於2014年3月底成行。


D1: 宜蘭-武陵農場 (88k)
前一晚已經先從臺北抵達宜蘭住進民宿,一早6點半出發,走台7(120k/海拔高度10m)騎1到棲蘭百韜橋(台7, 85k/海拔320m)接上臺7甲(0k/海拔320m),這段路沒什麼,公路沿著蘭陽溪旁緩坡而已。
到台7甲15k處,車友覺得後胎有點沒氣,我心裡有點納悶,出門時才都檢查過了呀!先打點氣再說吧!不料,氣打飽了,旋下打氣嘴時,內胎的氣門也脫離了,車胎完全癟掉了,無法粘補,這下儍眼了,還沒有碰過這種事,只有換一條新內胎,翻遍隨身帶的修補零件,發現什麼都帶了就是沒內胎,這才想起來,內胎是拿出來了,但是忘記放進車包裡。環視周圍,荒郊野外,也不知下個小鎮有沒有自行車店,冷靜思考了5分鐘,打了電話給宜蘭民宿老闆求助,他熱心的立即聯繫了開自行車店的朋友,等了2個半小時,車店李先生開車帶了2條內胎救援到,搞定後繼續前行。
沒多久到了四季(台7甲, 18k/海拔600m),就開始爬坡了,一直到南山(台7甲, 29k/海拔1200m)稍緩, 接著後面的S型山路開始考驗體力和腿力,由於先前2個半小時耽誤,近6點半才過思源埡口(台7甲45k/海拔2000m),接著天黑了,頂著冷風騎夜路到武陵農場(台7甲53k/海拔1800m)已經過7點了,還好一路下坡,沒耗多少體力,但也"饑寒交迫"了,第一天也算是折騰了不少,但是這個才是開始。


























D2: 武陵-梨山-大禹嶺-合歡山(80k)
一清早的武陵農場安靜幽雅,這裡是雪覇國家公園的一部分,聽說山裡還有臺灣黑熊。農場內還有不少未雕落的櫻花、桃花、李花,氣溫7度,小有涼意。
8點出發奔向梨山了,第二件折騰人的意外在過了梨山後碰上了:台7甲在梨山結束(台7甲, 73k),然後接入了台8(中橫, 82k/海拔1930m),剛離開梨山5k左右,在台8, 87k處被檔下了,前面塌方了,一排車子全部停路邊上,一部鏟車正在前面清除積土,請教一旁的工務人員,說"這裡昨晚塌了,看這堆積土,至少2-3小時才清的掉,而且還要不會再有落石才能通車",正問著,山上又落下一些小石頭,只見鏟車馬上後退到安全位置,司機跳下車,說"還在掉石頭,不能幹了,太危險了", 工程人員一陣商量後,開車走了,只留下一句話,"石頭還在落,去吃飯休息,回來再看情況"。這下子一群人都儍眼了,這時有位司機正調轉車頭,沖著我們說,"你們二輪的,可以回頭到梨山,然後上褔壽山農場,經過周莊、李莊有條很小的土路可以繞過到對面",和車友商量後,與其乾等,不知何時通車,扛車也沖不過去,最重要的是那落石太危險了,咱倆走吧,繞道而過,旁邊一位外國車友看著我們,也是一臉茫然,解釋翻譯後,他也要跟著我們去闖闖看,好!三人行,騎上車走吧!(注:車友是美籍華人,於是中美加三國小隊出發了!)
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帥哥叫Paul, 已經第二次騎行臺灣了,喜歡騎到那住到那。在山上兜轉了一大段土路,我們總算脫險了,下到了台8, 88k處,合個影后他一個人又獨自飛快往前騎,我給了他一份地圖,他看到盧山溫泉,眼睛都亮了,說今晚就那裡了,哇噻!體力真好……我們的目標和體力離他有點距離。
解決了今天的塌方,又耽誤了一個半小時,一路慢慢爬坡直到5點半才到大禹嶺(台8, 112k/海拔2560m),這一段完全找不到補給,半路上都依靠早上帶出來的2個饅頭、巧克力和水。
從大禹嶺到合歡山雖只有8公里,但是看到那坡度,腿腳都軟了,或騎或推慢慢前進,不覺中夜色來了,冷風和餓意也一起來,意志撐著腳步不能停,每踩一步就離終點近一點。還好満天的星星讓我們欣喜若狂,沒見過那麼多的星星在漆黑的夜空中,只能用學過的"繁星點點"來形容。
好不容易爬到海拔3000公尺,風更大氣溫更冷,又餓又沒體力了,這時松雪樓(台14甲, 33k/海拔3150m)來電"你們會來住嗎?", "當然了!快了,要幫我們留點吃的"……在8點左右終於到了。
今天在接近崩潰的邊緣,完成預訂行程……明天攻武嶺!













































D3:合歡山-武嶺-埔裡-日月潭-信義-東埔溫泉(121k)
二天來的爬坡有點累,但是半夜醒來還是不忘記到房間陽臺外再看看滿天的繁星,可惜手機拍不起來,就記在腦海裡吧!
清晨5:50的日出,從奇萊山的背後緩緩上升了,天空由黑轉藍,霞光漸亮,雲彩色澤變化,日光逐漸閃出,美極了。
從松雪樓到武嶺,這段2公里路,也是大坡度,加上海拔高度超過3000m,氧氣不夠,呼吸急促,騎沒多久騎不動了,還是下車推上了臺灣公路最高點 - 武嶺(台14甲, 31.5k/海拔3275m)。
在武嶺上環顧四周腳下的公路和遠處的山景,雄偉、漂亮、自豪、感動……
接著,是近50多公里的下坡,路上和偶遇的反向爬坡者打招呼,有3位慢跑帥哥,2位勇腳騎友,一邊祝福、佩服他們,一邊輕鬆下滑。
路過清境、霧社(接入台14),埔裡(臺灣地理中心, 台14, 55k),然後接上臺21(44k), 繼續前行到日月潭水社碼頭(台21, 62k/海拔750m)邊休息用午餐和享受3天來的第一口啤酒,感受日月潭的清風,清爽、輕鬆和清涼……
下午則是輕輕鬆松的騎上新中橫(台21),水裡、信義到同富村(台21, 102k/海拔900m),約5點多再轉入東埔溫泉的小木屋民宿,一停車妥當,倆人立即脫掉都是汗水的車衣,跳入溫泉池中,享受熱熱的溫泉環繞著全身軀體的舒適感,讓身上每寸皮膚都被水給包的實實的,3天來的疲憊得以消除怠盡。










































D4: 東埔-塔塔加-阿里山(71k)
這是一段人少車少,動物多景色美,風雨變化多端的上坡路。還有,得帶好補給,吃的喝的,另外,注意路邊標示說明,有些路段手機信號不通。
6點半離開小木屋時,房東還沒起床,留下鑰匙在門口。在同富村(台21, 102k/海拔900m)的早餐店每人吃了2份早餐,帶了1份飯團,1份三明治,2瓶水,準備充分!這裡上山去的路段,補給可不好找了!
新鮮的空氣,沒有污染,安靜的爬坡路上,都是鳥叫,也不知名字,但是叫聲有好多種,路邊草叢裡,偶而還有動物竄動的聲音,車友還和野猴對視一瞥。
約莫11點過後,雲多了,小雨滴下來了,匆匆穿上防雨外套不久,雨滴變大變密了,運氣不錯,往前騎了不到一公里,鑽入隧道裡躲雨,此時前方車友已經不見人影了,希望他也有躲雨的地方,剛剛停下來,雷雨交加,天氣變化之快,差點措手不及。好不容易欄住下山的對向車子,詢問有無看到騎車的人,回答: "有的,正躲在工務亭裡躲雨", 這下子,心安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狂風暴雨,我等雨小了,趕快上路找人。
和車友會合再出發之後,陽光出來了,肚子也餓了,停車休息補充之際,雨又來了,這次沒處躲雨,只有硬著頭皮繼續前騎,還好雨勢沒有前面的大,二十幾分鐘也就停了,這陣突然的雨勉強算是此行中的第三次折騰吧!
到塔塔加(台21, 145k/海拔2620m),台21結束了,接上臺18(109k)的尾端, 由向南轉西往阿里山(台18, 89k/海拔2200m)去了,一天辛苦的爬坡完成了,開始輕鬆的下坡了。今天早早的就到了住宿的旅店,買了小米酒,小菜,和車友就在房間小慶祝了。









































D5: 阿里山-嘉義-北回歸線-高鐵站(91k)
一大早被旅館的 morning call 叫醒,搭上往祝山的小火車看日出去了。和合歡山最大的不同是,祝山覌日台周圍人山人海; 相同的是,一樣美麗變化多端的日出。
從沼平車站到阿里山車站的林間漫步,再次沐浴在芬多精之中和觀賞最後的櫻花,阿里山公園值得多停留久一點,但是得趕晚上回臺北呀。
收拾行囊,最後一天,沿台18阿里山公路輕鬆下滑,沿途只見游覧大巴一輛接一輛往山上開,慶倖自己規劃得當,反向而行,否則在上坡路段上,大力吸氣的同時汽車尾氣也進了肺裡了。下坡70多公里從海拔2200m直降到嘉義20m,進入市區還是向西方向的緩下坡,太輕鬆的一天了,順道台1線上的北回歸線地標,在嘉義高鐵站內拆車裝包,北上結束了5天的騎行。




































騎行5天一共450公里,二座高山(合歡山,阿里山),我形容這是從臺灣的脖子(宜蘭)騎到背脊骨上(合歡山/武嶺),經過肚臍眼(埔裡),翻過屁股(塔塔加),從腹股溝(阿里山/嘉義)出來,縱穿臺灣的路線。
騎行臺灣還沒結束,才開始而且,二次長途騎行臺灣之後,已經準備規劃第三次了。
(D哥,寫在58歲生日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