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舉行的自行車活動《苗栗不落113》剛結束,雖沒參加,但上網查了一下整個活動的路線圖
才發覺此路線沿途的風景很適合以單車慢騎的方式來探索,加上某些路徑不曾騎過,更驅使了前往的念頭
騎車以來早已習慣一人獨騎,路徑也都是自行規劃出來,難得有這麼一個優質路線,一定要來體驗一下
趁著此次回苗栗通霄之際,將小折一併納入行李之中,利用的單車的慢,透過相機的視野來記錄這一切
這趟苗栗看山望海的優質行程,充分利用一些替代道路來深入許多景點,讓人更加認識苗栗在地之美
路線的規劃上當然是比照官方的路線來走,只不過想騎得愉快些,適當地作了些小修改!
考慮到目前的季風風向,所以特地規劃成逆時針的方向來騎,避免在騎濱海路段時遭遇可怕的逆風
而另外在銜接苗48線時,特地偏離活動即定路線,前往福興里社區,欣賞不同樣貌的休閒莊園及農場
路線及高度圖


清晨天色剛亮,太陽還躲在雲彩中不肯露臉,使得一早感覺有些許的涼意,披上了風衣才開始前進
由於是從通霄出發,所以先循著121縣道往三義的方向前進

現在正值稻田秋收的季節,田野間佈滿成熟的稻穗,等待會陽光一現身就有金黃色的稻海可欣賞
這幾幅鄉村農田的畫面又勾起我在東部縱谷間騎車的美麗回憶



路口的叉路是通往飛牛牧場,苗栗的飛牛牧場是個很適合親子同遊的地方,裏頭有寬廣的空間可以活動
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有廣大的草原外,牧場內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就是有許多小動物可以餵食
另外自家生產的乳製品也有不錯的口碑

路旁新奇有創意的店名讓人看了不禁莞爾一笑,也加深了印象

這條121縣道是連接三義及通霄、苑裡的主要道路
早期在國道3號未完成時,都是由國道1號的三義交流道經由121縣道通到通霄及苑裡的

來到福興農村社區的叉路路口,這山裏的農村及莊園都是經由地方政府輔導而轉型的觀光農場
雖然活動路線並沒有經過此,但還是決定繞上去看一下,反正最後都會接回到原來的路線上

這個地區稱又為車輪坑,是桐花季賞桐花的秘境之一
順著車輪坑產業道路一路往上,陸續會經過福興里的一些休閒觀光農場

途經一片充滿秋意的楓葉林,讓我想起楓葉、芒花和枯木是最能代表秋天意象的景物之一
雖然是一路的爬坡,但沿路沒見過的景色倒也增添幾分新鮮感,暫時忘卻了爬坡的疲累




柚子的產季已過,路旁沒人採收的柚子呈現營養不良的狀態
事實上,沿途除了柚子外,還種有許多其它的果樹,猜想這兒的觀光果園應該也有提供採果的服務

難得見到這棵枝葉茂盛的大樹屹立在此,想必他守護這片土地已經很久了

努力了一陣子總算纍積些高度,望下去的方向不知屬於通霄還是苑裡?

這地區最有名的古道就屬挑炭古道及挑鹽古道,是早期交通不發達時和三義往來的通路之一
但不管是苗栗的挑炭、挑鹽還是彰化的挑水古道,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都是近來著名的賞桐花景點

陸續經過這些觀光農園及莊園的門口,每家的門前的裝飾都各自有不同的特色
因為目前時間還太早,大部分不是沒營業不然就是還要另外收費,所以並沒有進去參觀





連路旁的路燈也很有特色,雖然不是每支路燈都是如此,但已能代表這地區的特色
這條道路區分出多個路段來,由這附近的店家分擔起養護道路的工作

這裏的放山雞擁有一大片的活動空間,雖然早晚都要被吃下肚,但也算是很幸福的了!

這些果樹上頭都多了層白白的粉,好像是為了防曬而灑上的鈣粉,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生病了

多爬了一座小山多花了半小時的時間,最後總算是接回到苗48,不過多繞這一段路卻覺得很值得
一路上遇到二、三位車友騎乘此路線,我想懂得騎這條路線的人多半是在地人,而且這些在地人的腳力都不錯
《彙古陶邑》座落在苗48鄉道上,一間充滿古樸氣質的陶藝坊,外觀獨特的設計,讓人路過想不注意都難
猜想應該是一間結合當地陶藝導覽及開放DIY製作的店家,印象中,燒窯這行業在這兒算是蠻興盛的


苗48旳挑戰難度似乎又比剛剛的山路更上一層了,不過看看當地的車友騎得倒蠻輕鬆的
還記得上回經過這兒時剛好是夏季,痛苦指數比現在還高,但比起逆風來說我還是覺得輕鬆多了

山上的芒花顯得更密集,山下的視野是由許多的汗水所換來的,所以更顯得有成就感


迎面而來的車友好心告知就快到山頂了,跟我示意加油!
本以外這些都是善意的謊言,沒想到我錯怪了在地善良的車友,還真的是準備要下坡了
看到山壁上歡迎光臨通霄鎮的字樣,代表過了這裏就進入三義鄉了

下滑直到見到鐵路代表接近三義市區了,利用台13線作短暫的接駁道路從樟九大橋接往銅鑼的九湖村

新竹科學園區銅鑼園區的上方就是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其建築外觀及展出內容都值得一看
目前地方政府致力於客家文化的推廣,所以現在許多鄉鎮都有屬於自己的客家文化園區

銅鑼的九湖村最有名的就是每年11月中旬的杭菊花海,由白、黃、紛紅的杭菊所組成,是每年的盛會
不過聽說今年的杭菊因為受到颱風的影響,植種的面積有縮小許多,希望到時不要影響太大才好
這種發展觀光結合地方產業的模式,在許多鄉鎮經常見到,相對地促進了地方經濟
不僅造福當地農民,也給了我們喜愛拍照的人一個取景的地方

雖然杭菊替這裏帶來觀光的經濟效益,不過當地主要的農產還是以生產稻米為主
所以除了所看到一部分的杭菊田外,大部分見到的還是如層層梯田般的稻田美景


離開銅鑼地區後,順著128縣道改往西湖的方向前進
途中見到許多大型的水缸及盆缸置於路旁,原來是附近的窯業興盛,光是燒窯場就有好幾個


為了達到宣傳地方特色的效果,從公車亭旁的裝置藝術,不難看出當地的特產為何物
柚子為西湖的特產,而杭菊及芋頭則為銅鑼的代表(奇怪!大甲不也是以芋頭著名?)


向日葵及波斯菊常為休耕期間的綠肥,所以再過一陣子等收割後便會見到它們大量出現在農田中形成美麗的花海

騎在西湖鄉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了屬於這裏的伯朗天道及天堂路
每當陣陣風兒吹起時,就能欣賞到金黃色的稻浪隨風搖曳著,原來在這裏欣賞美景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



繼續跟著導航來到劉氏宗祠,原來這間古厝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是西湖鄉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史蹟之一
雖然是古績,但仍有其後代在居住著,所以不方便入內參觀


接回到119縣道後,準備要往西濱的方向前進時,遇到二位騎單車的小男孩在附近閒晃
這時心中早就料想到這二位小朋友見我緊跟在他們後頭,怕我會超越他們一定會加快速度
反正也閒來無事就和他們這樣一趕一追,最後在飛龍大橋前才加快速度擺脫他們揚長而去!

由下往上看,國道3號橫跨在平原上不停往前延伸猶如一條巨龍般,真是壯觀

接往濱海的苗33時才發現原來這裏的風景也不錯,而左手邊的小山丘正是後龍的好望角的風車群
今天沒有打算上好望角了,所以趕緊到秋茂園補充水份,那裡應該會有小販在賣飲料


途經地殼隆起的證據《過港貝化石層》
我發現靠近下面的的岩層都找不到貝殼化石,不知道是不是都被人偷挖走了@@~

沿著和鐵路並行的小徑往通往海邊的自行車道,這一段路是我認為也是很美的一條的單車道
一邊是大風車,另一邊則是海,退潮時總有許多人到礁石群間撿拾貝類或是海藻變成桌上的佳餚




這樣與海為伍的單車道一直要到了白沙屯換成了堤岸式的單車道,這又是不同的體驗
一旦換成了與海平行的方向,這時馬上就享受到順風騎車的輕鬆踩踏感,速度變快許多


石蓮園的火車餐廳及火車民宿,還有通霄精鹽場內的鹽山都是附近熟悉的景點


對照畫面想像一下,能坐在堤岸上的椅子吹著海風,享受看海的日子,似乎也是滿愜意的

這一段堤岸上的自行車道,又寬又直,在我心中是最美的自行道之一
只不過一定要選對季節及方向來,若在秋冬由南往北的話,光是逆風的痛苦就沒有心情欣賞沿路的風景了



旅程即將告一段落,在堤岸自行車道的盡道涼亭內休息後,就要準備切回市區了


通霄雖然是個靠海的小鎮,不過卻有一條很美的堤岸自行車道,經由這條自行車道也讓我認識通霄的美
不論是市區的日本神社、虎頭山公園,或是省道旁的心形路,還是福興里的一些觀光莊園都是旅行的好去處
希望借由這樣的旅行方式,騎出生活,發掘在地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