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仍是海域的五條港文化區,在清領時期,台江內海逐漸陸化,當時府城三郊在新生地中開闢五條可供暢行貨船的水道,因此帶動貿易商務的繁榮,也將府城推上[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首;經過日治時期的都市化到現今,昔日河道遺跡難尋,但還是讓我們試著去找尋曾經千帆萬船的歷史歲月!
今日就讓我們輕鬆完成[一日五港]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為前陣子太忙了,只好在前一晚抱佛腳趕工用手工做筆記,所謂[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秉持[拜佛祖也要顧巴肚]的精神,首站先來到超級重量級的名店…台南富盛號碗粿。

民以食為天,即使早上十點了,人潮還是絡繹不絕,可見人氣之旺盛,有別於許多美食小吃只吸引觀光客,富盛號碗粿卻多是在地人前來光顧。

座無虛席的人龍,還好被我搶到僅存的一個位置。這中間還發生一個小挿曲,阿婆忙不過來,大聲說內用的自己來端比較快,於是我們三手二腳的搶去端自己的份,就在我們搶完後,阿婆又說沒了,要再等下一籠蒸熟!喜歡重口味的還可以加蒜泥,雖然許多外地人嫌偏甜的調味醬,但我就是喜歡這味,從小習慣了!

特殊的竹籤,以前的人用的,不會使用,桌上和牆壁還貼有操作說明!

因為會大排長龍的原因是碗粿上桌的速度永遠比不上人潮購買的速度!小時候馬麻因為家計關係,會自己做碗粿到各工廠門口趁員工休息時間時叫賣,在我心目中馬麻的碗粿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碗粿,但富盛號碗粿卻也是我會大推的台南美食之一,忘了在哪一年的某項評比裡,富盛號名列台南小吃之首。

填飽肚子後,再到對面買杯道地的青草茶!

還記得台南的美食原則嗎?簡單﹑單純,才能歷久彌堅!只賣二種味道!
猶記十幾年前摔倒撞傷頭部,頭痛的要命,老爸還跑來這裡買草藥[靈芝薄荷],據說治療頭痛很有用。[良藥苦口],雖然若澀的味道至今難忘,無法忘卻的更是老爸每天親自奔波至市區為我買草藥的那份心!

年輕一代老闆出現了,記得認明帥哥標誌啊!

酒足飽足,準備開始我們今天的一日五港,按圖索驥去!

首站來到[安海港]
神興宮
神興宮廟名乃由原先三間廟宇神安廟、保興宮、檺林宮合併而成,並各取廟名之一字,作為神興宮廟名。神興宮與保安宮、沙淘宮、良皇宮等廟結合成為四安境,固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辦「四安境聯誼會慶祝元宵暨移交聖旗聖爐遶境」遊行活動,已持續26年,是台南市具特色之廟宇活動之一。

日治時代因應擴建台南市道路的計畫,1933年〈昭和八年〉拓寬安平路後,1935年〈昭和十年〉上述三廟宇合建於現址,至今神興宮三川門仍掛有三廟匾額。三廟合併以後,主神並列奉祀,進廟前可見三塊匾額分別寫著三間廟宇的名字,是全國唯一的三合一廟宇。

施氏宗祠
這是全台的第一座施氏宗祠,我的一位朋友說相傳清朝時派施琅大將軍來台灣攻打鄭軍,最後獲得勝利。清朝為了封官加爵﹑賜銀賞地,於是告訴施琅,派了一匹馬往北跑,跑到馬沒力了,這些土地就通通賜給他,結果這隻馬一直跑到舊台南縣將軍鄉停止,於是基於施琅將軍之身份,就稱該地為[將軍],而我朋友他們村子裡大都是姓[施],所以他都說是施琅的後代,是真是假不得為知,總是憑添幾分傳奇色彩!
根據正式的考據,日治時期,南投聞人施學賢到處尋覓一處建造宗祠,尋尋覓覓總是找不到適宜的地點。加上日本政府控制思想的箝制下,想要建造宗祠更是難上加難。五條港區有地主慨然捐出空地,先是以建廟做為掩護,建造施姓宗祠。
清代來台居住於蕃薯港的施姓人士共有三支,一為錢江施穆遠、施埕父子,經營船運維生。另一支為同來自晉江錢江施總,來台後以木材、木炭維生。另一支為岑江施,定居米街〈今新美街〉開設五穀雜糧行。施穆遠來台時,攜帶原鄉晉江十七、八都南沙崗六姓府廟香火來台,咸豐7年〈1857年〉在蕃薯港建廟,稱為「六姓府」。

因為有管制,加上自己獨行,不好意思麻煩管理員,只能從門外一窺,依稀可見宗祠古井!

庭院中,有著台灣形狀的花圃和別緻的小橋、流水,隔離了一旁土地,象徵先祖飄洋過海到台灣的精神。可惜被阻隔在牆外,只能試圖一拍!

南河港
接官亭
這個雖然已出現在先前PO的[台灣第一街]裡,再來回味吧!
接官亭在南河港的北岸,唐山過台灣,自鹿耳門抵郡城登陸或駕小艇赴鹿耳門配船赴廈門的文武官員,都需要在此候船送往迎來。清乾隆42年(1777年)台灣知府蔣元樞以此地為進郡要路,乃立石坊在風神廟前,以便登岸,以壯觀瞻。

府城四大石坊中規模最大,石刻也最為精細的石坊,是三級古蹟。

牌坊上刻有各式的龍紋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
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左右聯為「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南向橫額題「鯤維永奠」

風神廟
1739年典建完成,有屋二進,兼有頭門,前進為官廳,凡自鹿耳門抵郡登陸,或是駕著小艇到鹿耳門,換大船前往廈門的官員,均在此候船或迎送餞別,後進主祀風神,保佑往來舟楫行旅的安全,為三級古蹟,更是全台唯一的風神廟!

官廳廰前有鐘鼓樓一對,規模宏壯,為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風神又名風伯、風后,右手持如意,左手持風壺,風壺傳說壺內裝滿各種方向大小的風。 一種說法是風神乃是皇帝之相,善於伏羲之道,又能推演陰陽之事,又善於兵法。另一種說法是認為風神乃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在天上能興風。清朝官吏來台上任或任滿歸鄉,一定要到風神廟祭拜,祈求一帆風順。

配祀雷公、電母,神像手工精巧,雷公鳴嘴鳥瓜,手持斧鑿,腳踏皮鼓。電母手持明鏡,照空人間是非善惡。

1777年知府蔣元樞重修官廳、風神廟、大士殿,增建公館。

您手上沒有我的資料沒關係,在五條港文化園區裡的各大景點,都有類似的地點指引!

西羅殿
就在風神廟對面,西羅殿是昔日聖王公館,由在南河港以拉縴為生的郭姓碼頭苦力的宗祠。最早只是利用簡單的屋舍供奉廣澤尊王又叫「聖王公館」。隨著鎮渡頭附近郭姓工人勢力的增加,開始翻修,成為附近居民信仰的廟宇。130年前台南府城東有東嶽殿,南有南極殿,北有北極殿,西區獨缺,就將聖王公館正式立名為「西羅殿」。
西羅殿供奉廣澤尊王,中國地區廣澤尊王的祖廟─鳳山古廟遭受毀損,故西羅殿取代鳳山古廟,成為廣澤尊王祖廟。

三方古匾─咸豐年間「恩佑全臺」,光緒年間「保安天下」「鳳山古地」。可惜我的小DC只拍到前二者,下回得去借借大砲!


牆壁的交阯陶…

這群大哥閒話家常,並與我分享西羅殿的來龍去脈!

西羅殿附近有碼頭稱之為鎮渡頭,許多工人依附鎮渡頭,以做碼頭苦力維持生計。每逢農曆7月7日(七娘媽生),當地工人家中有小孩16歲,就舉行做16歲科儀。一方面告知頭家並分贈紅龜粿(外媽圓),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可以領取「大工錢」。一方面請厝邊頭尾一起留意是否有任何工作機會,因為16歲就算成年了。如今此項習俗只剩七娘媽亭還在持續,昔日的鎮渡頭也早已不見踪跡,只能從這碑文回憶!

離開西羅殿,來到海安路﹑和平街口有名的地標…藍晒圖,晚上比較有FU!

秘境?沒錯,跟著小弟走,帶您找尋一般旅遊書籍沒介紹的秘境!


南沙宮
南沙宮創建於乾隆11年(1746年),當年築於南河港畔。這是官方的記載,根據廟方的記載,卻為清康熙年間所建。南沙宮由舊下南河、頂南河街、看西街、松仔腳等地的居民捐資創建。廟地原是南河港的碼頭館,為三郊董事石時榮所有,為感謝黃府千歲救火的恩情,持碼頭公館獻給王爺做廟址。

南沙宮的王爺為南河港盧姓工人從福建迎奉來台的保護神,廟內供奉的黃府千歲,為西區常見的王爺。

門神

七爺粉臉白袍,身體瘦長,口吐舌頭,高約一丈四,也稱「身長爺」,八爺身材矮胖,面色黝黑,身高僅五尺,又稱「矮爺」,他們倆人的任務是押解犯人來接受城隍的審查。

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名字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位於五條港區向西的位置,整排房舍都向西,故被稱為「看西街」,今之仁愛街。另一說是由這條街看向水仙宮的方向,可以看到水仙宮的石獅,居民就戲稱這條街就叫做看「獅街」(台語)。
清同治4年(1865年)馬雅各醫師於仁愛街43號(看西街上)設立醫館行醫宣教,6月6日設禮拜堂宣教所)。看西街上的醫館,可說是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重要的發源地,也是台灣首間傳教所及西醫診所。

看西街教會的建築原型乃是取材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建築乃採純西方式樣的外貌,開鋼筋混凝土西洋建築風氣之光。
入口門廊是六柱式古典山牆形式。

古典式樣的山牆門廊及川堂之上的圓頂,圓頂的基部係由12根柱子所環繞。

一下子完成雙港了,經過水仙宮市場,這個早市仍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待會還會再繞回來!

進入南勢港境內…
神農街以前叫北勢街,近來非常聞名,不過晚上來味道更不一樣!

懷舊的街道和巷弄,時光一下子彷彿倒退三﹑四百年!

許多文史學者開始整修老房子,並進行文史宣傳的活動!

金華府
北勢街許姓里人所私建,為許姓族人的宗廟,也是府城少數以「府」為名稱的廟宇,此名也表達了其屬於王爺廟宇之特質。

金華府實為府城僅存少數在傳統街道上,以街屋形式興建的宮廟,堪稱目前府城廟宇最古意盎然、 最有原味的廟宇。

廟內主神關聖帝君,殿前的關平將軍、周倉將軍與土地公塑像皆為泥塑,雕像栩栩如生,此為本廟宇之最大特色。

牆堵泥塑

其中門釘是唯有帝級廟宇可使用之特色。金華府大門使用門釘多達144顆,已經超越明制帝王門扉的81顆規制。皇帝是95至尊,擁有至高無上不可侵犯之威嚴!

欵﹑不是有龍虎井嗎?看到了龍虎泥塑,唯獨遍尋不著井在何處?

經請教一旁之耆老,原來地板凹陷處就是井啦,只能意會,自己看了彷彿大悟﹑令人玩味!


接著來到海安宮
海安宮創立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廟,由三郊出錢興建,與大天后宮、水仙宮同是三郊管轄的廟宇。三郊「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自湄州奉媽祖香火來台,由郊商集資五千圓建廟。

既然信奉媽祖,自然少不了這二位座駕!天上聖母前座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尊高大的銅雕神像,乃是薪傳獎得主邱火松所雕塑的,所雕的作品高大威武栩栩如生,為當代藝術的傑作。

正殿古匾是乾隆帝御筆之寶

海安宮兩側有兩座水井或日月形狀的水井,正好構成「明」字的造形,稱為日月雙井或龍鳳井。這座月井還安裝抽水馬達,據廟中人員表示目前仍在使用中,不僅水質甘甜,連衛生所來檢驗都沒問題,每年端午節更有許多民眾前來取用[午時水]回去飲用!

日井當然就呈現圓狀了!

這位大哥說日井因為鄰宅修建等原因,造成日井損壞已無法使用,他還特別指出這些井邊緣的小缺口給我們看,因為以前的人是在水桶上綁繩子,然後慢慢拉上岸來取水,日積月累後竟造成井上邊緣形成的缺口,見證了那個年代啊!

月井旁有石碑…台灣海防同知洪一棟記功碑,洪一棟於康熙48年任台灣海防同知,56年卒於任內,持立此碑。此碑與「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乃是台灣史重要文物,歷史久遠。

海安宮的後殿有2根古龍柱,乃是採用泉州運來的花崗石雕成的。根據考據的結果,這2根龍柱和開基天后宮的龍柱,都是乾隆初年以前雕製的,是台灣最古老的龍柱。
這位大哥還特別說已過往的民俗史學專家[林衡道]先生在世時,帶學生來台南時必來參觀這對龍柱,因為這對龍柱是四爪的,很特別!
有啥特別?因為只有皇帝可以用五爪的龍,一般民間的則用三爪,當官的則用四爪,這對是少見的四爪龍柱,我們聽了晃然大悟,原來歷史不是在google裡,而是藏在這些當地耆老的記憶裡啊,挖到寶了!
目前該宮正在大肆整修中,這大哥還特別把包在外頭的塑膠膜撕開供我們拍照,真是太感恩!


一下子破了一日雙港的記錄,完成了三港,準備再轉往下一港!
佛頭港
藥王廟
神農街中最顯眼的建築物,亦為全台灣最早的一間藥王廟。
藥王大帝即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傳統典籍稱之為「炎帝」。神農大帝的信仰,在台灣相當普遍。最主要是以「農神」、「穀神」、「藥神」三種神性的特質來祭祀,許多農民、米商、草藥商也都把炎帝當作行業的守護神,尊稱為「神農大帝」、「藥王大帝」。後來的人們為了感念祂的恩德,都稱自己的始祖為神農氏,而我們就是「炎黃子孫」。

廟前古榕

同治八年古董級籤筒。

「福壽我民」是乾隆53年(1788)台灣知府楊廷理捐獻的木匾

到了這裡,早上約好的Dino和Sylvia也到了,我們先去水仙宮市場晃一晃,快接近中午仍是十分熱鬧!

這家看似沒有招牌的店,竟然高朋滿座﹑川流不息,事實上一看就知是道地的老店!

只好轉往另一備案的午餐地點,這家店建築看來也很有味道!

因為早上吃過了富盛號碗粿,所以改吃這間號稱隱藏版的方家碗粿。

營業時間,在台南的官方語言是[台語],文字也是台語文字,有夠趣味,不懂台語的客人可傷腦筋了!

有一說是碗粿要好吃,蒸完後的中心點要有凹陷狀,富盛號和這裡,甚至我馬麻做的都有!

Dino和Sylvia因為太愛台南,毅然決然辭掉北部的工作,成為台南新移民!至於這碗粿的味道,以我個人的感覺,和富盛號不相上下﹑難分軒輊!

素食愛好者不怕吃不到碗粿,這裡也提供素食版碗粿,但老闆娘說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每週五公休,日期要記好以免白跑一趟!

接到來到金華路﹑民權路口的交叉路口,發現協進國小門口的設備,在樹蔭下享受著微風,馬上吸引我們停留暫歇。

歷史文化仍有賴大家一起來保存維護,並傳承下去!

休息夠了,當下決定牽車和他們兩個一塊用走的,因為附近的點都相隔不遠,近在呎尺!天氣熱,對面街角出現了我最愛的綠豆牛奶,Dino說他們冬天時也愛買這的甘庶牛奶喔!

親切的老闆娘,大家有空多來捧場!

因為舊五條港早被後來的街道切割,於是基於順路的原因,我們暫別佛頭港,來到最後一港的境內!
新港墘港
約二百公尺,我們就來到重量級的建築
兌悅門
為當年唐山通商必經之路,是「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兌」即八卦中的正西方,是目前「台灣府城」中唯一現存的外城門,更顯珍貴。

當年府城所產的糖、鹽、桂圓乾等南北貨,由此渡口上貨船運往大陸,回頭船以大陸當地的老古石
(珊瑚礁)當做壓艙石,使船隻在大海中行駛保持平穩。


當船隻靠岸卸下後,又能權當建物基石,此街就被稱為老古石街,此時當年的石街早已不復見,被現今的磚石取代了!

傳說當年五條港與安平港為了貿易上的競爭,將兌悅門一帶城牆修築成有如弓身造型,並以石頭鋪設箭形道路,表示箭射向安平,藉此破壞安平港的地理。

別名:半月城、甕城或外城。

這石碑當年廟宇改建時借放置於赤崁樓內,石碑基座當年深埋於地下,經挖出後放上石碑,擺放於現今位置上。

集福宮
集福宮原名「集福祠」,與普濟殿、金安宮、媽祖樓同屬四聯境。清朝乾隆元年創建於新墘港港邊,由黃姓、王姓、劉姓等碼頭工人,由故鄉迎奉玄天上帝等神祇來台、供境眾焚香膜拜。

玄天上帝前的通常就是[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門神了!

腳邊金錢圖樣是負責出外賺錢的公獅,照顧小獅子的當然就是母獅!

這位大哥很詳盡的為我們介紹宮內的故事,這些都是google不到的寶啊!

壁上的是36天罡。

門柱旁是72地煞─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作品,潘麗水大師於民國82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成為台灣傳統彩繪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彩繪藝師。

這二幅看似平淡無奇的龍圖,一個龍頭朝上﹑一個龍頭朝下,象徵翻天覆地!

龍柱建廟時聘請台灣的雕刻師傅於廟口現場雕刻。

講著講著,這位大姐很熱心的與我們分享更多的寶!

她說門口的石獅很特別,我們問她哪裡特別?她這對石獅是口﹑鼻相通,可見師父工藝之高超!我們在附近找到了條細繩,特別穿過去證明一下,不過事先我們有先向石獅拜一下﹑請示一番喔!

接著她又問我們有去看石獅公嗎?在她的帶領下我們趕緊再回到兌悅門旁的石獅公,先前不是說兌悅門的造型像隻射向安平的箭嗎?後來安平的地方人士就做了個石將軍類的放在現今安平的石門國小旁,有點擋煞的味道,這裡的人知道了,心裡又覺得不安,於是也做了隻石獅公反制回去!

後來石獅公又降旨,希望養隻小獅子,於是在善心人士的捐贈下,石獅公前的小獅子也來報到了!

接著這位大姐又告訴我們,兌悅門下的這凹洞我們還以為是排水孔,結果是門栓的位置,以前是有城門的!

她也提到因為以前用壓艙石來舖馬路,所以現今的信義街當年也稱為老古石街!

這些碑文上的金XX,當年都是各船號的名稱,能用船隻來進行買賣的,相對都是比較富有的商賈人家,需要造橋舖路或其它捐贈的地方事,自然是不餘遺力!

告別了這位大姐,她還說好像對我有印象,因為我騎單車,似乎在網路上看過我PO的文章!

她直嚷嚷要我告訴她網址,我則答應她完成後,親自再跑一趟告訴她!
沿著信義街往東走,忽然看到這家木工店,把我們的眼光吸引住!

[茄苳入石柳]這個google到的名詞竟然出現在店中,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先前還以為是植物什麼的,還好Sylvia有學木工,她說這應該是工法的一種!
雖然我們很誠心的想請教老闆,也許是他工作忙,很直接的拒絕了我們。心想﹑我們本來就是不速之客,於是很識相的趕緊離開,往下一處前進。
此時心情只能用[楊林]的一首歌歌詞來形容:我的心情盪到了谷底,降到零下幾度C…

轉過街角,眼前的一家木工店又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我們便走了進去!

年輕的雕刻師父引起我們的好奇,他馬上停下手邊工作,熱情的為我們介紹起來,哇…小太陽出現了!

他說以前左邊這排工廠是統一企業大老候雨利先生的!

這些木材都是客人預訂好要刻的神像!

這就是[茄苳入石柳],藉著茄冬和石柳二種木材硬度不同,花色不同,一個採陰刻﹑一個採陽刻,然後鑲嵌進入,不仔細看我們還以為是粘上去的,可見工藝有多高超!

這個也是[茄苳入石柳],看似在同一塊木材雕刻,事實上也是嵌進去的,不用手觸摸很難想像!

這座歷經歲月的痕跡,早已成為同一色!

離開這間超親切又有味道的木工店,我們相視一笑說心情又從地獄回到天堂!
媽祖樓
媽祖樓供奉天上聖母媽祖,這間廟宇最早是將媽祖供奉在閣樓上,因此稱為媽祖樓。相傳湄州來台人士攜帶媽祖香火,供奉於工寮閣樓上,後因媽祖暗中庇佑行船平安,於是由道廠官兵及地方民眾集資建廟。

屋頂剪粘藝術

主祀當然是媽祖

媽祖唯二座駕:千里眼與順風耳。

正殿龍柱材質為銅,金壁輝煌!

後殿的礦石龍柱非常特別,第一次看到,與正殿龍柱皆為工藝瑰寶。

傳統的門神…

捐資的有三郊﹑監生﹑貢生﹑行號等。

三郊通常在捐贈上都是排第一(當年他們賺最多啊)!

沒想到當年媽祖和國聖爺還有一段交流的往事!

重建碑記

另據地方耆老口傳,媽祖樓天后宮現址原係一戶蒸籠業者搭建草寮的住宅,內有閤樓供奉媽祖香火,後來不知何故去了大陸就沒有再回來,草寮也就一直荒置無人聞間。當時位於今天立人國小西 面的軍工道廠船艦,沿德慶溪進出均可遙見紅色燈光指引,但上岸卻又找不到紅色燈光的來處。時間久了,有人刻意由船上看到的方位循線前尋,最後找到這座已經空無人住的草寮及閣樓上的湄洲媽祖香火,始知是媽祖暗中庇護行船安全。於是由道廠官兵及地方民眾發起建廟,並因香火來自閣樓而名之為媽祖樓。另據清道光二十一年的重興天后宮碑記所載,參與重修人員幾乎都是道廠官兵,顯示道廠官吏、兵員、工匠對之崇祀甚篤,媽祖樓也因此而一度香火鼎盛,發展成為地方大廟。

普濟殿
本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稱「普濟廟」,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傳聞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本廟,故而賜名為「普濟殿」。本殿座落於府城西北,臨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盛傳昔日本地區街道四通八達,呈現為「八卦網」狀,本殿正座落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

學聰明了,我們找到了這位看似威嚴,其實很熱情的大哥,他是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在地人!

這單龍盤柱形制古樸無華,雕工細緻、匠心獨運,落款於嘉慶戊寅年(二十三年),為目前府城可見各廟龍柱年代最早者,名氣也很響亮,在先前集福宮的那位大哥提醒我們一定要來這看。還說嘉慶君遊台灣時,二度來台南相傳就是住在普濟殿裡!

但在地大哥說後面這根的歷史有專家考證過,比嘉慶落款的那隻還要悠久。

天花板上的這個是九龍結網圖,可憐我的小DC拍不出九隻龍的氣勢!

裡面信奉的是池府千歲,這池府千歲和一般民間五府千歲裡的池府千歲又不同!

厔頂的福祿壽三仙。

歷代重修碑記,各朝牌匾等文物,在在見證本殿悠久的歷史。

府城三郊這三位巨商又出現了,以前五條港就是他們發跡之處!

遠看石碑怎有水漬,經那位大哥說,這些石碑原來都是在地上,有陣子許多學生團體前來拓印,他們也任由學生自行處理,沒想到石碑卻被石墨給污染留下痕跡,為了避免類似情形再次發生,他們只好把這些石碑統一豎立起來!

這隻小獅子原本是在廟前的地上兩端,當然有二隻,後來換了大隻的石獅後,便把這二隻小的改請到屋簷上。這位大哥還說,相傳午夜時分這二隻小獅會飛出來,聽的我們目瞪口呆﹑瞠目結舌!

當年重修時龍柱不太平,乾脆用銅錢來墊,我們笑問這位大哥他有墊嗎?他笑說沒有!

這屋頂是直接架上去的,歷經風吹日曬雨淋,仍然屹立不搖。

告別了普濟殿,我們也離開了[新港墘港]的境內,準備再回到[佛頭港]…
看似復古的老店,有點日本居酒屋的味道,只是附上無線上網的標語讓人覺得有點突兀!

崇福宮
府城做十六歲的起點。

宮內主祀玄天上帝,陪祀的「註胎娘娘」護祐婦女懷孕期間與胎兒的安全。


由於道路拓寬的關係,原本廟前的四角亭變成騎樓。

這位阿婆很有趣,我們問她不懂的地方,她乾脆打電話給在對面開店的主委,請他過來解說!
可惜的是宮內有聞名的[頭旗涼傘]長又美,此頭旗全長一丈四尺一,相當的長,是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年)的作品,繡工精細,舖棉浮字紮實緊繃,圖像活靈活現,立體感十足。但平時收藏起來,只有在宮方認為重要的祀典活動裡才會展現出來!

聚福宮
聚福宮主祀玄天上帝,位於當年佛頭港上游,為泉州晉江前埔蔡姓族人所建。

光緒古匾

神龕

成語裡的[暮鼓晨鐘]

景福祠
得從這個看似小巷,其實是普濟街騎進去!

景福祠是台南市唯一列級為古蹟的土地公廟,創於清乾隆15年(1750年)。 廟前橫向的人和街(普濟街)舊稱「杉行街」,為昔日杉行聚集之處,與縱向的海安路414巷,構成獨特的丁字形街道。在200多年前,人和街(普濟街)是熱鬧的碼頭街市,而海安路414巷,就是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港道,而佛頭港原為三條港道所匯流而成,景福祠即是三條港道匯集之處,又稱佛頭港土地公廟。

信奉的只有唯一土地公…福德正神!

「萬物資生」匾為當時留下的重要史料

遍尋不著的重修石碑原來在前方的牆壁旁,路旁店家阿伯還自豪的說當年廟前便是佛頭港碼頭,現今的海安路414巷就是佛頭港河道,如今對比往昔,真的很難想像!
可能怕被損壞,還特別加了防護設施,因為其實若沒有人說,我可能也會不小心把單車靠在這石碑上!

廟前的兩塊石碑,內容記述有關景福祠修廟之事,還明訂廟前店屋不得高築過廟,如有不遵守者,則送官嚴辦,可見景福祠土地公地位的崇高。

最後一站水仙宮了!
行經這間位於水仙宮前的攤位,其實週遭的攤位早已收攤,老闆娘還問我說是不是在哪裡看過我,我笑說早上有經過啊,老闆娘才笑笑說沒錯!她熱情的招待我吃糕餅,也許是和自己家同樣的行業,不僅老闆娘感覺起來格外親切,連糕點都覺得特別好吃!
她自誇的說,水仙宮市場是全台南市最棒的市場,任何找不到的東西,來這找一定有。右上方的[沙西餅],因為外形很像女生用的梳子,而台語的梳子與[沙西]音很雷同,久而久之這個便被稱為[沙西餅]了。

她們的店面就在一旁而已,所以即使下午市場收攤了,她們還是有開,肚子餓了﹑想吃點心記得來光臨。

水仙宮
康熙54年(1715年),來台經商的泉漳諸商旅,為了祈求海上平安、貿易順利,不惜投下了重資,合力興建水仙宮,以奉祀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
隨著海上貿易日漸興盛,商旅組織因而形成,先後發展出以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為首的「三郊」 龐大貿易商公會,並在水仙宮內設立總辦公處「三益堂」,處理一切郊務,及指揮調派工作,水仙宮於是一躍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

隨著商業鼎盛,茶樓酒肆、青樓妓院亦紛紛興起,繁華熱鬧達到最高點,遠非當時府城各坊所能及。咸豐 9 年(1859年)的詩如此描述著:「水仙宮外是儂家,往來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似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
初建為 3 進大殿,規模宏偉而壯麗,但隨著南勢港港道的淤塞,水仙宮前的景象也完全改觀。「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水仙宮口的港道西移,熱鬧風光亦隨之遠離了。日治末期,正值二次大戰,日人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並將廟內古文物悉數拍賣,空留前殿。

台灣光復後,街眾里民感懷於昔日水仙尊王的庇佑,便以僅存的前殿為基礎,合力重建而呈今貌。如今廟內尚留有一些清朝石作,其中以門前一對抱鼓石雕工最為精美,值得細看。此外,廟內左右壁上各嵌有 2 塊碑記,記載著水仙宮的一段滄桑史。但廟方人員說該碑文已被收藏至成功大學裡的博物館裡了!

一日五港就這麼結束了嗎?不﹑還沒有呢,早上去了一趟神農老街,一堆工程車,我們下午再走一遍!
這是往西的方向拍攝的!

這張是往東的。

而官方的這張文宣,事實上是由東向與西向二張照片巧妙合成的,有興趣來現場比對就知道了!

曾經繁華退去的老街風華再現!

碰到一個咩,自己從台中搭車前來,再轉搭小黃,事實上來台南市區騎單車最棒了!

我肚子又餓了,轉往小吃聚集的國華街去…
在官方說法裡這裡叫永樂市場,但民族路以南﹑國華街以西﹑民權路以北﹑海安路以東這個大區塊,因為裡面有水仙宮,在地人還是習慣稱水仙宮市場。

早上來吃過富盛號碗粿,下午改吃有名的金得春捲,清明節前這裡的長龍長到令人無法想像!

十年前也曾在附近上班,有時下午肚子餓也會走來這祭祭五臟廟!

老爸也會在清明節﹑寒食節製作潤餅皮銷售,在我心目中當然是老爸包的春捲(台語叫潤餅)最好吃,尤其最喜歡在潤餅皮塗上豆腐乳﹑糖粉,又甜又鹹的滋味棒透了!
吃潤餅最怕覺得口渴,但裡面蔬菜的比例剛剛好,即使沒有喝飲料也不會覺得不舒服,一下子就被我喀掉!

好吃的秘訣是包好後,再稍微煎一下!

忽然身旁一個熟悉的身影,沒想到竟然是台北的舊同事來台南出差,也跑來這吃點心,於是二人相約晚上再約其它舊同事聚聚囉!

對面阿松割包也有很名,但豬舌頭割包至今仍不敢嚐試!

永樂燒肉飯以前也常來包便當,現烤的燒肉﹑搭配簡單的配菜﹑沙拉,清爽不油膩!

江川肉燥飯也很火,但沒吃過,找機會再來試試!總之﹑在這附近有太多美食,物美價簾,只怕您的胃不夠大。


再來杯楊桃汁,再棒不過了!

該回家了嗎?不﹑和舊同事聚餐結束,再來三度造訪夜晚的神農老街!巷口的燒烤店佔了地利之便,也開始營業了,這家晚上還有live band演奏呢!

華燈初上後,氣氛又變的不一樣了!

又來二位咩,左邊這位是在地人,但在台北打拚,趁休年假帶朋友來玩,似乎不太熟!不過沒關係,就像老朋友也曾是新朋友一樣,沒有人一開始就熟這些人文歷史,花點時間﹑多走幾趟就熟了!

今日所謂的五條港區,東至西門路﹑西至金華路﹑南至民生路﹑北至成功路,也許您沒有一日北高﹑一日雙塔的腳力,但保證可以輕鬆來這實現[一日五港]。其實在後半段我和Dino﹑Sylvia慢慢用走的閒逛也很輕鬆愜意!
歡迎大家來台南府城五條港,細細品味五條港的人文風情與在地之美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