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gundam1001 wrote:
asiloman大真...(恕刪)
那天有一位穿..東鋼鐵騎..車衣的年輕車友,
從獅潭開始就騎在老灰阿前後,
騎回經國路最後一個上坡,老灰阿自後趕上打招呼,
東鋼車友戲說大叔你也真強…….
話說再過3年5年老灰阿還能拼嗎?
只是我今年初改變登山車騎乘習慣,
平路手握煞把壓低姿勢,維持穩定回轉數可以輕鬆提升均速,
爬坡再回到正常較高姿勢,配合大口呼吸用力提車爬行…..
騎乘技巧請細細品味以下豐盛的內容:
以下節錄《KHS單車學校教你52堂課》如有違著作權請刪
1)縮小腹、立骨盆
用手按壓收腹,坐骨自然會立起,記得要保持正常呼吸。「縮小腹、立骨盆、弓背拱」其實是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不過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體會了解,所以拆成分解動作來解說。縮小腹的用意是為了要立骨盆,骨盆立起後就可以拉提到腰肌與髂肌,並且避免壓迫到恥骨與會陰部位。
(2)弓背拱
保持縮腹與立骨盆的姿勢,用力推握把,從心窩(約胸椎第12節處)往前折彎,有如鞠躬,就是「弓背拱」,胸椎的12節處,會形成脊椎小曲彎,此點,正好是髂腰肌的腰肌,並接到大腿骨上。伴著骨盆上的髂肌(腸肌),是踩踏動作之軀幹的主要肌肉群。所以,一定要確立「立骨盆、弓背拱」的騎乘姿勢,才能引爆發動主力髂腰肌。
(3)手肘微彎
如果手肘伸直,會把重心攬在手臂及肩膀上,騎乘時間一久,會造成肩膀、頸部的痠疼,容易疲勞,此外,手肘微彎還有兩個主要的目的︰
a)轉動驅動力
手肘微彎後,就可把重心保留在踏板的軸心上,轉成驅動力,踩踏力量可直灌而下,力量不會損失。
b)吸震
當重心不在把手上,而在腳踏板上時,可吸收由地面傳來的震動,有吸震的功能,因為當震動力太大時,會讓人感到疲勞,也較容易發生意外。
(4)高踝
目的在於迫使股關節的可動範圍更大,當大腿可以抬更高時,則有充分的空間,引爆「黃金菱區」的肌肉群。
.......鶴野雲閒......隨興行止......觀賞美景......茗茶咖啡......煮麵填餓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