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用了快9年了,用管胎的朋友都進來說說吧!目前使用的是continental 的管胎!很硬!防刺!不變形很好用!之前用過其它牌子,有些忘記了!除了怕騎長途被大釘子刺破刮破,感覺管胎還是輕還是安全!可以打氣到140psi胎壓!高速騎行若被刺破!也不怕爆胎脫框!安全性還是高!
管胎一條重量約300克,在目前輕量的開口胎跟輕量TPU面前是沒有得比。不過管胎在框煞時代確實是輕量化的第一選擇,不外乎是板輪的重量比較輕然後要搭配管胎。我也是老時代的框煞黨,目前囤了6~7條TUFO<200克的管胎,就只是為了爬武嶺用的。不過話說輕量化TPU內胎設計,不太適合傳統的23C胎寬,它的直徑管徑明顯大很多,塞進窄窄傳統輪框裡很容易皺折到,還有框煞使用TPU內胎要注意要買框煞專用加厚的不然高溫會導致破損的。
管胎各方面一直都不行啊,貴、破胎時處理麻煩、重量也高管胎框標榜的較輕特點也是真假參半唬人用的怎麼說呢?管胎框確實較輕,這是事實但框這個東西並不在輪組最外側受力臂長度影響,輪組越外側的重量對於傳動的影響就越大所以對於傳動影響最大的是內外胎,第二是車框,第三是幅帽與幅條,花鼓重量則影響不大管胎一般重量都坐落在240~300gOPEN外胎最輕只有145g,內胎最輕只有24g我測試過車胎重量對於傳動的體感 (只是個人體感所以可能不準)測試的結果,兩輪車胎各輕約25~30g,總計50~60g,就能讓變速升一檔所以管胎與OPEN的重量差異對傳動的影響可不小而就算加上管胎框輕量優勢,恐怕管胎輪組還是要輸因為框他就不在最外側,影響的倍率是比較小的也就是假設兩個輪組相比,管胎輪組900g+胎300g,OPEN輪組1000g+胎200g雖然兩邊重量總和都是1200g,但OPEN那方的傳動效果一定比較好---以上其實就算不考慮傳動效率問題、甚至不考慮價格光是破胎處理時的便利性,OPEN胎也是打趴管胎(補胎液並非所有類型的破胎都能補)補圖並且就算補胎液能補住,有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麻煩比如洞稍微大點,漏出的補胎液很容易噴得車架到處都是而有些補胎液類似將乾未乾的強力膠那樣又黏又韌,很難處理
我倒是覺得現在市場已經轉碟煞,許多之前高階的管胎框都在拋售,所以如入手管胎框對於還在騎框煞的車友反而是一個性價比相對不錯的選項。尤其管胎安裝現在其實都已經改用雙面膠,安裝跟清潔已經方便很多了。我在安裝管胎的時候還會倒入一些管胎補胎液,雖然有人說沒有用,但是我之前一次在路上破胎的時候胎壓降到60psi後還是可以讓我安全騎回家換胎,所以我想還是有些效果的。我現在外出運動騎行都沒帶工具包,實現真正的輕量化,三年來換了兩組管胎都是騎到正常壽命結束。所以我覺得也不必要把騎管胎的麻煩程度妖魔化。
我一直是管胎的使用者,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管胎碳框大多比內胎框輕,使用超輕量化胎跟內胎的除外咬胎爆胎跟燒框的機率也比內胎框小一點,而且我個人覺得管胎比open胎好裝太多了不用擔心沒裝好會咬胎(除膠除外)Continental Sprinter GatorSkin 跟Sprinter 我用過很多條路感偏硬(耐磨我覺得還好),有次在東進的前一天GatorSkin竟然給我磨到掉胎塊一小塊見紗了.......在花蓮臨時要買管胎跑了好多家車店才找到現貨我個人覺得SCHWALBE ONE 跟zipp 的好騎,路感好很Q抓地力好,但太貴磨耗又高,維多利亞 Rubino 也好騎QQ的不算貴但偏重,TUFO 就...我也算不清我用過幾條管胎了,有騎車子日子近10年下來都是正常用到壽命盡了換下來,只有一條是為了拍照在卡多里樂園牌子下插到樹針......我從沒預先在管胎內先倒過補胎液,甚至北高、東進西進、大三元都沒帶過備用胎就出發了,只有帶計程車錢好在都沒用上好幾年沒騎車了,最近也在看胎,發現管胎的選擇幾乎快滅絕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推薦便宜又好用的管胎
金銀俊 wrote:不如死馬當活馬醫,用補胎黏條刺進去,搞不好更快補好! 用補胎條100%會失敗,因為補胎條只適用無內胎管胎我上篇說過了,他是內胎+外胎組合在一起的產物,只是綁定不給換而已換言之他跟OPEN胎有著相同屬性如果補胎條能補管胎,代表也能補OPEN胎,那OPEN胎早就用上了而事實是OPEN胎至今也沒走上這條路,依舊還在用膠水貼片(OPEN胎其實也能用補胎劑,但很麻煩又不好用,遠遠比不上膠水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