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有關:空力/輕量車架、空力/輕量輪組的交叉測試比對結果的影片

結論:
第一名:空力車架搭配低框的輕量輪組
第二名:輕量車架搭配低框的輕量輪組
第三名:空力車架搭配高框的空力輪組
第四名:輕量車架搭配高框的空力輪組

2024-12-24 18:20 發佈
我幫忙把結果貼上來,O和A是兩個不同的車手,
還有這實驗用的深輪或空力輪是80mm,淺輪是40mm,
和一般人認為的深輪或高框輪50mm,淺輪或低框輪30mm以下不一樣。
奸20戰雞 wrote:
我幫忙把結果貼上來,O和A是兩個不同的車手,
還有這實驗用的深輪或空力輪是80mm,淺輪是40mm,
和一般人認為的深輪或高框輪50mm,淺輪或低框輪30mm以下不一樣。


感謝進一步擷取重要訊息,
80mm和40mm,這框高的差異是相對大的,不知道是不是能增加實測結果的可靠性? 但確實底下也有很多人留言,淺輪要測試30mm以下甚至是22mm框高的爬坡輪。
但看完影片測試感想就是,以我的爬坡TCR車架而言,目前是配上30mm框高輪組,未來是沒有必要去換更高框的輪組了
奸20戰雞 wrote:
我幫忙把結果貼上來,O...(恕刪)


感謝貼測試結果出來

但總感覺測試結果怪怪的

以爬坡站為例
A在使用AEROBIKE+低框輪的狀況下跟使用爬坡車+低框輪的狀況下
居然是較重的AEROBIKE時間比較短?

以TT站為例
A在使用爬坡車+低框輪比使用AEROBIKE+高框輪還快?

這樣的測試結果只證明一件事
輕量或空力 其實對騎車幾乎沒有影響
龍貝爾 wrote:
感謝貼測試結果出來

但總感覺測試結果怪怪的

以爬坡站為例
A在使用AEROBIKE+低框輪的狀況下跟使用爬坡車+低框輪的狀況下
居然是較重的AEROBIKE時間比較短?

以TT站為例
A在使用爬坡車+低框輪比使用AEROBIKE+高框輪還快?


你說的沒錯,測試結果的幾個重點:
1. 爬坡時,"空力車+爬坡輪"比"空力車+空力輪"還要快;2人測試的結果都一樣
2. 爬坡時,原本預期應該是絕對優勢的 "輕量車+爬坡輪",都些微輸給"空力車+爬坡輪";2人測試的結果都一樣。

但從TT (即爬坡+下坡的總時間)結果來看, "輕量車+爬坡輪"的組合是最均衡的,2人測試的結果,成績都比"空力車+空力輪"還要快。

所以整體測試結果顯示, "輕量車+爬坡輪"是最佳組合,即使"空力車+爬坡輪"的總成績較好,但空力車搭配低框輪組能看嗎??? 更何況其中一位測試者,測試"空力車+爬坡輪"的下坡時間,是所有組合中最慢的。
cyperbone wrote:
你說的沒錯,測試結果...(恕刪)


有沒有可能影片中的爬坡車已經有空力的性質了,
因為我發現最近這十年,很多品牌的爬坡車的立管和上管越來越細,
就好像是大家說好的一樣,每台車都長很像,但實際上應該是為了更空力,
而做出很細的立管和上管,像我有一台langma advanced,上管細到和水管差不多,
其實現在的爬坡車車架整體都在變細,
而且很少做成圓管,因為圓管並不空力,橢圓'水滴形比較空力。
下面的車架,每個車架都有點像,就算沒有像正統空力車這麼流線,
但細管可以讓車架迎風面積或投影面積變小,也是可以降低風阻。


























連中國品牌也是這種造型






就連uci nations cup 2023 場地賽也出現這種細管車架,場地賽用的場地車必定都是空力車。



影片中的低框是40應該算中框吧,跟傳統2x比其實還高蠻多的,但現在要找到極致輕量化的低框輪好像很少了,大多40起跳。
奸20戰雞 wrote:
而做出很細的立管和上管


也可以方便車主在摔車後很容易就可以整台換新
現在市面上很少血統純正的爬坡車.
都有空力設計成分在內.
以前的爬坡車, 都是儘可能用圓管, 達成輕量.
現在單車零件做那麼輕, 又有UCI規範車重.
輕車架你其他零件還是要重回來, 毫無意義...
何況現在連空力車架都能做得靠夭輕.

至於這個實驗也不是真低框, 而是沒很高的板輪.
超過六公分的高框板輪, 在室外本來就沒有很好用.
加速費力且容易受側風影響, 速度優勢不容易出來.
不然世界大賽怎麼沒有人人高板?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