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雖然騎乘單車的里程並不高,每天僅是市區5公里左右的距離,但由於自身愛東搞西搞,喜歡嘗鮮新事物的緣故,因此訂了maxxis輕量化外胎和超輕tpu內胎來感受一下。東西今天到手,馬上就來diy換上,順便檢視平常在外胎包裹下看不到的Rolf Prima輪框情況。

可看到原廠就貼了Rolf的襯帶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框的外寬約22mm、內寬是18mm、剎車邊的寬度還有2mm厚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TPU內胎是Liteskin 輕雲 27克,相比傳統內胎,重量真的輕很多;不過包裝裡有附上3M的氣嘴貼,不知道要貼在哪裡?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由於過程專注於安裝,導致忘了拍照記錄。圖下是裝好後的照片,28C的maxxis前後輪胎壓都打到100 psi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短暫心得
這次是從馬牌gp5000 25C更換為maxxis high road sl 28C,雖然胎面更寬,但相較gp5000 + 傳統內胎,high road sl + TPU內胎在重量上還是明顯更輕;用手指劃過maxxis胎面則可以感覺到胎質的摩擦力十足;而實際騎乘上,感覺同一個檔位上的踩踏更輕盈,起步也更不費力、騎乘過程的感覺很暢快,不須太費力就可以將速度帶起來,同時過彎轉向上一樣俐落,且由於胎面更寬,更能抵擋住不良路面的衝擊。而從裝上後的6~7個小時,胎壓都保持穩定 (但TPU內胎的耐用性還要長時間觀察)。這次的設定感覺是升級的,沒有後悔 (原來的馬牌gp5000的胎皮還是很厚的,這可從摩擦記號來判斷!)


* 5/15 TPU內胎更新心得
在騎乘5天、約25公里左右,TPU胎壓約從原本打100psi降到目前以手指捏起來感覺還有約70幾psi,整體正常使用;另外,現在打算仿照後輪驅動汽車,將胎壓打前低(80psi)後高(100psi)策略,以兼具舒適、省力效果。

*5/17 經過一個禮拜,TPU胎壓從100 psi 降到 40psi,這時候騎車已明顯感覺到輪胎胎壁不安份,有滑動之感。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更換Maxxis high road sl加TPU內胎
2024-05-10 1:2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內胎
總之先卡個一段時間後的使用心得)

另外3m氣嘴是圓形中空的嗎? 如果是估計就是用來貼在汽嘴跟輪框接合處固定/防磨擦的

因為(早期)有些超輕內胎的漏氣狀況都是從氣嘴接合處開始,TPU材質不像一般內胎有彈性,內外胎之間位移導致形變的容許度就比較低(低滾組也是這樣來的)


如果28C highroad跟25C馬牌使用相同胎壓的話,那起腳更輕盈似乎是能預料到的XD

只是28c打100光想就硬啊 (?
mobet66 wrote:
總之先卡個一段時間後...(恕刪)


感謝說明。
3m氣嘴貼的中間是圓形中空的,很直覺就是放入氣嘴貼起來。
正常內胎的氣嘴是金屬製且整根都有螺紋;所以安裝上是將附有牙的圓形固定螺帽從外部鎖入氣嘴直至貼合輪框,以固定住氣嘴。
而TPU內胎的氣嘴是塑膠製無螺紋的,一開始將塑膠氣嘴由輪框套出後,想不出怎麼固定它;看看所附的氣嘴貼,直覺就是在固定氣嘴,只是不知道怎麼貼,包裝上也無任何安裝說明(產品在這點上真失敗!),所以就仿照傳統氣嘴固定方式,由外部氣嘴套入輪框貼合處貼起來。但實際上貼完後也知道是沒有固定效果的;所幸胎壓打起來後,內胎膨脹後使氣嘴不容易上下位移。但你說的對,氣嘴貼應該貼在輪框內部和氣嘴的接合面會比較好。

胎壓設定上,因high road sl的max胎壓是115 psi,考慮8X公斤體重,所以胎壓打高一些;並且胎壓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往下掉也會保持在合理範圍,這樣也可以不用常打氣。目前法式氣嘴打氣沒有一次成功順利過,常常打飽氣旋開充氣頭時會外洩很多氣,導致須要反覆多次嚐試才會成功;我是使用法式轉美式氣嘴來打氣,不曉得直接使用可打法式氣嘴的充氣頭會不會比較理想。
就個人經驗,Liteskin跟RideNow的TPU內胎相比,前者的自然漏氣速度還是比較快.
建議每次出門前都確認一次胎壓當暖身.
那個貼紙我是直接穿過氣嘴貼在內胎上,安慰自己這樣應該可以減少內胎被輪框孔磨破的機會.
結果原來真的是"氣嘴固定貼紙"...

再者,寬胎的優勢其實在於可用較低胎壓換取更少的彈跳,在一般道路上的前進效率反而更好.
可以參考這個胎壓計算器試試看.
https://axs.sram.com/tirepressureguide

在法嘴氣嘴上轉接美式是應急的變通方式,直接用法嘴打氣筒我覺得好用很多.
8x 公斤 high road sl 28c
後輪胎壓80就夠了
了不起85
打到100除非是絲滑新鋪設柏油
不但快不起來
還很容易累
TONY1978 wrote:
8x 公斤 high...(恕刪)



我發現我過去用窄框 前後都panaracer 25C的情況下舒適度卻沒那麼好.

我覺得框寬應該也會影響舒適度....我現在框寬29.9mm 用25C外胎.
25C外胎看起來像27C的感覺
前輪用 panaracer 後輪換昨天床底找到全新未拆的GP4000S2....
25C打90上下
今天騎感覺舒適度差蠻多的...減震條都不減振條了.不過聽說框比胎還寬的話
要是爆胎的話就不能硬騎了

原本是用維多的.NEXT 28C會換GP4000純粹是因為...再不用就過期拉~~都停產幾年了...
好久沒看到像我一樣在圈煞車用tpu內胎的勇者了
MING賢

碳框比較沒差,鋁框不煞車的話19g的都能上

2024-05-15 11:18
vul4 wrote:
好久沒看到像我一樣在...(恕刪)


我都騎省道、鄉間小路和市區短途,鮮少一直煞車
vul4 wrote:
好久沒看到像我一樣在...(恕刪)


圈煞用TPU會怎樣嗎?
我的瞎貓就是用TPU上山下海都沒事丫
是怕煞車溫度高嗎?
cyperbone
cyperbone 樓主

您曾經愈過tpu再騎乘中"爆"掉嗎 ? 爆起來的感覺是如何?

2024-05-15 15:01
MING賢

我從2017以後就騎碟煞車了,所以其實也不清楚,所謂高溫問題是tubolito 最輕量款限定碟煞使用,C夾使用上並不安全 如此而已

2024-05-15 17:5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