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電變是步進馬達,只要機構上一開始設計能移動的全距夠大,程式設定好每一速位移的距離(該齒片的間距)就可以容納不同齒片間距的飛輪及速別,簡單來說,只要步進馬達最小位移解析度夠小,未來13 14 15速甚至想復古用回6速都沒問題
有沒有人發現廠商是明目張膽在薛錢
自爆仔 wrote:
驅動電變是步進馬達,...(恕刪)
如果每家都這樣用.電變要升級可能只能等摔車了...
我覺得比較白癡的是.都已經是電變時代了 煞變把還是那個樣
電子變速還在模仿機械變速的變速方式才是奇怪
那種按鈕設計只是多增加重量跟誤觸機會而已.以及風阻
電變把變速的作動根本不需要力臂
也因為遷就於機械變速的設計導致上把煞車力道很差....
如果不是為了變速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上下把煞車一樣輕鬆的
煞變把那顆頭之所以是那個造型完全是為了容納精密的棘齒結構
煞變把的設計既不是舒適的最佳解.也不是煞車力道的最佳解.是因為妥協機械變速結構的產物
這樣的造型是機械變最佳解
,但如今電變時代了.卻還是老樣子
感覺變速套件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不像科技產品快速迭代成長
tamasa wrote:
講得太好了!純煞車把...(恕刪)
補充一下,我認為這種把下把位再修正一點完全能取代現在的煞變把
一小段簡單的碳管取代變把塑鋼鐵鋁件

能清楚的看到車把本身就能更簡單取代煞變把主結構
現在的電變煞變把模仿機械把造型用了一堆塑鋼支撐車手重量,用沒必要鐵件只為了鎖固變把跟彎把,導致車把也很難減重
鳥頭舒適也只是相對的,你可以想一下鳥頭的角度真的是人體工學,壓煞車把手腕的角度這樣正確???
最簡單的邏輯,重機煞把也這樣設計看看要摔死多少人...重機也重視風阻為何不這樣設計?
況且每個人的手大小也不同,如果把主結構設計在車把上,用家能用把帶厚度或者其他kit來變動大小使用上會更靈活
跟下面這個煞把再修正點角度結合

除了更好煞車外,最大的好處是極致輕量,以及觸感統一,不會有把帶跟把套的材質差
而且能很簡單的做到內走線,不用在主結構上鑽洞
同時摔車時煞把的主結構不容易損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