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人是一種不斷在進步的動物,這台 藍紅黃 L'ALPE Montaina 16 吋自行車買了很久,剛開始是覺得 16 吋輪胎的自行車,大人可以騎的覺得很新鮮好玩,但後來為了裝上汽車後可以到東勢騎車,就變得經常騎,但騎得越久就發現問題越多,最不能忍受的是,那根直徑 34mm 的坐管坐著坐著居然會變彎曲,剛開始想說彎曲了可能品質較差再買一根就好,可是連續換了 3 跟坐管後,發現這種鋼鐵材質還打折縫的坐管居然也彎曲了,這就不是鋼鐵品質差的問題了。
我就這樣左看看右看看得看了許久後,發現那根長長的坐管,怎麼比其他的車坐管的傾斜角度還要大,原來是他的坐管設計有問題,太傾斜了,難怪怎麼坐就怎麼彎曲。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就像這樣子,那根長長的坐管傾斜的角度很大。算了,無解。準備再換一台,就將輪胎拆下來準備換下一台。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這次換上 Fusin 16吋 6 段變速,改成前輪驅動來騎。但騎了一陣後發現,車輪軸距太短,膝蓋容易碰到前把手,坐管直徑 25.4mm 太細管徑太薄,騎了約 20 公里後,坐管就越來越彎曲,後來就在坐管裡面插入一根 22.5mm的粗鐵管來防止變形彎曲,騎了一陣子後放棄,準備再找一台來換。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但找了一陣子約 6 個月後,發現並無較合適的物件。算了,將放在儲藏室的那台 L'ALPE 拉出來修改坐管角度,再將 FUSIN 的前輪驅動改裝上去,就成了這個模樣。

修改過程如下: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先將原車焊接點使用鋼鋸將金屬焊接點鋸開,上面焊接點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車架導桿下面的焊接點鋸開,兩邊都要鋸開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最後將那根坐管導管從底部鉅開,開口約 3.5mm,然後用銼刀將接觸面磨平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將要焊接區域部位的漆面使用挫刀刮除,可以看到金屬表面,這樣才能焊接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金屬焊接是門技術活,除了要設備到位,焊接師傅的技術也要可以才能焊接成功。本來我想金屬焊接應該很簡單,找了一間鐵材行焊接,但 "電龜" 的焊桿一接觸到坐管導管 ,就破了一個洞, 導管的厚度測量只有 0.9mm,對 "電龜" 而言,太薄了,老闆推薦我去找專業的師傅焊接。
然後我就再去找專業焊接的師傅焊接,這次採用 CO2 電弧銲接, 設備 SP300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老師傅很認真地在焊接,電弧光閃爍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導桿上面要焊接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導桿下面也要焊接,我可不希望沒焊牢固,騎車時破裂造成摔車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那個坐管導管的彎折處也是要焊接牢固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焊接好的模樣,坐管導管在 BB 上端彎折一個小角度,這樣可以讓坐管安裝上去後坐墊位置往前偏移約 15 公分,改善坐管彎曲的現象。角度如果太大,坐墊會往前偏移太多,騎車時膝蓋容易碰到前把手。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將 L'ALPE 組裝好的車架 與 FUSIN 放在一起,準備將前輪驅動部分與電控部分移植過去

16吋車修改車架坐管角度

移植好的模樣,裝好電池後就可以出去試車了。

在綠空廊道騎乘約 12 公里後發現,騎乘舒適度比 FUSIN 好很多,畢竟軸距 91cm > 79cm ,那種把手撞到膝蓋的窘境沒有出現,坐管也沒有彎曲的現象,真棒。

有些時候會覺得,偶爾做一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修改金屬車架這種事情,也是一種讓人興奮的事情,畢竟在自己未知的領域去嘗試突破,只要成功,代表您的人生又再度進化,您可以有信心再去規劃另一場未知的知識探險。
2023-04-15 22:08 發佈
你那個第一個圖裡面那個是原本就那個角度設計的吧?

要不你再補一張原本直很多的原圖?

看那個椅墊都那麼平難道是你都隨時校正坐墊水平?

話說那種角度的設計如果你後胎越來越沒氣的話,
是有可能你一騎上去就越來越會有往後倒的感覺就是.
p205jack
p205jack 樓主

第一張圖就是原廠的坐管導管設計,傾斜角度很誇張。 您看到坐管上的橘色坐墊平直,那是因為坐墊角度只要裝在這台車上就一定要調整角度,若是裝在同坐管直徑的老雕車上,坐墊的前端就會往下無法坐人。

2023-04-16 12:13
自行車的座管角度設計如此大的,實在沒看過,感覺那種設計好像騎乘的人幾乎不是坐在椅子上,可能都是用腳在踏板上抽車的人。在看車身上的貼紙 L'ALPE Montana ,阿爾卑斯 蒙大拿 可能是高山的意思,不是很清楚。



這張圖是未修改前的原廠座管導管的角度,怎麼看怎麼奇怪。這種座管設計依據多年的經驗,因為騎車重心在後輪上,所以前輪控制非常輕浮,很難操控。如果下坡車速夠快,感覺隨時都有摔車失控的危險。更讓人擔心的是上坡,如果遇到上陡坡,或是經過上坡橋面時,我只有下來牽車或是身體往前壓將中心往前,不然就有那種感覺隨時都會翻車的可能。



這張圖是今天 4/16 早上從台中騎去東豐自行車道,來回約 30 公里在東豐自行車道入口處拍照的。修改後座管的角度已經往前,就沒有之前那種操控輕浮容易失控的感覺,跟老雕的把手控制感覺差不多。一路騎乘都很自然,除了速度之外,16吋輪胎圓周長度小,轉一圈就 119 公分長,雖然很用力快速地踩踏,但車速就是無法提升,身旁的 26吋或公路車都快速經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若上坡時 小輪胎就比較輕鬆踩踏,不必那麼用力。



車身上的銘文貼紙,騎了這麼久,也沒看過同一款車。它的車架很像 DAHON 老雕 ,前叉與龍頭的尺寸又不一樣,蠻奇怪的。台灣以前是全球世界的生產大國,各式各樣的樣式都有。
pc8801

那是原本設計就那樣,而你講的則好像是會越來越斜,這是兩回事.

2023-04-16 19:10
就雜牌貨,市面上的零組件拿來拚一拚就上市賣,

這小折就是仿龍通關的布朗登小折,可能看座艙小就把座椅往後斜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307023595042

原版的座管就跟你修改後的差不多.

還有這款,座艙更大更適合大人騎乘

龍通關
其實不管它是否為什麼廠牌,都10 幾年的東西了,殘值為 0,都差點丟給資源回收車了。講白點如果沒辦法修改成我想要的模樣就是一堆破銅爛鐵,只能丟了。



這台車架會繼續留著,因為它有個與其它類似車架不同的地方,注意看它的尾部,它的後輪不是像老雕車架是從車架後面往前推入,這台車架有個尾勾,跟早期一般變速車一樣可以,可以裝入早期變速器,我裝過 5,6 速後變齒輪組,

後來甚至塞入後輪驅動電動馬達,修改座管角度後,現在改成前輪驅動電動馬達,畢竟在東豐自行車道騎車,地面高高低低的,有電動馬達騎車會比較舒服。
pc8801 所言
你都隨時校正坐墊水平?
那是原本設計就那樣,而你講的則好像是會越來越斜,這是兩回事.

原廠的設計坐管的導管座就是這種傾斜角度,我將坐管安裝上車架後需要校正椅墊水平,這樣才好坐上去。另外因為我的身高 180 公分高,體重約 75 公斤,所以坐管插入車架的坐管導管內就不可能插入很深,一般只是插入約 5 公分深度,所以您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每張照片的坐管長度露出在外面的長度都超過 45 ~ 50 公分,也可能這樣導致坐管會彎曲變形。
但騎一次東豐自行車道約 20 公里,歷經整路地形高高低低,人體重量依照地形高低加諸到椅座的壓力後,坐管的圓形鐵管會從車架坐管固定處往後彎曲的變形,這種彎曲變形不是立即彎曲變形到不能坐人,只是騎完後在拆車時發現坐管鐵管變形彎曲了。

剛開始我的處理方法就是將鐵管反向180度安裝,然後坐墊也是180度反向調整安裝,這樣才能坐人。我的想法是讓這隻坐管鐵管再次彎曲變形回復到原先直立位置。這樣做法也是可行,只是幾次後,想說這支鐵管在固定處是否材質改變了變軟了,擔心騎車時會變形嚴重,所以就換掉。

本來第一支坐管鐵管的外觀是一支圓形鐵管沒有任何往內的凹紋,所以第二支我去更換有往內凹紋的鐵管,想說這種 34mm 的鐵管,有凹紋的加持,應該會更強化,不會再變型。但現實就是這樣,幾次後還是會彎曲變形,就讓人很納悶了,怎麼會這樣?

反觀家中的另外類似車架的 DAHON 老雕,同樣的坐管直徑 34mm,不管是 單純圓形鐵管 或是 有凹紋 的圓形鐵管,不管怎麼騎都不會彎曲變形,我去比較車架外型後,發現 L'ALPE 的車架座管導管的傾斜角度比 DAHON 更大,或許這就是坐管鐵管會彎曲變形的主因。所以才會有現在變更座管導管的傾斜角度 舉動出來,為的只是驗證我的想法是否正確? 原廠的設計是否傾斜角度過大不適合我這種體型的人來騎乘?如果驗證正確,那是否以後我能去更動原廠的任何設計來適合自己的體型。

目前,我騎過的車子中,在騎行10 公里長度過程中,座管會彎曲變形到可以感覺到往後感覺的,就只有鐵管直徑 25.4mm 的自行車,因為我會將坐管拉很長出來,插入導管內約 5 公分的深度,在這種騎法下那根座管很快就變形了,就沒有然後了,座管都彎曲變形了還怎麼騎車?
p205jack wrote:
人是一種不斷在進步的...(恕刪)


槓桿原理讓閣下座管彎曲了

用焊接的總覺得不太安心...
lion01

16吋車低誇度的車架座管設計就是這樣子,您如果看到長長的一根坐管的自行車都是這樣設計的。我也知道是槓桿現象,有可能會將坐管弄彎掉,希望這次修改後能解決原廠設計的問題。

2023-04-17 20:16
irware : 用焊接的總覺得不太安心...

使用焊接做金屬斷口黏合,與兩旁金屬導管的黏合,是一種普遍的做法。雖然焊接點不是魚鱗焊,但在金屬導管與坐管導管的上與下接觸區都進行CO2焊接,焊接時都熔接溫度已經達到金屬熔蝕的 1000 多度,焊點的強度比較有保障,想像中應該能抓得住那根長長的坐管。

尤其是坐管導管的上端與兩側金屬導管接觸區上下焊接,導管下端與踏板的BB座 與下端 雙金屬導管兩側又焊接在一起,與前方連接到摺疊處的一根鐵管形成一個正三角形的結構體。想像中,只要座管的傾斜角度不要太斜,這樣應該能對抗長長座管的槓桿應力作用。

雖然我的騎車環境不是市區的平面道路,而是把它設定在台中近郊的東勢,后里山區,在這海拔 400 公尺以下的產業道路上使用,座管導管的受力想像中應該沒有大到會將焊接點撐壞掉。



一般騎乘路線的海拔高度圖

在這種低誇度長座管的設定中,我曾經看過那種高剛性座管將車架的座管導管在 槓桿效應 的作用下將車架導管在深入導管內 5 公分處將座管導管表面變形彎曲撐突起來,金屬表面可見彎曲,但還沒看到焊接點脫落或是車架散掉的現象。



座管導管再坐管插入處導管外部可見的變形彎曲,可能原因應該是導管上的破孔所導致座管導管強度不足

如果日後在使用中有發現焊點脫落或是車架散掉現象,可能就會考慮在那個車架三角形的中間再焊接一根圓鐵管,一端焊接前面的鐵管,另一端去焊接座管導管的座管插入處,讓槓桿應力直接攤在那根圓管上面。



如上圖的橘色部位,再焊接一根圓鐵管做車架強化。

以上只是個人的淺見,還是您有其他個人的想法嗎? 焊接不安心? 或許是個好議題。
irware

姑且不論焊接工法強度。既然你說"這台 藍紅黃 L'ALPE Montaina 16 吋自行車買了很久",那也可能有"金屬疲勞"(或鋼材生鏽之類的變質)的風險吧?!.

2023-04-18 16:49
Pooky

看起來是座管拉出到安全長度外了,有一種座管變徑的套筒還可以補強抗彎曲能力,畢竟不是座管強度不足

2023-04-18 21:41
那也可能有"金屬疲勞"(或鋼材生鏽之類的變質)的風險吧?!.

這個問題應該沒有人在意吧? 您沒看在雅虎,露天,蝦皮 網路賣場上有多少人在賣中古二手自行車,自行車不比機車,汽車,有很多的橡皮,塑膠 零組件,會隨時間流逝而變質,像這種金屬材質還是鋼材的自行車,只要不是丟在馬路上風吹雨打,幾乎不會有什麼問題。您看路邊生鏽的腳踏車,也是鍊條生鏽或是龍頭,輪框 金屬外露部位,車架只要有底漆保護,也不會生鏽。

這台車確實買很久了,也使用很久了,假日裝載在汽車上去東勢自行車道騎個一圈就回家,確實使用時數倒是不高,誰有那麼多時間每周騎車啊? 這台車之前會封存在倉庫,就是對那根座管變形彎曲太討厭了,騎個幾次車就要更換座管角度,或是更新座管,如果有了替代品,那就封存後準備丟給資源回收。這次修該改善這種問題後應該就還會騎乘一段時間吧。

自行車金屬疲勞,坦白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畢竟自行車不像 賽車,飛機 或 火箭,金屬疲勞問題如果不更換處理,會造成毀壞的風險。但自行車屬於低速的車種,而且使用環境也很單純,會有什麼金屬疲勞的風險嗎?

座管導管的金屬疲勞,確實有可能,畢竟那麼長長的一根座管,55 公分長,只有 5公分插入導管中,50 公分露在外面,騎車時再加上人的體重 ( 75 公斤 )

槓桿平衡時,順時針方向的力矩等於逆時針方向的力矩,稱為槓桿原理。 施力×施力臂=抗力×抗力臂。

抗力= ( 施力×施力臂 ) / 抗力臂 = ( 75 x 50 ) / 5 =750 公斤

以上只是我的想像類似情況,真實抗力應該不是這樣簡單計算

但從以上簡單的靜態計算可以知道在車架的座管導管插入 5 公分處的受力實在比人體的體重還要大上10 倍,如果還要加上因地形高低車架起伏運動,那麼動態抗力在由高處往下高速運動瞬間,抗力會比計算數值更大。騎車駕駛者的安全保障就只能依靠座管導管那薄薄 0.9mm 的厚度來保護,真的是難為這層鋼質鐵管了。

可是同屬這類低跨度設計的車種,DAHON 老雕, 年代更久,但也不會有這種 座管變形彎曲的問題,兩者差別只是座管導管傾斜的角度不同,所以我認為只要修改 L'ALPE Montana 的座管角度應該就可改善座管變形彎曲的問題。

其實,我也想過另一個問題,如果這種 16吋低跨度的車架,如果真的不適合 180 公分 75 公斤 的人來騎乘,那麼也只能去更換 高跨度 的車架來騎車運動,只是高跨度的車種在摺疊收合時的體積就會更大,裝載在車上時會更麻煩一些。
Pooky 座管拉出到安全長度外了,有一種座管變徑的套筒還可以補強抗彎曲能力

座管拉出到安全長度外

對一個身高 180 公分高的人而言,如果這種低跨度的車不將座管拉出安全長度外來使用,那麼坐墊高度真的是太低了,騎車時膝蓋的高度將高於屁股,這樣子騎車大腿無法施力於小腿到前腳掌,變成只有膝蓋以下的小腿施力,時間久了膝蓋韌帶會受傷,所以我只能將座管拉高來騎車,不然就只能去訂製更長的座管長度,比如 60 公分長 或是 更換高跨度的車架來騎車。

座管變徑的套筒

目前我有兩種座管,

一種就是長度 55 公分長的鐵質座管,

另一種就是 DAHON 斜背老雕 兩截式 鐵質座管,底下一節是直徑 34mm 長度 34 公分,第二節 是直徑 28.6mm,長度也是 34 公分長,先將底下那節插入約 10 公分深,然後車架導管固定環壓下固定,接下來再將第二節拉出約 25 公然後再壓下固定環固定,這樣就可以防止變形。

目前大多數騎車環境下,我都是使用兩截式座管,上坡時可以將座管高度調整高一些,約 53 公分方便大腿施力,停車只能腳尖著地, 下坡時不需要長時間大腿施力,將座管調低一些,約 50 公分,停車時方便腳掌踏地面停車。

L'ALPE Montana 16吋車 除了座管會變形彎曲的嚴重問題外,那種座墊位置太後面讓騎車重心偏後面,讓車龍頭把手很輕浮,難以控制方向,下坡車速快時感覺會隨時失控,還有上陡坡時,會有一種感覺好像要翻車的不確定感覺,都是讓我後來決定修改車架上座管導管角度的原因。 只要坐墊位置往前移動約 15 公分,那麼騎車重心也會往前,之前的龍頭把手難以控制 與 上陡坡問題 都同時可以獲得解決。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