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數據=好輪組

個人諸元如下:
年紀40y身高181cm 體重68kg,公路車經歷8年。

輪組諸元如下:
(套餐A):Powertap g3 + 24根國產無抽彎頭圓鋼絲 + 50mm鋁板輪開口(後來換鋁碳複合zipp303)整體重量大約快兩公斤。

(套餐B):Powertap gs + 24根sapim cx-ray + 38mm碳纖維管胎(後來換成碳纖維胖框也是38mm)整體重量大約13XX克。

體感+數據=好輪組
體感+數據=好輪組

上述兩個功率花鼓都分別置換過各二個框,每次更換都由不同編輪師傅所編(我是寫這篇文章才意識到有四位編輪師參與過~呵呵)。

進入正題
兩組功率計分別是 powertap g3彎頭鋼絲 和 powertap gs直拉鋼絲,這兩個花鼓應該都是由Dt swiss代工製作的。為什麼我標題會寫〝體感+數據=好輪組”,這是由我兩個花鼓功率計編不同鋼絲不同輪框,長期試驗得到的結論。哥哥我一個禮拜通勤3~4天,每天來回約38公里,已經有三年多了。每天踩每天看碼表的數據,對於怎樣的體感(有心跳帶)對應怎樣瓦數,都大概有個底。舉例來說:心跳在138~142bpm(LTHR En上限)=瓦數約200~ 210w;心跳在142~158bpm(LTHR tempo區間 = 瓦數約為240~280w。

但問題來了!!!以上數據都時由(套餐A)那組分量相當足夠的訓練輪組得到的數據;而當越接近比賽活動的前幾個禮拜我會換上(套餐B)熟悉一下腳感,但是(套餐B)換上後總是讓我覺得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明明這體感應該要有250w了,但低頭看碼表只有220瓦,於是乎我就會更用力認真踩達到250w,但是這時我的心跳早就脫鉤飄到快無氧了。同樣的情形在家裡踩台(客家油阻夾輪式),用(套餐A)順順的200~210瓦可以兩個小時,心跳都在LTHR tempo下限;同一時間我就換上(套餐B)試試,淦~~要做到同樣瓦數,心跳根本無法hold在LTHR下限。

這裡另外還有山路測試如下:

(套餐A)山路計時,8:02到達A點,瓦數281w

(套餐B)山路計時,8:04到達A點,瓦數283w

What the fuxk一整個幹到沒力!!(套餐A)整整重了快500克以上,而且還是前後開口胎。明明登山就最講究重量了,怎麼(套餐B)無法發揮它自身的優勢呢??

這情況三年來,每次只要換上(套餐B)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退步拉,是不是訓練過度呀,是不是碳框太輕不適合呀,還是我只適合重重的鋁板輪呀,是不是鈎頭g3花鼓是快樂功率計而直拉gs花鼓是痛苦功率計呀…..不拉不拉的。能預想的問題我都檢視過一遍了,能找的資料文章我也都有看過了,還是(百思不得其哥),或許哥哥我下台車因該配個大盤功率計,買個知名的輪組就不會有這問題了吧!!

大家如果對單車有興趣,或多或少都有在fb上搜尋過單車相關文章,我就在臉書上認識到一位〝狂人徐-徐俊斌教練〞,他寫的文章很多,褒貶不一有好有壞,見仁見智。我感覺他因該被歸類為老派教練那種。他的文章裡沒有最新的功率訓練,店裡也沒有新穎車架跟輪組,有的只是滿滿的獎牌及獎盃,應該算是一位曾經叱吒江湖界但時不我予而退隱的武林高手。還有我會追蹤他其實是因為我還蠻欣賞他寫文章中表現的自戀跟自信(自大),連po的照片也很自戀,真心覺得一個年紀快60的阿輩能夠如此愛自己(自戀)不追蹤下太可惜了!直到有次偷閒機緣下,去教練的店買管胎,當成小粉絲來認識下臉書追蹤的徐教練,也順便跟他諮詢下我目前(套餐B)輪組遇到的問題,當下聊到教練滿滿自信的淘淘不絕,我也笑了笑半信半疑(因為我不懂),想說那就幹脆請教練幫我重編,看能救回幾分是幾分。

你說我幹麻寫這篇文章歌頌徐教練,因為編出來的結果讓我滿意到不行。之前(套餐B)因為輕量,理當換檔會越換越重,騎得愈來越快,沒錯是這樣子,這是輕量帶來加速很快的結果,但是就是沒辦法持續保持瓦數的輸出,而體感很容易就超出無氧,給的力量都虛耗了。而徐教練重編的(新套餐B),能跟我(套餐A)有同樣的體感,踩多少就是多少不再有體感瓦數不同步的感覺。厲害的是徐教練他沿用一樣的幅條、花鼓、輪圈,可以編出不一樣性能的輪組(花鼓功率不會騙人的),可見他有他編輪的獨到之處。話說幾十年前有人委託他編輪要去參加奧運比賽呢!!那我就好奇編輪不就都是那樣,買個高級的花鼓,買個上等的幅條,買個不會燒框的碳輪請個人編一編即可。教練說(套餐A)用的是很粗的無抽幅條,搭配高框的鋁框,兩者本身剛性都很足夠了,不用特殊的調教即可編出剛性夠的輪組;而(套餐B)的幅條sapim cx-ray(拿在手裡根本不像無抽鋼絲直挺挺的反而像一條比較粗的尼龍線而已)。他說關鍵就在這裡,正常休閒騎士頂多200w再催,可能沒辦法體驗(套餐B)的差異;但是我體重不算輕也不算重,瓦數也還有點水準,他說肯定是你這輪組有能量的損耗。

他舉例:汽車有所謂的軸上馬力跟輪上馬力,軸上馬力都大上輪上馬力不少,這就是所謂的傳動損失。腳踏車的傳動是透過曲柄-大盤-鍊條-花鼓-幅條-輪框,前述幾項(曲柄大盤鍊條)的能量損耗很小可以無視,但是(花鼓-幅條-輪框)就佔了很重要的損耗大小。好的輪組先講求踩踏功率不流失,再求輕量造型~這句怎麼很像五洲製藥的廣告詞~

徐教練說你這sapim幅條這麼細,張力肯定要夠高,不夠高你的踩踏瓦數就會被幅條給吃掉。他說訪間正常編法是無法編出高張力的,而一般編輪者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幫你調高幅條張力(張力要高需要放鬆幅條應力再加壓,需來回多次才能達到,三放三收,人上去踩或是用全身力量去按壓),而且高張力再鎖銅頭時,會因為張力太高導致鎖緊銅頭工具滑牙(這裡指的是工具滑牙,不是鋼絲跟銅頭滑牙)。所以教練他把原來外露銅頭的編法改為內藏式銅頭編法(銅頭不同,編法不同,張力可以更高,這是教練自己的獨門秘密,並不是為了空氣動力玄學),結果整個輪組煥然一新,也沒有所謂張力高就會不好騎,也許跟sapim cx-ray很細有關,很舒適不會坑坑跳跳的 (輪框強度夠,張力才能拉高,不然一拉高張力,輪框可是會潰不成軍,調哪兒哪變形。輪框強度夠,調高張力時,輪框它會hold住,等你把另一邊也調高,強度夠的框會聽後您差遣,不會張力一來兵敗如山倒)

這篇的重點在於,原來編輪者很重要,徐教練自己就是選手,用自己下場比賽的經驗(都還是高張力的繞圈賽),他會知道這輪子怎樣編怎樣改裝才適合他衝鋒陷陣。他編輪的出發點很簡單,要自己騎要能得到名次,所以這是他多年在比賽場上透過自身的反饋得到的編輪技術。他沒有胡里花俏規格配備,有的只是多年戰場上的寶貴經驗回饋。

#一般大眾包括我,能比較的也只有外表、重量、價錢、品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輪組輕就是好棒棒嗎?力被吃掉了連我都不知道。

#好輪組沒厲害到會自己跑,但只要能忠實地傳遞踩踏力量不流失即可。

#也許選手騎的碳車 (纖維疊層多加了好幾層)

#也許選手騎的輪組 (技師特別花許多時間來來回回調整到高張力)
有心意就好了!
2021-08-13 18:02 發佈
cb125sr wrote:
個人諸元如下:年紀40y...(恕刪)

我光是看你寫的輪組重量差別跟爬坡測試功率/時間的表現,就知道問題出在剛性,既然重量差這麼多,沒道理表現相同,除非剛性差非常多。果然,看到下面就寫說是編輪的技術問題。套餐B輕了700克結果爬坡表現跟套餐A相同,那個編輪的可以收一收不要做了,省的丟臉。其實幅條、輪框技術、板高、花鼓、幅條張力都會影響輪組剛性。

我本來期待你拿兩組重量、板高、剛性數據差不多的輪組,分析騎乘感受跟表現的差異,結果沒有XDD。光是沒有拿出剛性數據就沒有客觀比較基準點了,要怎麼比...。
可能文章內沒有介紹得很清楚!!

(套餐A)換過兩次框,由不同師傅所編,兩次編下來都差不多,怎樣的體感對應怎樣的瓦數,並無差別。

(套餐B)買來時已經是成品輪了(二手),誰編的我並不曉得,但騎乘感就是不如(套餐A)。所以想說是不是這框不好,所以買了胖胖碳圈來重編,請了曾經幫我編(套餐A)的師傅幫忙,結果還是不如(套餐A)。最後是由徐教練編輪下才有這篇文章的。所以認真算下(套餐B)有三位師傅經手過,只是第一次編的人是誰,我不知道。

寫這篇文章,我是單純以消費者角度分享經驗。這(套餐B)是這禮拜到手的,也就給他連續騎了四天上下班,感覺真的驚艷差異很大,才寫這長篇大論來讚揚徐教練的。

有時間我再去山路計時看看!!
有心意就好了!
Deleted
說到重點了,很多換輪組後,實測秒差的差距沒有多少,要換其實車架都要一起減才會有感。
抽車倒是不會磨到煞車片。現在仔細想下,我爬坡抽車時速度不快,幅條在張力(尚可)情況下,幅條響應我的踩踏時回應是來的急的。但緩坡時,速度可拉到20~30以上,當輪子快速轉動時,幅條要更快速響應傳遞力量,加上輪組要驅動我不輕的體重,這時幅條張力就很關鍵。如果體重不高這問題就不會被放大。有釣過蝦的,釣竿軟硬跟起蝦的速度就會不同,你要比賽釣蝦你會選硬竿,純休閒倒是都沒差。我現在就是有這輪經驗後,才知道問題在哪。
有心意就好了!
68kg可以輸出280W很強耶!推力比4.多!哥真的厲害!推一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