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our後變的拉線比以及相容性問題

為何會有這問題是因為最近開始玩老鋼管,然後一開始收了一組suntour 1989的superbe pro前變,再收了一組1991 的XC Comp GTB後變,然後正好車友有車架要廉讓......於是就入坑了。
但是suntour的變速相容性一直是大家頭痛的問題(特別是搭配STI定位變速),雖然懶人作法就是搭配無段下管或著把端撥把就好了
之前在ptt單車版發過文,然而並沒有什麼人回應,這邊老鋼玩家比較多,還希望大家多討論解惑
然後自己也花了一個月搜尋資料,搭配之前ptt的原文稍微整理一下,希望對各位有志玩老鋼管已經老零件狂熱者有幫助

以下原文
※ 引述《porcupine (波苦排)》之銘言:
: ※ 引述《snapdragonck (MPedward)》之銘言:
會問的原因主要是suntour的變速器真的做工很漂亮(雖然倒閉了
如果可以的話還真的很想裝在手上的一台老旅行車上...
前變雖然容錯範圍比較大,但是不確定能不能用到50-34這種齒差比較大的、以及近代9~11速的大盤(問題一)
後變只要知道平行四邊形的拉線比、配合網路上整理的飛輪間距和各家變把拉線長應該可以勉強混用;但是目前看到好幾種說法、有人說和早期Dura ace接近(1.9?)、也有人說和早期Campy匹配(1.4?)、就不知道到底哪個數據才是對的?(問題二)
還請版上各位大大幫忙

(車友回覆)
: 有幾個問題你可能要先確認一下。
: 前後變速器型號,分別是哪一顆?
(自己找到的資料)
國外論壇有人指出suntour的後變平行四邊形有3-4種設計,照年代分大致是:
A:pre1982 for friction
B:1981-1986 with tech cage and new geometry
C:1986-1993 for Accushift
D:1993~for SR compatible with shimano

A類的拉線比疑似大約1.65-1.7,聽說shimano為了能打進當時suntour為主流的市場(特
別是登山、旅行車),所以除了早期DA以外的拉線比,中低端組件拉線比也採用1.67這個
規格
B類應是為了tech全封閉後變還有低風阻撥把等配件而更改,傳聞拉線比大約2.0?
C類搭配Suntour Accushift,拉線比實測約1.8
D類則是論壇上有人測試、後期的XC pro/Expert能直接上shimano rapidfire shifter,所
以推測拉線比也是1.67

這部份如果有問題請不吝指正

然後結果因應上面幾個不同的變速,所以我可能得準備多組後變來測測看;目前找到幾個可能的選擇:
1977的V-GT
1983的Superbe tech
1991的XC Comp GTB

: 要搭配幾速系統?
預計9速或10速

: 一定要配整合式把手嗎?
不一定,不過能搭配優先

: 一般前變速都會有大小盤的齒數差限制,雖然近年11速系統已經很多人都無視這個自己亂配。
我前變速收了一組superbe pro,原廠資料能容納16T的齒差,所以應該還行

: 如果你的車架老到有下管的分離式變把座,那基本上應該可以直上不用管拉線比。
: 後變速的相容性就比較麻煩,除去你說的拉線比還有導輪的部分會有影響。
對,我有看到shimano的設計是floating pulley,有大佬能解釋一下這設計為何有助於變
速嗎?另外導輪大小是不是和速別上限還有包容量有關?(問題三)


2019-03-17 18:27 發佈

edwardgu87 wrote:
為何會有這問題是因...(恕刪)


總算拿到XC comp GXB長腿後變了(賣家說是GTB中腿
自己回文補充一下資訊:

最大的問題是行程只有大概33mm(限位螺絲全鬆),要上8速以上必須自己把內部頂點磨掉一些

拉線比actuation ratio:
一般走線:(如這網站所示
導板移動距離:30.25mm/30.30mm
拉線長度:18.45mm/18.35mm
計算拉線比:1.64/1.65

嗯⋯Shimano1:2系統的拉線比是1.67

用Hubbub走法(連結在這邊):
導板移動距離:30.25mm
拉線長度:21.90
計算拉線比:1.38


⋯⋯⋯⋯⋯
是不是島野新的11速系統拉線比是1.4啊⋯⋯

也就是說除了行程不夠以外,理論上是能和島野家公路車系新舊世代都能混用。
然後suntour定位系統不佳的原因大概是變速線張力要異常的高才會準⋯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