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管後來卡鉗還是沒修好
但是倒是覺得拆東西特別有快感
也從中了解這款油壓卡鉗的設計
反正東西放著也是放著
早就想動手拆那個煞把來看看
趁著連日下雨
都不能出外騎車
腳癢只能靠手亂拆東西來解決
註:要拆之前,請抱著可能拆壞的心理準備
先來一張原本的樣子,如果後來裝回去不是這個樣子
那就是拆壞了

拆下油壺蓋上的兩顆固定螺絲


拆下油壺蓋中的橡皮油封

把油漏光就油壓煞把就長這樣

把上下兩顆梅花型的注(灌)油螺絲拆下

移動到煞車桿
煞車桿上的內六角螺絲拆掉
這顆螺絲的作用是固定煞車桿的卡榫(圖中的圓柱體)
這顆螺絲平常是要鎖到底的

如果不鎖緊
那卡榫可能會無預警的掉出,之後就會像下圖
(我有遇過,而且是在OFFROAD時,好在是在出發時掉的,不然可能就沒有煞車了)

再來要拆的是另一顆煞把本體上的長螺絲(也許不能叫螺絲)
這個東西是調整煞把間隙用的
可能依每個人手指長短及使用習慣來調整煞車桿的距離

慢慢的轉,這個本來像是螺絲的東西,原來是個桿子

轉到底,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用點力往外拉,整個桿子就拔出來了
(特別要說明的是,曾遇過二個車友在OFFROAD摔車時,煞把就像這樣整個脫出,其實這樣並沒有壞,只是要花一點工把它裝回去,就好了)

煞把 VS 煞車桿


煞把本體內部長這樣
裡面有個C型環,必須要用INTERNAL型的彈簧鉗這種工具才能拆下那個C型環
(那工具中文不知怎麼稱呼,英文是Snap Ring Plier INTERNAL 6-15mm)

本來是只有拆到這裡,後來工具來了,就再往下拆囉

拆光就長這樣子
共有26個零件
最下面一排
是煞把內部的零件,一般看不到

煞車桿跟本體結合的部份,還有幾個零件

左下角的彈簧:就是負責拉手煞桿時放鬆後彈回來的動作

下面中間白色的塑膠桿:壓下煞車桿時,此東西推往油壺,將油推進油管內,進而推動活塞上的來令片與碟盤磨擦,而達到煞車的功能

左邊的金屬有螺紋的桿子:與煞車桿連動,煞車桿壓下時,推動上圖中的白色塑膠桿
最左邊灰色塑膠:用來卡住金屬螺紋桿的,一般煞車把脫出,就是桿子脫出於這個元件,將其裝回就正常了
黑色塑膠:用來結合與固定內外部元件接合

C型環:裝置於C型環左側的零件都是置於煞車把本體內的,而這個C型環的作用是防止內部元件脫出

金屬桿與灰色及黑色塑膠結合

完整的結合圖
煞車作動原理:由右至左,金屬桿壓下後,推動白色推桿擠壓煞車油至油管內
煞車釋放原理:由左至右,當放開煞車桿時,左側的彈簧彈回,達到釋放煞車的目的

煞車桿上也由幾個元件組成



煞車把本體內部元件全部拆除後
看到中間有個洞吧,那就是油通過的管路

煞車把本體/內部零件/煞車桿

準備裝回,先把白色推桿及彈簧裝回

再來把灰色/黑色塑膠裝回
之後裝上防脫出的C型環

把金屬桿卡入,且鎖入煞車桿

煞車桿卡榫裝回

鎖回卡榫的固定螺絲

把椽皮油封裝回油壺蓋,之後鎖回煞車把本體

組裝完成

後記:這次依然是抱著拆壞的打算來拆的,好在有裝回去,作動上也正常,算是有驚無險,從冒險中長知識,希望大家看了後能長一點知識,如果描述有錯,也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