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目前在看公路車及零配件,想針對輪框的規格選擇做點功課,需要01的車友協助>"<
一、目前看到碳纖維輪框大概分成下列幾種:
1. Clincher(open胎框)
2. Tubular(管胎框)
3. Inertia(慣性輪框)
4. Tubeless(無內胎框)
5. Carbon+Aluminum(碳纖維+鋁合金框)
二、框寬大概有21mm、23mm、25mm
三、框高大概有3x~8x左右幾種
在網路上查了很久,大多是針對open框和管胎框的選擇在說明,且少有整理的特性及優點(先不談缺點),
想知道上述種類分別的特性和優點如:
1~5種框的使用時機、需求、特性及優點?
各種框寬及框高的需求及優點?
是否有公路車達人能為小弟解答呢?(或者有整理的文章連結也可以提供給小弟)
萬分感謝!
要解說還真不容易
我先提供我所知的部分
希望有大大可以指教或者補充
----------------------------------------------------
一、目前看到碳纖維輪框大概分成下列幾種:
1. Clincher(open胎框)
傳統框
外胎包內胎的形式
優點:
維修相對容易
最普及的規格
缺點:
因為多一條內胎 較重
外胎內胎都相對其他規格便宜
2. Tubular(管胎框)
少了連接外胎的溝槽設計
管胎是用黏的方式與框體連接
優點:
框可以做得比較輕(因為少了連接外胎的溝槽)
輕微破胎可利用補胎液迅速補洞
缺點:
嚴重破胎要更換相對麻煩
管胎較貴
3. Inertia(慣性輪框)
沒研究 有請強者補充
4. Tubeless(無內胎框)
進階版的open框
除去內胎的設計
框除了要求可以連接外胎
還要達到外胎內有氣密效果
優點:
減去內胎重量
少了內胎夾層 路感舒適性有提升
輕微破胎同樣可以使用補胎液迅速補洞
缺點:
需氣密式襯帶
需專用氣密型氣嘴
安裝較麻煩(外胎與框的連接處都較硬且不建議使用挖胎棒)
第一次打氣目前普遍還是需要機械打氣才容易達到氣密效果
嚴重破胎如同管胎結果
5. Carbon+Aluminum(碳纖維+鋁合金框)
沒研究 有請強者補充
shimano的神輪9000 c35 與 9000 c24都是這種設計
二、框寬大概有21mm、23mm、25mm
框寬的部分規格不只這上面3種
最近趨勢慢慢地越用越寬
目前我有看到公路車輪組框寬外徑28mm的規格
原因不確定
我個人推測可能跟外胎也越用越寬有關連
(縱向支撐面積可以包含整個外胎接地面積?)
三、框高大概有3x~8x左右幾種
框高越高就越重(用料越多)
目前普遍認為框越高空力效果越好
(但我對這說法有點質疑)
越重的框行進時的慣性越大
但相對的要"拉高/降低"速度要"花/浪費"的功率也越大
低框則反之
----------------------------------------------------
使用效果上需視騎士的腳力/習慣/路況而定
所以使用時機很難依依解釋(單是騎士狀況就百百款)
梅爾七海 wrote:
因目前在看公路車及...(恕刪)
一、目前看到碳纖維輪框大概分成下列幾種
應該這麼說 輪組依照其特性 有以下區分



以框體材質區分 分為 鋁合金/碳纖維/碳纖鋁合金複合(A+C) 三種
鋁合金:重/耐用/便宜/不會燒框
碳纖維:輕/貴/煞車力道較差/可能會燒框(看各廠家水準)
A+C:稍微重/比鋁框稍貴/不會燒框
看完上面的說明 你可以知道
"框體材質與使用時機無關"
"但是跟重量 及你口袋有關"
以相對應的外胎 可分為Tubular/Tubeless/Clincher
框體材質 與 外胎種類 沒有絕對關係
鋁合金框體也可以設計成管胎版本
碳纖維框體也不一定只能用管胎
Tubular/Tubeless有重量與滾動阻力的優勢
所以各種賽事都是以管胎為主
Clincher 價格較為平實 最為普遍
二、框寬大概有21mm、23mm、25mm
三、框高大概有3x~8x左右幾種
框體寬度與高度的影響 大致可分為強度/風阻 兩項
強度上的影響:框體越高 越寬 框體的結構強度就高
框體強度高 輪組的側向剛性也會相對提升
但是越高越寬的框 重量自然也越重
風阻上的影響:理論上框體越高風阻越低
近年的實驗證實 寬框體+25C外胎能夠減低風阻一點點
所以越來越多廠商開發較寬的框體
但是風阻牽扯的因素太多 速度/框體造型/輻條/花穀
尤其是低速時 風阻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所以框的高與寬 不能保證就是風阻低
必須進行科學實驗 才能驗證
四、使用時機與特性
跟使用時機最有關聯就是風阻/重量
(暫時不討論剛性)
當你騎乘的路線非常平坦 可以保持高速
且路程並不很長 你可以全力衝刺時
風阻的影響 就很大 所以計時賽 場地車賽
都可以看見車手用很高框的輪組騎乘
當你的路線需要一路爬坡 無法高速巡航
這時候風阻已經可以無視了
需要的是輕量化的低框爬坡倫
減少體力上的負擔
當你的路線是丘陵地
有上坡 有下坡 有部分平路
這時候可以考慮30mm-40mm板輪
高速時稍具優勢 爬坡時不致重拖
總結:
以你的騎乘路線決定輪組框高
以你的口袋深度決定輪組重量
1 優點:較同板高的鋁框輕(一點點),缺點:雨天制動力差,下坡煞車容易讓煞車邊燒或爆框(這是相對管胎來說)
2.優點:輕量到誇張,缺點:裝、拆胎用黏的較clincher麻煩,破胎時處理不方便,帶外胎總比帶內胎麻煩。
3.這沒研究?這是指碟輪那種嗎?
4.優點:路感較clincher好,舒適度也好,防刺能力佳。缺點:這等一下再一併說明。
5.優點:我不知道有什麼優點,煞車吧!煞車至少是鋁面的。缺點:就是不知道有什麼優點。
☆☆☆
針對無內胎的說明請板大先看一下這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t55MSaFJ4
同一條胎,請注意是同一個系列的外胎,無內胎的外胎加補胎液加氣嘴有的沒的反而比clincher重!
當然不一定每個系列的外胎組合都是一輪重74g,但不論如何就是比較重一點,所以沒有內胎不會比較
輕喔!這一點是大家容易誤會的地方:
再來,近來無內胎大受歡迎,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一、防刺。二、舒適。
但我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防刺:
外胎狀況還很好的時候(1000km以內),在補胎液的加持下,要刺破外胎到無法騎乘很難!
但前提是外胎面要狀況很好,當你超過一二千公里後,累積的傷口,有時會突然變成無法補好的大小!
這時就算有補胎液,還是補不起來的,而且這補胎液是液態狀的,會乾,定期檢查補加是必要的,但
補次打氣時需特別注意,氣嘴要在12點鐘方向,打氣頭拔出時,才不會有多餘的補胎液一併噴出,但
還是會有一點點黏黏的,要擦一下。最後,補胎液在外胎內一直流動,這液態狀的滾動,對外胎的滾
動會產生一點點阻力,當然不多,但就是有一點點,空保特瓶你很簡單讓他在空中轉個三五圈,你只
要加一點點水進去瓶身,你再丟就很難那麼順,這是自然的物理原理。就算只有一點點,100km累積
下來可也不少了。
再來說舒適:無內胎的可以用八九十psi來騎,相對clincher來說更舒適,又不怕蛇咬的問題!
這一點真的也是優點之一!但愈低的胎壓代表愈舒適是確定的,但不會有什麼代價嗎?有的
一、胎壓愈低,外胎接地面積就會愈大,這增加破胎的機會,不是有補胎液就萬無一失喔!
二、胎壓愈低,滾動阻力愈大,但這是舒適必需付出的代價。
再來,已經騎習慣120psi左右的騎士,有多少人會為了較舒適,換上無內胎後打氣改打90而已?
我相信還是有的,但不多啦。
結論:無內胎在防刺和舒適上絕對勝clincher,而且在如北高、雙塔等長距離挑戰是不二的選擇!
但這防刺和舒適真的是拿效率來換的。就看個人買不買單了。
我個人是只用clincher和tubular這兩種輪,tubeless的功能介於這兩者之間,算是個中庸的選擇。
個人喜好。參考參考
梅爾七海 wrote:
1. Clincher(open胎框)
2. Tubular(管胎框)
3. Inertia(慣性輪框)
4. Tubeless(無內胎框)
5. Carbon+Aluminum(碳纖維+鋁合金框)
1.框體材質(鋁合金/碳纖/鋁框碳板)
這個各家的特性並不一樣
並不是框高轉動慣量就會好(但是框體越高重量越重,越不利於爬坡)
轉動慣量除了看框高還要看框面設計、幅條、花鼓
中間有很多很多可以研究
2.胎種(開放胎/管胎/無內胎)
開放胎最常見 因為這個最便宜(但好一點的輪組開放胎版框會比較貴)
就是外胎中間再塞內胎 這個就不多說了
因為其實沒什麼好研究的
基本上內胎、襯帶對輪組的影響很輕微(除了重量)
管胎實際上我沒用過 所以無法給你什麼評論
基本上就像其他人說的 一般來說這種胎框會比開放胎便宜 但是外胎會貴很多
因為他並沒有內胎 所以一但破比較大的洞 無法經由更換內胎來繼續騎乘
無內胎這個似乎是最近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目前可選擇的框跟外胎不多
特點跟管胎差不多 但是當外胎破比較大洞的時候可以使用內胎
算是開放胎跟管胎的綜合體
3.輪組特性(慣性輪組/輕量輪組)
其實不該稱為慣性,那東西正式的名字應該叫轉動慣量
這兩個輪組一般會稱為平路輪組跟爬山輪組
也是分很多很多
而且也並不是高框輪組就一定是平路輪組
中間有很多課題
如果你想換廠編輪組的話 建議還是找幾個目標輪組詢問
如果你想換手編輪組的話 建議還是找好編輪技師詢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