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另一邊的幅條去拉張力,感覺挺不錯的。(以前都是先把兩邊調好,才慢慢拉張力)
不像以前在調整左右正心時,會有飛輪側拔河贏不了的窘境。變成反覆調很久(技術差勁!)。
這樣的調法,拉張力非常輕鬆,等飛輪另一邊的鋼絲拉緊了,飛輪側「自然」就有高張力了(少轉十幾根幅條)。
甚至因為要正心,還要放鬆飛輪側。
「感覺」(沒有測張力儀器)這樣調出來的輪子,兩邊張力好像比較接近(比以前自己的調法)。
想問問,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問題」,缺點呢?(飛輪側張力太大?)
我的步驟大概如下。
1.幅條兩側都先穿好鎖上。
2.把飛輪側大概鎖到定位。
3.另一邊稍微上緊。
4.調偏擺,真圓。
5.飛輪另一邊開始拉張力。
6.調整正心。
另外請教,拆掉舊花鼓時發現,軸心竟然「又彎了」,已經不只一次,實心軸,空心軸都有過了。
是什麼問題呢?(車子是賣場等級廉價車,就是變速勾爪是另加的,後輪軸心無法直接定位那種)
應該不會是沒鎖緊,因為我每次都鎖的很緊,快拆的也是,緊到我打開快拆有時都要拿工具撬開。
還是就是因為「鎖太緊」?
彎曲的地方都是飛輪側的軸承處。
實心軸


空心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