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公路車<->三鐵車 轉換,9速變速10速大盤混搭。56/39t 大盤(17齒差)。改裝和配件經驗分享
成車:performer storm sora 18速。
改裝配件:
1. Redshift Dual-Position Seatpost 座管 & TOKEN TK164R 座管束轉接座 31.6mm轉27.2mm
2. fizik triton 三鐵座墊
3. PROFILE DESIGN T2+休息把
4. UNO鋁合金公路車小彎把 & procraft +/-35度 12cm 龍頭
5. 10速105標準盤 & driveline 56齒計時盤 & Sram 970 11-23T 九速飛輪&KREX 擋鏈器
6. Token C55 11輪組 11速。
7. Lezyne MACRO Drive 600XL 前燈
8. GUEE INOX MINI R 不鏽鋼USB尾燈
9. Topeak fuel tank large上管包
10. TOPEAK Roadie Rack公路車C夾後貨架+RX TrunkBag DXP後貨馬鞍袋
11. IBERA 5.5吋手機袋
12. Bryton rider 310
13. Xplova HA-CS2 二合一速度踏頻感應器
先PO個公路車和三鐵車模式照
公路車

三鐵車

1. Redshift Dual-Position Seatpost 座管 & TOKEN TK164R 座管束轉接座 31.6mm轉27.2mm
它是主要能在公路車立管~73度和三鐵車立管~78度之間轉換。座管在兩個不同模式下,座墊水平可設定角度差。比如公路車模式座墊是180度水平,轉到三鐵車模式可多向下0-5度。一般向下5 度就就開始有向前滑的感覺,所以這個範圍個人覺得很夠了。管徑是27.2mm,需要座管束轉接座,重量比原車的座管輕一些。單價不便宜,但做工和設計有值這個價錢。

2. fizik triton 三鐵座墊
座墊後可裝兩個水壺,下方可裝一個co2打氣瓶。再用包裝鐵線綁上內胎和挖胎棒,省下一個座墊包的重量。
騎乘感覺就比較主觀,在外騎不太會騎到陰部發麻,訓練台上有時會。頭不寬,不會磨到大腿。硬度適中,支撐力不錯,就第一次騎的時候,屁股比較痛。個人非常喜歡這張座墊。


3. PROFILE DESIGN T2+休息把
可調休息把長度和手肘墊前後,對fitting來說很重要。不要買到profile design zbs那種不可調的就好。

4. UNO鋁合金公路車小彎把 & procraft +/-35度 12cm 龍頭
UNO鋁合金公路車小彎把40mm, 便宜、鋁製,用力鎖不擔心。純個人fitting需要更換。
當初車架沒有選小一號,導制座墊和休息把手肘墊落差不夠。特別找個35度登山車的龍頭反裝來製造落差。
原廠龍頭 11cm -7度=> 11sin(17-7)=高+1.9cm
procraft -35度 12cm=>12sin(17-35)=高-3.7 cm
兩者高度之間差5.6cm。也讓我的座墊(三鐵模式)和休息把手肘墊之間達13cm,背部接近水平了。
fitting經驗:
(三鐵車模式)背部壓這麼低時,手肘和腳膝蓋的最近距離最好在8cm內,身體比較拱形。10+cm會感覺身體有很大部份重量直接壓在陰部上,騎個百k可能就會造成長期的遺憾吧。所以前面說可調休息把手肘墊很重要。
(公路車模式)因為遷就休息把手肘墊的高度,彎把也壓的很低,手部重量偏多一點,但在可接受範圍。

5. 十速105標準盤 & driveline 56齒計時盤 & Sram 970 11-23T 九速飛輪&KREX 擋鏈器
九速在網路上真的找不到什麼好的大盤可升級。直接購入10速105 5700標準盤,再配上56t driveline 計時盤。大盤56/39齒差達17t,這樣除了可多配出一速,最大和最小齒比差距也較大。如圖表。
56/39 11-23(9速)=13速(扣除重復)

53/39 11-23(9速)=12速(扣除重復)

九速變速&十速大盤
由於齒差太大(17t)和10速大盤間距較小。一開始安裝測試,變速失敗率太高。接著,在不精準,但多次測量下,九速大盤間距約6.2 mm,十速大盤間距約5.2 mm。
在曲柄和39t齒盤中間加入3片波浪墊片wave washer 10, 每片約0.3mm,三片差不多等於1mm, 螺絲行可買。之後再有張力(路上、訓練台)的情況下幾乎不會落鏈。在立車架上空轉,後變在特定的幾檔還是有發生落鏈的機率。多次測試後覺得是齒差太大的問題,加上擋鏈器以防萬一,空轉下變速問題決解,變速也順一些。


前變和大齒盤的距離大概以一個鏈條目的高度開始向下測試,高於一個目很容易在小盤上轉了好幾圈還不上來。如照原廠建議的2mm,很容易在變速時卡死在大齒盤內側。大盤進檔時比原本慢是一定的,原本sora就已經慢了,但用了幾次很快就能找到手感了,慢但是順。

6. Token C55 11輪組 11速。
這邊不對輪組做評價。主要說明s系統11速棘輪座,加上原廠附的1.85mm墊片就可上9速飛輪,沒附就另外買。10速飛輪就要再加一片1mm墊片(飛輪附),共兩片,沒有當然也是另外買了。
一般現在輪組都只說支援10速、11速。在此告知9速想升級輪組的朋友們。

7. Lezyne MACRO Drive 600XL 前燈
它的座可左右360度旋轉,所以可裝再前叉,休息把上。當然橫向車把上是一定可以的。如果有裝休息把會發現彎把橫向的地方沒得裝了,這時它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總共就一顆按鍵,開幾時按久一點切換一般模式、比賽模式。
一般模式
亮度4段+閃燈+呼吸燈
比賽模式
亮度2段

8. GUEE INOX MINI R 不鏽鋼USB尾燈
造型不錯,會在地上打一個圓,幾個基本的閃爍和恆亮模式。敗筆是它座,是設計給31.6mm的座管。我27.2mm的管用一片像皮墊,再加束線帶,風阻力學的扁管應該也會有問題。燈要向上抽才能取出,所以不能裝太高。但裝低打在地上的圓會被車架擋掉很多。
ps我的座管可往前傾,所以可裝高一點。


9. Topeak fuel tank large上管包
很大的上管包,放小米電源16000mah+錢包進去都不是問題,內層有像相機包的活動隔層。魔鬼氈的後面都有橡皮層,裝上去後很穩。高、長,但跟上管差不多寬,不影響騎乘。


10. TOPEAK Roadie Rack公路車C夾後貨架+RX TrunkBag DXP後貨馬鞍袋
貨架不重420g。左右兩測雖然是用魔鬼氈,但有設計逼緊螺絲,逼緊後很穩。不會輸給鎖螺絲。原廠說的7kg耐重我覺得是客氣了。


優點: 兩者配起來真的很低。我座墊後有水壺都沒問題。

缺點:這包真的太小了,本來是打算放一雙鞋子。去找朋友時可換。官方規格是算外面尺寸,跟內部空間差很多。
中間主要空間,太短放不下鞋。只好放兩邊的馬鞍袋。不過也只有一個特定角度可以很剛好、很剛好的塞進去。
本人腳us10 , 27.5cm , eu44
卡鞋ok,要試
籃球鞋,一定沒辦法。
慢跑鞋_輕量化/馬拉松型,有機會,要試。
慢跑鞋_越野型,大概不行。



11. IBERA 5.5吋手機袋
手機袋質感不錯,5.2吋的sony z2 連包護殼一起放進去剛好。適合主流的android手機。座的塑膠感很重,底部不是正圓,有一個平型的邊,鎖緊時會偏,只好自己把平型邊磨掉解決問題。



12. Bryton rider 310
網上的評論很多了。本身的運動平台和app有些兩光,不會想去用,也很久沒用,不知有沒有進步。但主流的運動app 對它的fit檔支援度很好,使用方便。

13. Xplova HA-CS2 二合一速度踏頻感應器
Bryton rider 310配它使用上沒什麼問題。
手機有ant+已是少數,運動app支援ant+又少了一些。在這些有支援ant+雖然都讀得到Xplova HA-CS2,但又有一些又無使用它的數劇。
個人騎訓練台時是用sony z2+Xplova HA-CS2+Wahoo Fitness來記錄。

希望這篇能對以後遇到一樣問題的車友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