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輪組混搭?

最近爬文看了不少車配備混搭的案例
例如:Shimano/Sram變速混搭,登山車+700c車胎混搭,夾器混搭等...
基本上大致了解混搭是ok的,變速還有分爬坡輪組/平路衝刺輪組...

最近逛網頁,有看到有賣賣單顆輪組的賣家(半套),腦中興起混搭的構想....

假設要破風前配板輪,爬坡後配低框鋁輪的話有搞頭嗎?
看玩家好像都建議平地專用輪跟爬坡輪要分開,
且輪組大都是整組賣,要買單顆也不容易...
在01似乎有些熱情的車友,升級過程中,輪組不止一組...

Open胎的特點是好更換但是不夠輕,價格便宜
管胎的特點是不易更換,但是重量輕,價格貴
碳框長下坡需提防燒框但是輕,鋁耐超耐磨但是沒碳輕

好像大部分破胎的經驗都是後輪破胎居多(負重),前輪破胎情況較低...
(如果認知有錯請告知糾正)

如果融合2者的優劣各補所需.....

舉例我前輪為了破風,前輪用高框碳纖板輪框+管胎降低風阻(例如ZIPP碳板)....
後輪為了爬坡...後輪換上低框鋁+OPEN胎,已便破胎好換(例如跑0鋁板)...

是不是就更適合跑透透了?我知道願意單顆輪組賣的人少,
也知道考量輪組一套比較帥的的車友肯定居多,
如果將成套/取得難易度條件忽略不計的話..輪組混搭cp值高嗎?

希望有混搭輪組經驗者分享心得解惑...
2015-10-20 12:3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公路車輪組
firewolftw wrote:
碳框長下坡需提防燒框但是輕,鋁耐超耐磨但是沒碳輕
好像大部分破胎的經驗都是後輪破胎居多(負重),前輪破胎情況較低...

我前輪破過三次,後輪只有一次
後輪的負重只要注意外胎的耗損,該換就換(或跟前輪對調),問題不大
前輪多出很多壓到異物、撞進坑洞、磨到邊邊的機會
我個人經驗是前輪比較常破
後輪的風阻同樣不容忽視,相反很多組合選擇前低后高,甚至后板輪。
另外前輪高框影響轉向和操控,所以,前輪高框了,後輪也高吧
我有做過類似實驗

但沒有像樓主所說的這麼高級配法

我是將32c輪組較重與23c較輕輪組混搭 後寬前窄很難騎就不提了

但前寬後窄其實很不錯 前輪寬很穩 而且慣性較大 慢速平衡也好

後輪窄起步輕鬆 加速較快

我這樣前後測試50公里 感覺還不錯 混搭確實有它的好處

如果有長途旅行需求是不錯選擇

缺點是煞車手感不一致 這有點麻煩

在過彎比較明顯有不穩定感 這我說不上來

但之後換了40mm板輪 就沒這樣騎過了

樓主可以極端一點換三刀前輪 一咖1.5公斤

TONY1978 wrote:
我有做過類似實驗 ...(恕刪)


我沒ZIPP或跑0,只是舉例想看看有沒有混搭的案例可以參考,
所以混搭還是不太推薦吧?

會如此問一方面是因為沒屋頂很多死飛都可換單輪,不過公路車
這種配法就少很多...

刀輪爬坡會GG...
TONY1978 wrote:
我有做過類似實驗
...(恕刪)

前寬後窄.....這不妥吧
前輪是導向輪
後輪是驅動輪
導向輪需要比驅動輪細窄以提升靈活性
驅動輪須寬以維持穩定性
別的不說
同樣是兩個輪子的機車甚至大型重機
你有看過前輪比後輪寬的嗎?
通常配置都是前窄後寬
否則很容易就感覺過彎不靈活
嚴重一點會感覺後輪向外側滑動
如果緊張一點的新手可能就因此摔車了
自行車驅動力小感覺可能不大
但是在山路下坡過彎時如果轉向不靈活或是不穩定
很容易出事

malcon wrote:
前寬後窄........(恕刪)


前寬後窄在機車上的確是不妥
但是單車又是另一回事

前寬可以增加穩定度與抓地力
後窄可以降低驅動阻力及慣性(如果腿力是超過10匹馬力的話就另當別論)

前寬後窄(或是前輪大顆粒,後輪小顆粒)在Off-Road是常識
好的開始試成功的一半 壞的開始試成功的另一半

yanto3 wrote:
前寬後窄在機車上的...(恕刪)

您說的有理
這點我倒是沒想到
個人只嘗試過前25c/後23c與前23c/後25c的差別
感謝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