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原廠外胎容易沾粘東西,常常造成破胎,最高紀錄一日三破,所以於2009年5月份自行將外胎換成防刺胎,粉幸運一換一年多,都沒有破胎的情形再發生。
近一個月來,放假都遇到陰雨綿綿,已經很久沒騎公路車了,今日下午,想把公路車擦拭一下,竟然發現,後輪沒氣了,破胎了。
反正有空,破胎!馬上補,拆卸後輪。↓

取下後輪,胎氣放盡。↓

挖胎棒伺候,挖出外胎。↓

取出內胎,氣嘴最後取出。↓

檢查外胎一圈,摸摸看是否有異物,動作要輕一些,以免遭異物刺傷(檢查結果未發現異物)。↓

將內胎充氣,看看是否有地方破洞漏氣(檢查結果未發現)。↓

嗯!回家粉久才漏氣,一定是超小的洞,進一步,臉盆放水檢查。↓

逐步一段段檢查,果然有氣泡冒出,發現破洞了。↓

施加壓力,確定位置。↓

用奇異筆將破洞位置,打Χ作記號。↓

以氣嘴位置為基準,將內胎破洞位置比對出外胎位置。↓

比對出外胎的位置,作進一步詳細檢查,果然檢查出來,一個摸不出來的小鐵屑。↓

用鉗子將鐵屑取出。↓

這種小鐵屑最討厭,沒找出來,平時放著沒關係,出門騎車,體重一壓,就會將內胎又刺破個小洞,騎車回家,車子放個2、3天,輪胎就又慢慢沒氣了。↓

個人喜歡傳統狗皮膏藥式的補胎片,便宜又好用。↓

挖胎棒另一端,有粗刮面,擁有類似砂紙功能,將內胎破洞處,依補胎片大小刮成粗糙面。↓

將粗糙面塗上強力膠。↓

再貼上補胎片,靜置2、3分鐘等強力膠乾掉。↓

氣嘴先裝上,再裝上內胎。↓

裝上外胎,順便檢查外胎有無壓到內胎。↓

打氣打到120 psi。↓

後輪裝回車上,完成囉!↓

歡迎參觀我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