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自行車煞車保持裝置

按樓主的設計 只能給平把車用
按騎車的人的習慣
長下坡路段 佔一天所有騎車路線的百分比 其實是相對不多的
除了 特定時段跑去挑戰山路以外

所以
在煞把上 安裝這東西 然後可能 90幾趴 的時段都是沒用的裝飾品
甚至還可能煞車時卡住 影響騎車時的煞車安全

只能說 祝福樓主 有夢最美 但是 注意自己的騎車安全啊
還在蓋樓啊
我突然想到這張圖
我再來亂入下




我想說
如果你有時間亂搞這種根本違反專業騎車技巧又不科學的玩意
還不如用心騎車 提升自己對單車運動的了解
你才會理解自行車真的需要的是甚麼革命性零件



附上今天騎的高度與速度圖,確認我騎車是很小心的,速度應該都不會超過30

是的,這個設計

1. 只適合平把車

2. 只適合V煞

3. 只適合低速騎乘的習慣

4. 只在下坡時候用到的話,佔騎乘時間的10%都不到

http://macitgreat.blogspot.tw/
建議樓主發明彎把用的實用性較高,平把使用率應該是很低.
彎把車的話如果能保證安全,應該還蠻實用的.
別太計較那一些人說的話,一個發明本來就不可能一下就完善.
先確定安全慢慢改善.



沒有碟煞的小摺,千萬不要嘗試從武嶺一口氣騎到埔里。不只手指會僵硬,還會爆胎,十分危險。
為了測試煞車保持裝置並熟悉操作,10/18臨時起意騎羅馬公路,全程都配置這個小東西,要瞭解下坡時是否能發揮功能以及平路或上坡是否會影響一般騎乘,繞了一圈回來,途中一直浮現出灌籃高手的一個畫面⋯⋯






是的!這個裝置真的只是輔助裝置,不是要取代雙手,就好像投籃時右手為主左手輔助,並不是說左手可以強到單手就可以遠射進三分球了,以下是我的測試心得:



基本上車上一直裝著這個設備並不會影響到騎車,上坡時雙手本來就不會拉煞車桿了,所以幾乎沒有影響。倒是平路騎乘有時候要減速甚至停下來時,因為手本來就會拉煞車,裝置就順勢卡住了,反而會比預期的要早停下來(一般是邊煞放開才又煞車,可是這時候如果沒有熟練地解除,就會有提前的尷尬)




雖然拍攝影片的時候我都刻意把雙手攤開,其實這只是為了讓觀眾確認我手並沒抓著煞車桿啦,目前覺得適合的操作方式是,我都會把食指放在固定裝置的兩個小圓頭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平路騎乘想減速時,在無名指與小指拉了煞車桿後,中指可以順勢把固定裝置推回去這樣就不會發生提前落地的情況了,另外在下坡時因為坡度的變化有時候車速變快有時車速變慢,這時可以利用食指微調一兩格以控制煞車力道。





也就是說,騎車的時候雙手手指的位置跟一般騎乘不會相差太大,也是要利用手指的靈活才能有效地控制煞車的,講到這邊,大家可能覺得自己本來就雙手萬能了還要這玩意幹什麼?為了騎車上坡雙腳都練到肌肉跟鋼條一樣了那會在乎下坡雙手再來練一下握力呀?話雖如此,小的也只能很謙卑地講到一般下坡雙手都要規矩地抓好煞車,總希望有個輔助裝置可以讓手的負擔不會那麼重!再講到可能更微不足道的事情好了,因為下坡如果放開單手,尤其是左手!常常就會有快要失控的情形,裝了這個,手可以有片刻休息調整一下眼鏡或是撥一下頭髮總是不錯的呀~





針對有朋友提到煞車皮磨損與過熱的問題,一般騎車下坡煞車說是間歇性地點煞,也就是一下子沒煞車一下子要把車速降到夠低,這個跟使用煞車保持裝置煞車皮持續接觸比較起來,我也不是很確定哪個消耗比較快,個人比較擔心過熱問題,不過這次羅馬公路下坡測試狀況是還好,下次有機會再試試更長的下坡。




另外得承認的是,裝了這個裝置騎羅馬公路,花的時間會比一般不使用的時間還長⋯⋯這是因為只要碰到下坡,我就會刻意卡住煞車看看運作的情況,結果就錯失了可以衝下坡加速度然後衝上另一個上坡的機會!繞圈過程中,很多騎著公路車的車友不斷從我身旁呼嘯而過,看著他們的背影,對於自己已經過了追逐速度的狂野少年時代我也是有點遺憾地呀!





既然以灌籃高手的畫面開始,當然也要用灌籃高手做結,接下來當然是繼續努力,雖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地步,但是不管何時我都一直提醒自己⋯⋯






http://macitgreat.blogspot.tw/

macit wrote:
為了測試煞車保持裝置...(恕刪)


上架了,在臉書粉絲團介紹安裝方法以及騎乘測試。

https://www.facebook.com/bikecamper

除了住家附近上下坡測試外,已經安裝在不同折疊車挑戰幾個難度比較高的爬坡,最擔心的煞車過熱問題並沒有發生,煞車皮的耗損則要持續注意。

挑戰行程

T33
羅馬公路繞圈
清境武嶺上坡下滑

傘兵車
桶後越嶺新店到宜蘭
北宜公路宜蘭到新店

Dahon SP-18
住家附近小騎
http://macitgreat.blogspot.tw/
我的想法是先不去干涉原本煞車的配置

首先前後煞車都不動它 而將減速系統獨立在副煞上 有點像汽車手煞車原理

總之減速器磨到光 原本制動能力並未影響 這才是有安全可言


雙後煞系統 (會燒框)


雙後煞系統 PRO (前提框要換成碟V/C兩用)
也可以碟煞接輔煞 吊煞接變把 下坡含到來令片冒煙也不用怕 因為原本吊煞還是正常的



所以您要研發的不再是一個小零件 而是一組雙C夾副煞系統了

其實可以用現成品改 只是要訂做C夾對鎖螺絲 其他上網買二手殺肉品三百搞定 當然也稱不上專利了

當然還可以開發鏤空輕量C夾 與不易增溫的煞車塊 因為只要減速 不是要制動

有生產小弟願意幫您測看看 XD

PS:前輪是導向輪 建議別碰他 這根安全有很大關係
macit wrote:
上架了,在臉書粉絲團介紹安裝方法以及騎乘測試。

別再浪費時間搞這東西了大俠
你設計的這東西完全違背煞車系統的演進方向
再說為了安全性或騎乘效率等理由
輔助煞車的概念要成立,首先它就不能去干擾煞車系統、以及傳動系統的運作
但你這東西兩個系統都干擾到了

真的有長下坡煞車需要,我會選擇把風衣半敞開利用空力原理減速
我已經在北宜測試過這招了,公路車從海倫咖啡下滑到新店完全不用按煞車
只有福德宮那個S型下坡時速會逼近45,其他地方都沒超過40
利用空力原理減速也不影響車子的循跡性,比任何輪組制動系統都更加安全
若不需要風阻了,把拉鍊拉上就好
怕敞開會冷可以多穿一件風衣,外面那件就當減速傘使用
輕薄型風衣最輕的大概只有100G出頭,多穿一件也沒什麼負擔

TONY1978 wrote:
我想到的是這組煞車的...(恕刪)

追加的煞車不要去搞後輪
因為煞車時的重心會前拋所以後輪抓地力相對小
你給後輪雙倍的制動力,只會讓後輪打滑而已

怨念聚合體 wrote:
追加的煞車不要去搞後輪(恕刪)


有次我騎451環日月潭 下坡前輪穩定度很不好 會抖抖抖

想說後煞是減速輪 就我而言減速拖後輪比較安心

後輪按太大力會打滑但還救的回來 前輪按超過就GG了

只是要開始長下坡 我還是會把椅子調低壓後輪重心比較安全

講半天這也只是講講 這燒框改裝法不見得實用 除非用碟C兩用輪組

但想到搞這麼大也沒什麼意義 不如好好學人肉ABS吧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