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則PM,來感謝的。說:自左岸買得電機跟控制器到貨,成功安裝,是其滿意……試騎過家附近的重劃區,騎了兩個多小時50公里用掉47%的電力(我不太相信那APP得電力顯示),平路很好騎,感覺好像有人在背後推一樣…..藉此,老朽想提醒一下所有初次改車(或正想改車)的人,當你順利改車成功,試騎必然成就滿滿急於分享,但有些潛在的問題,是慢慢才會浮現的。回憶老朽會踏上改車漫長之途,也只不過是在店裡與老太婆二人,分別試騎了一下助力車,覺得只要輕踩踏板,就好像有人在後面推一樣,上坡變得輕鬆,感覺十分神奇,就立馬下單請店家改車……但交車後只一個星期吧,就決定退貨,然後自己動手……這中間決定性的關鍵就在:感覺好像有人在背後推一樣感覺上,騎車有人推變輕鬆了,當然是電力輔助車的基本要求達成了。可是當我很客觀的以不同路況、人員及騎行目的…..反覆體驗後,這”感覺好像有人在背後推一樣”就成了最大的問題,甚而成為安全的最大殺手。可以想像,當能感覺出背後有人推時,那力量必出於非主觀的外力,這十分可怕。現在的汽車方向盤幾乎全是動力輔助的,動力輔助的結果,只是讓方向盤變輕,卻無任何”動力感”。如果動力方向盤會讓你感覺好像有另外一雙手在替你轉方向盤,就算不嚇死,也難操控自如甚至會險象環生。當然,改車有需多不同的目的,目的不同,需求自亦不同。例如,要登山騎林道,或許真的需要中軸驅動+變速才夠力(但當中軸驅動搭上力矩傳感時,卻可能抵銷變速的特性)。又如改裝協力車,可以一人推二人爽……但是像老朽與老太后,改車的原始目的,只是為了回家要爬一段坡,卻慢慢衍生出無所不能的騎行方式,從幼兒園開始接送的小孫女,現在已經高一了….騎在台北市區的自行車道上,周遭是車水馬龍,其操控靈活性自應十倍於林間小徑,這中間的要求,就是一切操之在我。
oldhan wrote:不一定喔, 買過後驅輪轂電機拆開內部是用上了行星減速齒輪.. 問題好像出在這裡:Pooky wrote:一般人騎中置電機的車以標配500kwh的電池就足夠...... 我的電池全是自組的,沒有標記。若硬要標記的話,算式如下:NCR18650GA 4P10S(3.4A * 4) * (3.8V * 10) = 516WH = 0.516KWH我要組1000顆才有516KWH1000顆電池,要特斯拉才載得動--希望那是筆誤但精彩的是這個:Pooky wrote:同一人騎電輔車的運動量不會比肉車低,因為可以騎更遠爬更高,還有膏就會意猶未盡繼續騎,享受更多樂趣。 確實如此,我們家老婆說想去夢湖新山,爬完夢湖新山,我拐他順著汐萬路爬上五指山,最後那段連推帶拖的也給她推上去了,然後經風櫃嘴下至善路,就只是24-3/8淑女車加250W輪軸前驅,雖然也不是off road......我們二人合計150歲,拜AKM之賜......oldhan wrote:好奇這裡到底有多少音技作者/讀者 音技讀者基本技能是錫焊技巧+歐姆定律只會接頭對插的,應該都不是
liang909 wrote:問題好像出在這裡:我(恕刪) 筆誤,是500wh就夠,現在Giant已經換裝750wh了oldhan wrote:不一定喔, 買過後驅輪轂電機拆開內部是用上了行星減速齒輪(恕刪) 技術上沒有不能做,在體積、重量、成本、耐用和車體配重考量下,市場會篩選出對的產品用在對的地方,輪毂電機用在通勤車就是對的地方,運動用登山車都採用中置電機也有其考量
送餐每次都騎超過3小時,大約40公里,昨天有一個電源總開關breaker燒掉了,後來直接bypass用押接端子焊接,車加速變更順了,電動車最難搞的是,電源接頭,開關,好累啊liang909 wrote:問題好像出在這裡:P...(恕刪)
liang909 wrote:接到一則PM,來感謝. .,平路很好騎,感覺好像有人在背後推一樣…..(恕刪) 朽大真厲害,騎這樣遠。只要人力及電力比例調到適當,選擇模式(助力檔位可調),例如100%的人力輸入獲得60%的電動辅助助力,就不會有爆衝問題,當然50元的助力器是辦不到,這需要透過演算法運算出力。爬山則需要靠坡度感應器輔助,如果要求比較高,需要買高階的助力車。不久前遇到一位騎(中置)八方電機電助力車,他說曾經騎登山,電機過熱壞掉,又買一套來裝。大湖山莊往風櫃嘴前3公里坡度約 10%~14%,一些騎8公斤重的碳纖維公路車大約8~10公里時速爬山。自行車大盤應該有2段變速,才能應付登山及平地。例如 大盤(50/34)配上(12/28)飛輪。爬坡坡度超過 10% 需要靠適當變速才夠力,不然腳踩不動,太依賴電力則電力很快耗盡,或有過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