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簡單的最大心跳公式: 220-年齡比方說我46歲, 220-46就是174, 超越這個心跳數的運動強度, 會非常快就衰竭.根據最大心跳的趴數, 將運動強度分為五個zone專業運動員, 可以用95%的最大心跳, 長時間做有氧運動. 174x95%=165 (先說好我不行)至於自己適合在什麼區間, 才能長時間維持耐力, 自己試過幾次就會知道.長距離挑戰賽的時候, 將心跳維持在適合的區間, 通常能得到最好的成績, 也非常安全.
新手一開始不會去拚最大心律應該先嘗試閾值 例如心律150-160騎一陣子 去感受疲勞恢復力例如心跳150後 馬上停車 計算心律恢復到120的時間 越短越好用身體感受去感受有氧心律上限 再來慢慢試最大心律講個簡單應用:假設有氧上限是160 每次爬山均心律都要180那就可以考慮器材要改輕齒比 稍拉高轉速以前輕齒比感覺很遜 會被虧幹嘛不去騎登山車現在輕齒比 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心律帶 後期根本沒再帶新手時期 心臟有問題 心跳帶還有用後期根本不需要 尼不是選手 自己感覺心臟快受不了了 停在旁邊休息 放慢速度就行然後 覺得心臟有問題 去看心臟科醫生比較實在 與其問一堆車友 不如去問醫生 還可以順便幫尼做運動心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