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有人車子在灌氮氣嗎??

ugo426 wrote:
海龍為FREON乃氟...(恕刪)

還有一點,不能用純氧。
純氧遇到油類也會爆炸。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ugo426 wrote:
海龍為FREON乃氟...(恕刪)

大哥,大哥,您認真了~
試試看灌完氮氣後從巴拉卡一路煞車下滑看會不會爆胎囉。
如果是要看會不會因為遇熱而導致輪胎爆胎的話,這樣試應該可以吧。
應該還要有個對照組的,然後兩個都打同樣的胎壓。
小弟是學物理出身的,實驗也做了快十年有了,在此發表一點淺見如下:

1.灌氮氣的真正目的是"去水氣",一大氣壓大約是14.7 Psi,而水因為剛好沸點離室溫比較近,所以影響最大
 (所謂沸騰就是指水的蒸氣壓力可以高到跟大氣壓一般,因此你會看到泡泡從水裡冒出來)
同時請注意水只要18克,就可以蒸發成24.5公升的"水蒸氣",輪胎容量與此相較,只要一滴水就夠了
 水在室溫的蒸氣壓力實在不高,但是一旦溫度升高以後(長下坡),蒸氣壓力就會暴增,增多少呢? 25度到100
度大約增加14 Psi
,也就是說你的輪胎里只要有一滴水,打氣打到胎壓上限出門,下坡時爆胎與否就看輪胎廠
 當初估計胎壓上限的良心了!另一方面來說,水蒸氣受到壓力也很容易被壓回成液態,因此造成車重負荷高時  反而輪胎更軟(這時候再去打氣就危險了),騎了一會兒以後胎內溫度上升了,胎壓又上升,甚至升過頭導致爆胎
(下坡輪胎溫度會暴漲,漲多少呢?看坡度跟你的體重和煞車比例囉,局部溫度超過70~80度以上應該是輕
而易舉的)

2.有人在別的版有討論灌氫氣與氦氣的可能性,不過首先,這中間差異不到10克(以單車公路胎來說的話)!其次
是氫氣與氦氣的分子實在太小了,小到連特殊設計的管子都不一定能保證不漏氣,大家因而對有氫氣的實驗室都
特別懼怕,更別說一般車胎了(要是可以妥善關住氫氣的話,瓦斯車燒瓦斯幹麻?把氫氣燒成水就好了!!! 連二氧化
碳排放都沒有!!!的確也有很多人正在研究留住氫氣的方法,論文發表也有很多新成果,不過絕對不是在車胎裡
),說了這麼多,輪胎灌氫氣或氦氣會在半天到三天內就明顯感覺到胎壓下降了,更別說氫氣可能會讓你邊抽菸
邊騎車的時候感覺到 一陣"暴衝"了!

以下是幾點小小的建議:

1.輪胎因為常常只進不出,長期高壓下會把一些水蒸氣壓回成液態存在裡面,當你重度使用的時候就會引起胎壓爆增10 Psi左右而暴露在爆胎危險下,偶爾還是需要把水氣排出來比較安全,排出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找個天氣晴朗濕度低又剛騎完車子,輪胎正熱的時候一次洩氣洩完(胎壓狂降與高溫會促使水蒸發出來,不過不一定能全部排光,可能要多做幾次充放氣的動作!),然後再打氣打到飽!儘量選在濕度低的日子打氣也會有幫助。
2.氮氣因為多半是在液態保存的,而那個溫度下水都還是冰,因此氮氣幾乎不會含水氣,但是假如打氮氣之前你的輪胎裡已經存有液態水的話,那麼你打氮氣是完全不會有用處的!因此重度汽機單車玩家,要灌氮氣的話可以請廠商也幫你多充放氣幾次(一公升的液態氮比可樂還便宜,蒸發後變成823公升的氮氣,充顆輪胎N次也用不了100公升,這方面廠商賺得是服務費,請別感到愧疚)
Tarega wrote:
小弟是學物理出身的,...(恕刪)

太好了,寫得太好,實足的參考價值。
網路上我看不到您,但我會在我的回應留言中看到我自己。
寫的真的是很棒
不是亂虎爛的
言之有理
小弟來幫你加分吧!

Tarega wrote:
小弟是學物理出身的,...(恕刪)
小輪徑工坊 http://tw.myblog.yahoo.com/kogonomo
那前後避震器呢?

off road 時避震器是連續及劇烈的在伸縮工作........打氮氣會有不同的感覺嗎?



ps,昨天洗完車心血來潮把避震器裡面的氣完全放掉灌入氮氣

o_o_o_o /| ,[_____], |¯¯¯L --O|||||||O- ()_)¯()_) ¯¯¯¯¯ )_)
灌n2....
但我記得 n2 在某些時候是不安定氣體阿= ="
AKG是我聽古典樂的好伙伴XD 最近有點想買PDA...
a_wei wrote:
汽車灌氮氣後,駕駛的路感有明顯差異,遇到坑洞的彈跳有比較Q,
這是因為輪胎內原本為一般空氣,而一般空氣可壓縮,所以輪胎變形量比較大,
灌了氮氣後,輪胎內部的填充氣體雜質變少了,氣體的可壓縮性也變小了,
因此輪胎變形量也比較小,所以輪胎遇坑洞的跳動會感覺比較Q。
(恕刪)



變型量越小越Q ??? ......這位大大你乾脆灌水泥好了

很多人口口聲聲說Q不Q的...除了"感覺""想像"
應該也要有各物理上的解釋/定義/數據..什麼是Q

Q不是像鋼管..變形量極小..遇到坑洞震動完全反應在騎士上
Q也不是像彈簧.壓下多少放開馬上彈回多少(在彈性範圍內)
這種避震遇到坑洞會像是跳跳床一樣上下振盪不停,如果遇到連續跳動路面還會越跳越劇列


Q應該像是用手指壓zero shock防震內袋的感覺,會變形凹下去,但不會馬上回彈

物理學上叫做"阻尼係數".也有"阻尼曲線"可參考...
係數高或是低要看用途而定,沒有說越高越好或是越低越好的


希望大家不是很清楚前....不要再Q來Q去了


看了前兩頁的回答 ...
其實坊間的論點有很多是不合熱力學原理(如PV = nRT; 即便是理想氣體方程式 一般還是可以用來作估計用)

有沒有效其實心理作用佔很大的因素
最好的分辨辦法就是盲測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