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9

腳踏車改電動助踏車DIY實作記

搖滾沙士 wrote:
想請教中置馬達...是否好用好改...有何優缺點嗎..

從結構上看,中置驅動的最大優點就是動力產生在變速機構前,可以保留變速功能
可是根據老朽在日本多處多次騎乘"阿西斯多"的經驗,原本可變速的優點幾乎變成反效果
所謂"阿西斯多"指的是電動助力,他不能設有任何形式(轉把、撥把...)的"油門",隱形的油門設在中軸的踩踏力矩感應器上
也就是你一定要踩,踩愈大,配合電力就愈大
但這種力矩感應器卻與變速系統互為矛盾,因為愈高速檔踩踏力矩愈大,產生的動力也相對變大,結果是
上坡原本要排入低速檔的,可是排入低速檔後踩踏力矩相對變小,產生的動力也相對變小
這逼得你在上坡時,反要排入高速檔
所以在日本騎過一、二次變速"阿西斯多"後,就再也不選變速車了
當然,這只是純助力電動的感覺
而老朽一直認為只有純助力電動才是電動自行車推廣的正道
也就是一定要將"電摩"與"電動自行車"劃清界限
這才不會再次掉進機車(法定名稱:機器動力腳踏車)的輪迴中

大陸產品不大可能用力矩型感應,我家小小白幾乎都放在最高速檔,起步時踏板踩不到半圈助力就輸出了,裝模作樣在踩車子就衝出去了

爬壽山陡坡只退一檔就爬上去了,最低速度還可以維持20km/h上下,八方中置電機有9擋助力,在加上後變速有8速,爬山路真的很爽

目前用18650鋰電,如果再用高放電的鋰鐵電池,出力還可以再增加一些
TOURAN wrote:
這家是電子公司轉投資製造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公司

仔細看過BESV的廣告,心中百感交集,不斷浮起Flykly Smart Wheel的影子
回顧自行車的歷史,它是人類最早也是持續最久,歷久不衰的交通工具
在整個自行車的歷史中,雖然在影或圖片上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創意設計
可是再怎麼創意與百變,都敵不過實用性
說得明白一些,如果它是交通工具,那它就一定是那個樣
而且價錢與其功能也必須相應
當然,這幾年自行車被發展成不同型態的運動工具
例如公路車,在路上跑,跑很遠,跑很快
而越野車用來爬山,爬很高,爬很多
嚴格地說,這些運動型的自行車,是不可以在交通用途的路上,以運動形式騎乘的
例如公路車輕易就能踩過四、五十公里,但是在車水馬龍的路上,你不該那樣騎
而越野車更不能在大馬路上翹孤輪...
所以,你一定得弄清楚,你設計、改良或創新的自行車,到底是所謂何來
為運動,公路車禍登山車一台賣數萬到數十萬,會有人買
但一台數萬到數十萬的自行車,沒人會拿來當交通工具(耍帥既不會持久也不可能普遍)
要當交通工具的,可能是要可以裝個置物籃,而且還要隨處可以臨停
......
好了,請問BESV:
你的車賣多少?賣給谁?
買的人拿來當什麼騎?
買菜的,買不起
上班的無處停
運動的買得起,但很逊吧
洛柯洛柯與BESV是二的極端
我們要的是中庸與實用



liang909 wrote:
仔細看過BESV的...(恕刪)

大哥說的對 這是BESV目前面臨的問題

對了 年底電動自行車有新的法規了

而電輔車還是比照一般自行車

目前的規類 有踏板且人力為主 電力為輔的是電輔車


綠色運具近年形成潮流,但電動自行車亂象多,今年6月台北市國中生撞死老婦人意外,引發各界關注,交通部已草擬《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修正案,預定年底前會銜內政部後公告實施,將電動自行車比照機車管理。除駕駛人騎乘要戴安全帽,車籍資料也納入公路監理系統,至於已售出的15萬輛電動自行車則需在兩年內完成掛牌。

要掛牌照、戴安全帽

電動自行車外觀與機車相近,但最高速限為25公里,目前比照自行車,騎乘者不必戴安全帽,也沒有年齡的限制。雖然電動自行車出廠前都要經過檢測和形式審驗合格,才能獲得審驗合格標章,但有不少人或租車業者購買之後都會改裝提速,不只對駕駛和其他用路人不安全,且電動自行車沒有掛牌,違規不易舉發,肇事逃逸也難追查,形成漏洞。

內容取自奇犘

TOURAN wrote:
對了 年底電動自行車有新的法規了
而電輔車還是比照一般自行車
目前的規類 有踏板且人力為主 電力為輔的是電輔車

對這消息,說實在的老朽只會憂而不敢喜,因為:
1.訂法與執法的人,可能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知識
2.廠商看準了訂法與執法的人知識不足,於是便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什麼呢?
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我們已經看到裝有踏板的"電動腳踏車"在路上跑了
但由其車型、車重...等特性來看,踩踏必有相當困難,但法規上它確實是可以踩踏的
再更深一層看,老朽在樓上不只一次說明過,真正的電輔車其踩踏感應器應該採用"力矩型感應器"
因此老朽曾費盡心思,想買一套這種感應器來試試
可是,目前在市場上,這種"踩踏力矩型感應器"幾乎是絕無僅有只德國一家,而在台灣(車展)與掏寶也只曇花一現,買不到
令人擔心的是,一種廉價的轉速型感應器(RMB10元以內即可買到)在掏寶滿天飛,而所有的成車,為了應付法規,也全裝了這種感應器
原本,限制"電輔"就是為了安全,也為了與"機動車輛"有別,但是當電輔車裝上轉速型感應器後,其加速特性可能比"油門"更加危險,有關這點,可能有些已經裝了的車友會有不同意見,那是因為你已習慣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是以油門為主,踏速感應為輔,若將油門拆除,全賴踏速感應產生助力,暴衝之事就在所難免。
事實上,一具理想的"動力輔助機構"應該像汽車的動力方向盤一樣,它只讓你感覺變輕,而完全察覺不出有馬達在推動
在電輔車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展上,日本應是全世界的先驅,正因為如此,老朽數度到日本,都會租用它們的"阿席斯多",且以不同車型在不同路況試騎。
在試騎中,發現如此成熟的"阿席斯多",事實上仍然問題多多,除了老朽一在提過的變速反效果外,在法令法規上,仍然有些疑難未解,舉例來說:
"阿席斯多"除了規定只能以踩踏產生助力外,對踩踏力與助力比也必須加以限制。此稱為助力比,若踩一分力便能產生另一分電動助力,便稱為1:1助力。
助力比的限制是必須的,否則踩一而動十,就比用油門危險十倍。
但,多少助力比是合理的呢?這是一個難題
勉強訂了一個數字後,卻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因為路有平坦與起伏,若平路1:1恰恰好,上坡就爬不上,於是
退回成助力可變,1-2-3檔,隨路況自調...可是這怎行?偷懶了就一路都用上坡檔,於是
新的規定要加裝坡度感應器,助力比隨坡度自動調整,不能手動...但這解決問題了嗎?沒有
因為速限25Km/h,你必須還要有速度感應器,在車速超過20km/h時,就開始逐漸失去助力...
.........
總之,將自行車電動化要在馬路上跑時,問題真的很多
老朽真的不認為立法、執法人員會懂這些道理
老朽只能衷心期望達方電子公司不要好高鶩遠
一個可行之路鷹該是投入"力矩型感應器"研發,乃至一如上述,為未來電輔車可能遇到的問題堤供合理的解決方案,此方市之所需,前途應是有量。
但老朽老矣,就只能期待了
有人能將這份期待轉致達方電子嗎?
跪求




liang909 wrote:
對這消息,說實在的...(恕刪)

大哥 我有買達方電子的這台電輔車

我不知道達方電子的這台車是不是你所說的最佳助推的電輔車

我分享一下我所騎乘的心得

這台電輔車有後變7速 電力輔助有4段

電力輔助前三段低 中 高助推的力道不管變速多少段低 中 高助推力量不變

第1段(低)電力沒感覺到有助推 只覺的踩踏變輕

第2段(中)就有覺的車子有助推 除非你超過時速25 否則推力不變

第3段(高)明顯助推 但只要超過時速25就終止電力輸出

我想現在的電輔車應該是相同的助推方式

而第4段是智慧模式 他有三個開啟電力的時機點

1.車子起步時約踩第4下後電力會開啟 速度上來後電力闢閉

2.在平路時他計算出你的均速低於平均值時就出現輔助電力拉到約時速20~25時會停止

3.爬坡時他偵測到你用力踏踩且速度明顯不足時 輔助電力就會開啟 爬完坡後又關閉

車子會判斷給予不同力量的輸出

若達方電子的設計是對的

我也希望他們能推出平價車種

TOURAN wrote:
大哥 我有買達方電子的這台電輔車

看描述,這應是非常理想的助踏驅動方式,令人神往
若有所欠缺,是市場
而所謂市場,不是能賺多少錢,企業如何壯大?
而是如何普渡眾生
就一如前述,自行車可扮演許多角色,從最早的交通工具到運動器材...乃至特技道具
老朽期待的是能回到普羅之所需--交通、代步
如何回到交通與代步?日本的發展可為參考
在日本,很少看到像台灣(尤其台北)一樣宣示性的自行車道
但他每條馬路,無論大小,都有順暢的人行道,而此人行道是可走自行車的
這種道路規劃,是推展自行車交通、代步的基礎建設,這和台北市不管其什麼車,一上自行車道便無視於行人的景象大異其趣
而在台灣的風景遊樂區的更是"自行車種"無奇不有,爭奇鬥狠
二輪、三輪、四輪...單人、雙人、四人...腳踩的、電動的毫無拘束,都打著自行車出租的招牌,橫行在自行車道上
而在日本,"阿惜斯多"在市區還是不多見,原因可能是路平不需要吧
"阿惜斯多"出現最多的還是觀光區,但他們觀光區的自行車出租極其單純,就是名符其實的腳踏車和"阿惜斯多"
"阿惜斯多"在觀光區十分受到歡迎,因為那些地方通常地形起伏,要深度之旅,惟賴"阿惜斯多"
騎"阿惜斯多"漫遊輕井澤或美英,和"二輪、三輪、四輪...單人、雙人、四人...腳踩的、電動的"鬧哄哄的擠在勃朗大道,就為在一棵樹下拍照,真的是大異其趣
......
這些感受,希望能提供達方+官方一點參考
不要等到爛了再來處理
更希望達方是洪流中的一塊浮木



老朽爺爺,電動登山車的輪胎用26-1.75甜甜圈好像會重拖,不知道用26-1.5會不會有改善,試騎的結果是3年前的控制器太舊,沒有緩起步,一起步就暴衝,輪胎空轉,龍頭抓不住
liang909 wrote:
看描述,這應是非常...(恕刪)


kalinka520 wrote:
電動登山車的輪胎用26-1.75甜甜圈好像會重拖....

輪胎過敏症候群,打胎要打硬,胎打硬過敏症就治好了
記住:胎愈細,要打愈硬,胎硬就愈溜,可是不失福
要施福,胎要軟,胎軟自然重拖
再記住:100psi的意思是,100磅的重量壓在胎上,胎面會被壓扁到有1平方英吋接觸地面
像汽車,那麼重,但因胎粗,又有四輪,所以通常都只打30~35psi而已
但是公路車,為了溜,胎都很細,動不動都打100,屁硬

kalinka520 wrote:
3年前的控制器太舊,沒有緩起步...

起步一定要手腳並用,尤其是前驅
老朽幾台車的控制器,最新也超過三年,有一台更超過五年
不要隨便牽拖....

老朽大,今天試騎河濱公園,把輪胎灌的非常硬後就比較好騎且省電了,後來發現問題可能在鋰鐵電池組的保護板,導致不好騎,只要起步不助踩,電壓立馬掉一格,只要起步助踩後,就比較順,最大收獲是看到一台捷安特的電動UBIKE耶,好棒喔





liang909 wrote:
輪胎過敏症候群,打...(恕刪)


  • 6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