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水倒光

重新平均加水

繼續加,A杯滿了,三杯水量都是4公升,但容積一樣,水位不同。若將電位比為水位,電壓比為水壓,這只試杯的電壓分別為:
4.2V / 3.94V / 3.8V (容量最小的,電壓反最高)
如果將它們疊在一起(串聯),總電壓是:
4.2V + 3.94V + 3.8V = 11.94V


將不滿的補滿(平衡)
總電壓 = 4.2V + 4.2V + 4.2V = 12.6V


平均用水(串聯放電)

A杯水光了,B、C杯仍有存水
存水之疊加電壓 = 3.4V + 3.68V + 3.8V = 10.88V
(相對於鋰電池,杯底壓力約為3.4V)

平均回充


哇!怎麼搞的?A杯竟然不滿?




為什麼?怎辦?
理論上,三個滿杯先各倒出1公升(串聯電路,電流相等)再各倒回1公升,容量應不變還是滿的。
但是因為容量比較小那個,內阻比較高,效率相對比較低,所以就會少一點點...
若每次都少一點點,節果是愈積愈少,每下愈況...
所以就要"平衡"。



以上圖說說明了幾件事:
1.充電時,只要有一串充過4.2nV,保護板就會關閉充電迴路(MOSFET),此時充電器立即轉燈,因此轉登是保護板引起的,不是充電器。
2.充電器轉燈,只表示至少有一串充飽了,其餘仍狀態不明;而只有整個電壓充過4.2V x nS(串聯數),才表示整顆電池全滿了。
3.放電時,只要有一串負載壓降低於保護電壓(2.9~3.0V),保護板就會關閉放電迴路(MOSFET),此時其它串可能仍在3.5V以上,釋載後總電壓可能高過36V(10S)
4.因此放電至少要能放到3.5V x nS(串聯數)以下,否則也表示有某些串不平衡



更重要的事情是:
再聰明的平衡電路(包括並聯平衡充)都無助於電池容量的不平衡,說得更明白一些
沒有一種鍋子,能夠將大小不一的番薯煮成一樣大
而免試...十二年國教...也只不過是企圖將大、小、長、圓、紅、白...不同的番薯都放在一個鍋子裡煮,並且相信煮過就變成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