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tang wrote:
而一台車放兩三年不騎,那大概也差不多又到了換車的時間了?
無論 C 夾或碟煞,如果放了兩、三年沒騎,
再拿出來騎之前都得做次檢查、整理,
(無論是 DIY 或花錢找車店)
該換的換、該調整的調整,
否則放了這麼久,誰敢保證半路不會出大問題?!
如果經常有在騎,
除非自己神經非常大條,
否則一些狀況在初期就會發現,
處理也會比較容易!
My Interior Knowledge is Extraordinaire
TONY1978 wrote:
這方式若可行可以省很...(恕刪)
省"很多"人力?
上模上膠.噴漆打磨才是人力大宗吧.
這個主要是主材料碳"布" 變成碳"絲".可以依照需求編程
最大的優點是不用再貼貼補補.以往最自豪的補強設計會變成最掉漆的存在
貼補方式反映受力並不會均勻.所以就要多出很多碳布來支撐.
雖然近幾年各大廠才會將補強的部分輪廓弄得更細.例如原本300塊變成500塊
而主結構設計是連續性更高.可以大幅度減重.但是還是有極限跟缺點.例如修補塊邊角溢膠.跟碳布邊角強度低..你用更多的布卻沒有比較強
如果改成連續3D編織混織.就能實現最佳角度的編織.跟連續混織不同的織法.
理論上碳架的重量要再少1/3 甚至一半也是可能的
簡單的比喻就像現在最流行的3D列印坐墊.你用2D蜘蛛坐墊疊再多片也無法做到一樣的效果
至於省成本那是不可能的.至少以目前台灣勞工的薪水那麼低.一輩子的薪水說不定還比一台機器少.
而且混織的速度也不見得比人工快.
我認為這種機器適合用來製造"原型" .提供職業選手用的"超高"剛性.舒適性使用,並不適合量產
TONY1978 wrote:
碟剎
1.蹭碟
2.卡鉗跑位 來令片偏磨成梯形
3.變把漏油 以前登山車是卡鉗漏
4.油管切太短代價很高
5.來令片污染
電變
1.sram變把鈕扣電池沒電 換電池卻不持久
2.後變當機 重裝電池重配對
3.變速器電池衰減(3個電池 一個有問題)
4.單port充電座要排隊充浪費時間
無內胎
1.襯帶壽命短 漏氣一定乖乖從零開始施工
2.補胎汁硬化
3.灌氣炸開 還搞不清楚原因
tpu內胎
1.氣嘴側邊漏
2.膨脹不均 內側爆胎五次
倒是穿刺破一次都沒有
功率器
1.sram qq大盤 當機一次
先説我不是DIY派的。雖然我也很喜歡偶爾DIY,但是。。。但是。。。我比較喜歡在其他方面DIY。
對我來說,買工具的錢可以讓我保養跟更換耗材好多次。加上我的手除了鍵盤工作,其他精細活我真的做不了,也不想花太多時間研究。
而且我個人覺得,雖然保養上面雖然變得比較困難,但是保養的頻率變少了。我還記得 7,8 年前買了第一臺車時常常需要看GCN的或是parktool的的youtube看維修影片調這調那。但是現在都直接送到車店 ,因爲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是要更換東西的時候了,也根本沒得調

碟刹。撇開換油,我覺得我個人除了裝箱時沒有保護好碟盤造成扭曲,卡鉗的調教比夾煞車簡單,也許是因爲我沒有抓到訣竅吧?或可能我的碟剎車常交替換輪組的關係,每一次調換一次輪組就要調一次卡鉗,所以算是上手了。
換過那麽多碟刹車,我是沒有遇到油管問題。
電變。以前還沒用電變的時候,每隔一兩個月就要調變速的順暢度,但是用了電變(上一代島野)的時候(用了第三年)。如果變速不順暢了,就是換鏈條的時候到了。
無内胎。早期的無内胎我個人也遇到很多問題,但是新世代的無内胎真的很耐操。我前28后32的配置的TCR常常拿來輕越野。
早期我也常常換無内胎啦,因爲爆太多了,但是除了補胎汁硬化以外,其他兩個問題我是沒遇過。
功率計。我用捷安特成車搭載的,沒有故障的記錄。
報告完畢。
あなたが思うより健康で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