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crab wrote:
與其換輪子不如練腿
可以練功升等,也可以砸錢衝神裝,兩個方向都可以達到目的。
樓主有20萬預算?可以考慮電輔車。
樓主可以一邊換輕量化輪組,剩下的預算買電輔公路車,就多了一種騎乘選擇。輪組8萬,電輔公路車8萬。說真的,可以考慮幾萬元的訓練台,心血來潮時可以玩一玩,蠻像電腦遊戲的。
電輔車實測爬坡極限|陽金P字道爬升2200m|一顆電池騎得完?
該買E-bike電輔車嗎? 5輛熱門E-bike公路車解析
絕不挺他們 侯友宜 立委候選人張智倫 議員陳錦錠 里長黃湘雲 里長許泰銘 黃復興殖民黨 商會望族惡霸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怕中/高框騎不上去,換低框就騎得上去的迷思。
高低框最多就差個幾百克,雖然越貼近地面(輪胎/輪組)影響越大,
但一瓶水約600g,難道說我裝滿兩瓶水1.2kg騎不上去,得先把水倒光才騎得動?
沒這道理吧?團騎又不是比賽,朋友你先走下個路口等等我是很正常的。
真要擔心爬不上去是取決於齒比,二三十來斤的載重旅行車也能上武嶺。
公路車大盤50T,對上飛輪前三盤對於一般市民真心裝飾用,除非你時常40km+/h。

齒比取自鐵馬計算機
怕輪組多重那幾百克而爬不了坡,遠不如用合適的齒比。
大盤縮小(CT盤換成超壓縮盤),或飛輪加大(11x34換成11x36甚至11x42之類的)。
高低框差那幾百克就只是爬坡差個
拉拉補給讚 wrote: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恕刪)
低框輪比中高框輪好帶好爬坡的原因,主要不是因為重量比較輕,而是因為轉動慣量較小。
相較於中、高框輪因為輪框較重,重量傾向落在輪組的外圈;低框輪的輪框輕,重量傾向集中在輪組的軸心,因此,轉動起來的時侯,低框輪的加減速都會很輕快,中高框輪會重拖;但一旦速度帶起來以後,中高框輪因慣性大比較容易維持,低框輪則是掉速比較快。因此,低框輪輕快好帶好加速,適合上下坡及頻繁的停等加速;中、高框輪易維持速度適合平路高速騎乘。這跟輪組輕重沒太大關係,而是重量分配集中花鼓或輪框的問題,故即使是比中、高框輪還重的低框輪,像是Campy的Neutron Ultra,他爬坡加速也都比重量更輕的跑零、瞎貓輕快好騎。這也是為什麼你車架就算輕個600g,騎起來也是幾乎完全無感;但外胎只要輕個30g,踩起來就會覺得有感的變輕,因為那30g完全是加在輪組的最外圈,直接影響轉動慣性,所以整台車裡最值得升級、改善騎乘CP值最高的地方,其實是換更輕的外胎或是TPU內胎。
所以,回到樓主擔心的問題,要選低框輪或是中、高框輪,還完全取決於你個人騎乘的習慣跟路線而言。如果樓主是屬於腿力強健,多騎平路、長途,一出去就是要拼快,很少停停走走的路線,那中、高框輪會有優勢;如果樓主腿力較弱,喜歡騎山路,或是時常必須要停等再重覆啟動加速的路線,那就選低框輪組。而我個人騎車是休閒娛樂沒有在比快,騎乘路線也是山路多,所以較偏好低框輪組的輕快、好騎好帶的感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