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06061 wrote:我記得當初涼亭滑下來沒多就有.. 不知道是否我記錯位置~~ 而且那個凸點不太像是這樣 有裂痕的. 沒有錯涼亭剛出來就有一個凸點但是比這個範圍小一點因為我是看了樓主說的砂石廠我拍的這個離砂石廠比較近
涼亭滑下來沒多遠的地雷已經拆除填平,新的地雷轉移到80米位置(樓主受傷處)。那裡晚上非常暗,夜騎風櫃嘴下山,路過也是有壓到,(登山車)跳了一下,安全過關,感覺壓到石頭而已。另外一個大雷區在前方 120米處,南陽大橋下基隆河濱引道。路面是舖pu 材質,地上有水加上下坡路,造成多位騎自行車者摔車後,改善方式是貼防滑片(如下圖),很難相信間隔這樣大有何作用,繼續有人摔車,最後是改鋪柏油路。
呃 ..... 我承認自己喜歡 "稍有速度夜騎"而 16吋小車穩定性也較差所以, 當下壓到那個凸起, 就像是高速告到不會動的紅磚然後失控噴到旁邊護欄停下來 ......... 我是覺得前後都算平整的河濱路面凸然來這一下子, 小輪徑真要特別注意!除了當下皮肉傷之外, 今天又多了幾處瘀青左手掌衝擊後, 現在某個角度酸軟無力 ....呼~ 真心希望別再有人受傷了
CHING. wrote:呃 ..... 我承...(恕刪) 凸起物是不規則形狀,前輪的切入方向也會影響結果。前後輪如能保持直線會較穩定,如前輪失控又在轉彎處,摔車機率很大。車速快產生的慣性力大,受傷也愈大。前輪有控制方向功能,登山車因為前輪避震器有緩衝力量,讓前輪不容易碰到凸起物而改變方向,失去平衡。對車身的穩定,相對比較有利。而且輪胎胎壓不高,不會硬碰硬的現象。每一種車種有其優劣點,登山車在不平路面適應力強,因為車身及輪組重,爬山則不如車身輕的碳纖維公路車。所以我比較習慣稱「越野車」,大陸稱「山地車」。
DAVIDC2924 wrote:凸起物是不規則形狀,(恕刪) 洋人玩出來的物件中譯文無準則, 誰先玩出風潮就依誰命名跟風登山車中文或許是沿用徒步登山活動而來中國 山地車 稱呼是英文 MTB 直譯ATV台灣稱沙灘車, 中國早期跟著台灣走, 因為低端產品從滑板車到機車而沙灘車一路仿台灣外銷並取代之, 機車CVT台灣維修店土師仔稱之離合器, 在浙江山寨廠聼一位有了年紀的重慶人高級工程師也稱離合器, 我說這是自動變速 皮帶滑輪組,直呼CVT,後端配重與碗公那一部份才是離合器,他很不以為然, 因為文革年代成長的中國人根本不懂英文後期中國將ATV直譯為 全地形車老美玩樂車 Dune Buggy中國直譯為 沙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