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1978 wrote:如果要把這塞子拿來做...(恕刪) 服貼度弄好,接下來要黏死,再接下來又得搞氣密然後還得考慮使用的膠水以及氣密的耐久性,麻煩多多可以說腳踏車的無內胎系統一半是敗在這問題上,才會把玩家搞得雞毛鴨血所以要玩無內胎就要有覺悟,乾脆一開始就用無孔框算了汽機車的無內胎也是很乾脆的放棄了鋼絲圈,直接迭代一體式鋁圈
TONY1978 wrote:無孔框專利被mavic綁死 你説的應該是UST (Universal Standard Tubeless) 專利規格,跟 Undrilled Rim Bed (無孔框) 沒有關係,而且我近代所觀察到的多品牌中高階輪框都是無孔的。而且無内胎的規格也已經被 ETRTO (European Ti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 標準取代了。
話說最近幫老婆的姑丈組了一台旅行車(72歲了, 還每周至少騎三到四次, 每趟30英里左右)選用的車架是Ritchey BreakAway Outback礫石車可以將前後三角拆開整台車連輪組一起打包進正常託運尺寸的行李因為要打包, 在輪胎的設定上遇到難題最後選用TPU內胎加上新發現的TPU sealant產品原先是打算用"傳統"無內胎設定但試了四種胎都沒辦法在洩壓之後牢固的維持在輪框上(輪組是Falcrum Rapid Red 5)打包運輸時一定得洩氣, 如果擠壓就造成邊邊鬆脫在行李箱裡一定會搞到補胎液到處都是基本上是可以多貼幾層膠帶讓胎跟框更緊密不過要讓胎跟框緊到不會包裝擠壓就脫落萬一騎乘中遇到破洞大到補胎液補不起來在路邊沒辦法把胎撬開來塞個內胎, 這也是很有問題...原本決定投降就用TPU內胎結果赫然發現有可以加在TPU內胎裡面的補胎液簡直就是有一好還有兩好老人家非常滿意另外這次組車還有幾個特別之處為了要用油壓碟煞還可以打包裝了這個油管快拆用了簡單的升降坐管, 陡下坡更有安全感變速是Rival AXS 配GX Eagle AXS 後變及10-52t飛輪GX登山車腿組, 特別找了non-Boost的版本以配合車架車架本身可以吃到700C x 48mm胎寬但太胖的胎不太容易塞行李箱最後選用Challenge Getaway 40mm不過也因為現在用TPU內胎內含補胎液隨時想換更胖的胎也是很方便
用了一年的高壓襯帶想說也該換了傳統的高壓襯帶用了一年整個都凹陷進幅條孔了TPU內胎也都有一個一個的幅條孔印在網上看到有這種硅膠材質的幅條孔塞,價格也不貴比起ABS材質的孔塞,重量稍微重一點,應該也比較無法抗太高的壓力反正現在都用寬胎也不會打太高的PSI但相較死硬的ABS孔塞,硅膠是軟的應該對TPU內胎比較友善對比傳統襯帶還是可以減輕大概一半重量直接安裝上車由於這種硅膠材質的幅條孔塞是有一定的厚度放內胎前要把胎唇放到正確位置不然就會像我第一次安裝後檢查有沒有夾胎時,孔塞整個被胎唇擠到外面來就是上路看看穩定性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