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6年多管胎, 目前夾煞車上服役的是 Maxxis High Road 25C 管胎版, 4000多公里,還沒遇過破胎。 胎重 270克, 跟用過他牌的管胎相比, 防刺效果好, 起步腳感輕快,路感舒適,價位也更合理。當初用管胎時, 被一個管胎前輩教育, 出門帶瓶快乾膠, 破胎時, 洩氣, 再用快乾膠補胎,膠乾後, 胎壓打60~70psi 就好, 至少可以撐70-80公里以上, 不管回家或找車店, 都足夠了。所以, 目前沒遇過管胎破胎難救的難題, 反而覺得管胎破胎比Open胎好處理太多了。自此, 騎管胎出門, 隨身工具只有快乾膠塞到把帶塞內, 車衣後袋再背個微型電動打氣筒, 搞定。 省掉帶挖胎棒, 備用內胎, 工具罐 .... 大爽。 那個快乾膠大法,這幾年也救了好幾次自己跟車友的管胎穿刺類型的破胎。個人覺得, 在這個碟剎盛行的年代, 管胎破胎跟沒有重量優勢, 已經有點被妖魔化了。若論重量差異, 管胎本身及管胎輪組的重量, 還是卡在4~5年前的水準, 因為用戶太少了, 根本沒廠商願意投入資源去開發更輕量的輪組及管胎輕量化的新技術。 單以 5年來不變的管胎270克左右,對比 現今Open 外胎190克+TPU內胎25克的重量, 乍看管胎或許比較重55克左右; 但是碟剎的卡鉗+來令+碟片+花鼓重量差異, 比夾煞夾器+剎車塊, 絕對不止重了55克而已吧。至於說管胎的Q彈路感, 以我這個大齡的老屁股跟肉腳來說, 胎壓 70~80psi 的無內胎, 或是胎壓 80~90psi 的Open胎, 路感真心不比管胎來的差。 無內胎跟Open胎這幾年輕量化的技術再加持下去, 踩踏的輕快感,更是不比管胎來的差。屁話歸屁話, 理論歸理論, 但用遠改變不了現況 “管胎走向沒落” 的事實; 畢竟用戶少,無新輕量技術加持, 造成可選擇性太少, 相對價格也比較昂貴, 應該才是管胎被邊緣化的真相。以我少少的經驗, 若問我, 現在出門騎夾煞管胎或是碟剎Open胎(無內胎)出門? 我首選還是碟剎Open胎(無內胎);不是我不喜歡管胎, 而是我更喜歡電變的輕鬆, 碟剎的犀利。當然, 真正的原因是, Campy 的 Bora One/Ultra/WTO 管胎碟剎框, 貴到我全部高攀不起。
經歷open胎 無內胎 管胎管胎確實是最容易維護我甚至有條碼牌跟賴威聯名管胎膠質都裂了我也沒在怕繼續騎以我的低強度用法 管胎爆胎也不可能摔車大不了55688而蝴蝶效應催化劑確定可以完美補 也不用擔心頻換胎浪費錢
t4236774 wrote:一直以來出遊都換下管...(恕刪) 是的, 就是便利商店買的到的那種, 乾了後, 會變得硬硬的那種膠。但也因為他乾掉後, 會變得很硬, 因此打氣不能打太飽, 就不會再從破掉的地方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