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C GP5000配乳膠內胎,胎壓80psi就很舒服了
28C turbo cotton配乳膠內胎,胎壓可以再低但是我不是很習慣,理由兩個:1. 住北部東北季風來的時候,搭高框側風影響會比較重,Roval 51框高,很明顯。 2. 比較不輕快(我肉腳騎車遇到的路況不是一直踩,會停下來會加速,比較寬的胎就是比較重)
我相信最快最舒服的不是無內胎而是乳膠管胎,Corsa speed管胎胎壓到140psi以上還是可以保有很好的貼地性,有管胎框的朋友推薦至少買一次來享受一下(一條只有200g),裡面要加一點補胎液(我是加25ml),它真的小洞補的起來!
我運氣好,裝乳膠內胎路上沒破過...
但是換新外胎的時候,挖胎棒弄破兩條,這真的是最沮喪的時候了,只能捶心肝。後來Rapid換外胎我找車行,實在太難裝了...
乳膠胎最大的問題,就是騎車前補胎壓,打氣筒要多壓幾次,我天天騎車,這件事可以用騎車前熱身一下來安慰自己。
最近一組新輪(8170 36C)裝了 25C GP 5000 和粉紅色的TPU,目前非常滿意,路感很接近乳膠內胎,每條輕了50g,一台少了100g,又不用每天打氣可以偷懶一下。
之前用過橘色的TPU覺得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我有用到80mm的氣嘴它的設計要用到延伸管,原廠附的延伸管我遇到的品質不是很理想會漏氣,騎到一半突然氣漏光很誇張。黃色的TPU路感印象中也沒有粉紅色的好,至少那時候是毫不猶豫的換回乳膠內胎的,雖然它也是輕很多。
至於無內胎,用過兩組,一組是20017年SLR0配的原廠胎,用到很久沒破過但是路感不怎樣所以換成Schwalbe 28C的,Schwalbe 放在平把車上覺得很好,主要是路感,但是不能用很輕快來形容,因為它怎麼算就是重,胎壓又要低才能享受那種路感。重點是有一次下雨天的時候破胎補不了的時候,噴的整車都是補胎液的感覺很不好,車店又建議我整條要換掉,我就決定還是換有內胎的外胎就好了。
以上經驗分享。
spencer7520 wrote:
自從一般內胎換成無內(恕刪)
我順便補充一下tpu 胎的小祕訣...覺得tpu會蛇咬 難安裝.易漏氣的都來看看.
我從
橘色胎.粉紅色胎...應該說各種胎 包含乳膠胎 我都有嘗試...也知道一些通病跟解決方式
目前粉紅胎正是把橘胎當初有的問題再走過一遍.其實都是有處理方法的
tpu胎因為要非常輕量..氣嘴材質通常是塑鋼....而氣嘴通常"前期"會有氣密問題
1.氣密問題多來自於 氣嘴跟鋁頭的接合不緊密...
解決方法:當你覺得漏氣偏快的時候...先把氣漏掉在這個接合處上塗一圈快乾...
2.氣密問題二..還是會漏氣...因為粉紅胎是對岸製造上多少有點粗糙.(橘胎舊款也會)..打氣後氣嘴並不會是100%歸位..而可能是歪一邊..即使你鎖上了還是會微微漏氣(其實看到頭歪一邊 你就別鎖上去了阿...)
解決方法:打氣後微微的壓氣嘴頭讓氣漏一點...接下來氣嘴頭就會回到正確位置
3.tpu胎太滑溜.安裝容易亂跑問題
先打一點氣...然後剪下一小塊雙面膠大概10元的硬幣的長度(書局便宜的那種).貼在tpu跟框之間.(相對於你的位置最遠).這樣你安裝時tpu就不會亂跑了.
4.跟一般內胎比tpu內胎氣嘴處會有一圈圓形的固定座.很多人安裝沒注意用窄框就會咬這裡.....安裝時請將氣嘴頭往外胎的地方用力推(大約5-10psi時)...避免外胎咬住固定座邊邊...超胖框的話可以無視
5.這邊再補充一下.給很懶得打氣的人...我當初乳膠胎也是這樣用的....去買"汽機車用"的補胎液(便宜外帶打氣功能.100多元就能用n次).噴一點點進去 估計大概10ml的量...然後轉動輪圈讓補胎液充分填縫..這樣乳膠胎能達到防漏不用天打氣(無法防刺)..而tpu我沒試過玩票性質.大家可以試試看
.乳膠胎這樣處裡就能不狂漏氣了...

千萬不要買"公路胎"用的高貴補胎液. 除了比較貴之外..因為比較濃稠.填微小縫隙效果沒希的來的好...用量上希的補胎液薄薄一層就夠了也比較輕
.
以上習慣後...安裝內胎速度可以比其他橡膠內胎還要快不少...因為tpu內胎很滑的特性 .稍微有點氣時安裝根本不會咬...不用像安裝一般胎 還要巡2側...我現在安裝tpu胎 應該不用1分鐘.....
tpu其實比較介於 無內胎 跟有內胎之間. 喜歡舒適的也可以打低壓試試
幾乎不會蛇咬(我目前還沒遇到過)..可能因為很滑又很薄的原因...胎咬不到..我曾因為一開始因為上述漏氣問題以超低壓的情況在騎(23c但加油站也只能打到55psi..山上7-11沒打氣筒) 完成阿里山來回也沒蛇咬.
利口貝爾 wrote:
這是 Cadex ultra...(恕刪)
這個照片....跟我貼的這個是同一個吧....

10公分生鐵的穿刺傷
這只要是刺進去 不管是有內胎還是無內胎
其實都會傷到框
因為異物本身太長了 然後又偏外側
新的一年也要繼續騎騎騎
TONY1978 wrote:
一陣子前我開始用超薄(恕刪)
路感的部分...我也覺得在相同的框情況下 超薄TPU 或乳膠 應該跟無內胎不會差太多才是
畢竟無內胎的能低壓的原理..其實就是 車胎空氣"容量"比較多..
導致一樣的胎壓胎寬情況無內胎能有更好的抓地力..接觸面積也比較大

以上的圖其實就很清楚了....無內胎框的空氣容量比較大...這能很容易說明為何會比較舒適
假設2種框胎撞到同樣的減震條
無內胎胎壓80PSI瞬間上升到85PSI
而一般胎框可能90PSI(必須要達90PSI才能跟無內胎80PSI 有相同的空氣量)瞬間上升100PSI 直接造成彈跳震動
所以問題很清楚 就是出現在"空氣總量"跟"胎壓"的問題...
而胎壓關乎剛性.驅動效率問題 .我建議依照官方推薦設定即可
我們能動的就是 空氣總量...
簡單來說你增加胎寬讓胎內空氣增加 一樣能獲得無內胎的效果.
而內胎越薄.越柔軟...胎內的空氣量也會越多....路感相對也會越好
所以傳統式超厚的內胎直接霸佔了空氣的容量. 路感很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然而本來就使用無內胎框的朋友..可以嘗試塞TPU內胎進去(外胎沿用原本無內胎)..使用無內胎的建議胎壓
你會發現..舒適度幾乎沒差...原因在於上面圖片是不同總類的框內容量不同..會有差異.......
而你使用無內胎的框形即使塞了超薄的內胎 跟原本的無內胎設置 內容量也相差無幾..自然舒適度也相差無幾..就算有點小差.增加一個尺碼的外胎即可解決
另外我發現體重比較高的通常對路感也比較不敏感...
我覺得可能是體重輕的朋友胎壓設定太高..
官方建議低體重的朋友可能會考量傳統胎"蛇咬"的問題.而將建議值拉高...
體重輕的朋友可以試試看28C打低壓..使用更薄的內胎 應該會有不錯的體驗
蠻多升級無內胎舒適很有感我覺得應該是因為
1.OPEN框升級 無內胎框
2.使用傳統很厚的內胎
3.不適合的胎壓胎寬
其實這些都是能解決的.就看要不要而已
利口貝爾 wrote:
路感的部分...我也(恕刪)
來回文了....都是留言沒辦法貼圖

↑↑↑這個是造成蛇咬時的圖
當使用一定速度遇到坑洞時 若胎壓不足以支撐時 外胎會因為外部壓力大於內部壓力而凹陷

用一張隨便鬼畫符的圖片來表示就是
紅色的胎壓支撐力 要 大於黃色車+人的力量 加上 因為速度地面施加在外胎上的紫色的力量
不然就是會出現蛇咬
因為在輪組的構造 內層到外層依序是輪框-內胎-外胎....然後外胎接觸地面
(這邊暫時不考慮襯帶,因為部份輪組沒有襯帶,而且也不影響是否會造成蛇咬)
當內胎壓力不足時 在壓到坑洞後 會有機率 因為外胎變型 內胎被輪框與地面夾住
因為內胎內部還是有空氣的 所以內胎夾住後會像我們小時候喝完灌飽氣的冬瓜茶

當壓力在中間的時候 會往兩邊較薄弱的地方擠去 然後就造成破洞
至於你說的胖胎為什麼30-40psi就可以撐住

這外胎比公路車胎厚了多少 又重了多少
所以我才認為不是因為空氣總量 而是因為整體支撐力
新的一年也要繼續騎騎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