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碳纖輪組推薦

Antus wrote:
這就是我疑惑的地方先(恕刪)


說到 GP5000 STR 28C 280 G 其實重量上已經非常優秀了
但是其實你會發現GP 5000 TL 28C 卻要 345G

以下是第三方測試發現
GP5000TL 跟GP5000S TR 的問題(25C)



這65G的差距..其實只是挖東牆補西牆
除了打氣後實際的寬度略減(跟5000 TL比)以外.他把原本的防刺層都換掉了(輪胎厚度由2.6~2.9 下降為2.3)
也就是說S TR 防刺能力比TL 跟GP5000都還差
只能完全依賴補胎液...遇到比大的穿刺...可能下場比有內胎都還慘
所以用這組胎 來談防刺其實也怪怪的
利口貝爾

allenhuang1971 G牌有輪胎工廠嗎?基本上量決定價格...SLR1輪組為何能那麼便宜.低階輪組卻配C-RAY..因為量大所以便宜..而CADEX輪胎銷量有很大嗎?

2022-10-07 12:54
JW75

CADEX的胎,正新出廠要賺一筆,打上捷安特的牌子又要賺一筆,價格當然貴囉。如果要省錢的話就買Maxxis的吧,同條生產線出來,基本上一樣的東西,少打個捷安特上去價格低3成。

2022-10-08 15:44
補充一下有無內胎滾動阻力 以及各內胎差別
也就是使用這個無內胎外胎再塞內胎下去測試



速度29km/h下的實驗.其中有TPU.乳膠.跟橡膠材質

為何說無內胎只是表面下滾阻低.最大原因就是.無內胎胎壓必須比open低.
由圖上可知乳膠內胎latex非常接近無內胎表現.而考慮胎壓不同的情況基本上會壓著無內胎打(9.4 vs 10.3).如果選用更寬的胎寬會略勝無內胎
單輪差1.5瓦就好..2輪3瓦.29km下3w其實不多,但是有一說一就是論事

以一般框(ZIPP例外)tpu以同胎寬而言相當.如果選28c/30c對上25c的無內胎.這樣優勢是不是逆轉了呢?而tpu則是在相同滾阻的基礎上減重1-200g

為啥說ZIPP例外呢?..ZIPP 新舊款差了250G 剛好就是TPU跟無內胎的差距..所以以ZIPP來說無內胎略勝OPEN是正確的
但這也就是說1400g的無勾框,以性能來說跟1600g的有勾框屬於同等級
慣性公式其實也算的出輪組加速額外需要的能量.用數學就能理解了





不過60psi甚至以下的低壓胎雖然舒適但是滾阻已經很難看了..其實可以用更寬的有內胎來達到相同的舒適度.滾阻跟重量都能更低。

同場加映新cadex




我沒會員看不到80psi 跟60psi 沒意外應該是15w跟16-17w

當然單以性能來看確實對無內胎並不公平.對於不太會換胎的人(交給車店),無內胎有相當的便利性.小刺可自動修補.具有便利性即使性能有點損失其實也是能接受的



現實面來說廠商選擇無內胎.最大的原因在於能賺錢.每個廠商都希望車友能汰舊換新
改變能賣的比不變好....
我有C夾車了 你要如何說服我買一樣的東西?


車架由C夾洗腦成碟煞.爬坡空力洗成全能,
而碟煞輪組沒有煞車邊.消磨也少..要如何"進步" 跟讓你"多買"就是重點
大部分的車友都有OPEN框了.(換胎便利)
那我就出有勾無內胎框.(防刺安全).
大家都有勾了, 那我就出無勾(框很輕)
在不明白哪個好的情況下我可能已經買了4種框了.輪框廠是不是發大財?.

無勾框就是很明顯的重量進步..看看ZIPP改版"進步"了多少..直接削250G數字上多好看
GIANT的輪組也是受惠減了1XXG..而且無勾框來能順便帶動 "自家"無內胎的銷量
低壓框壓根也不是為了舒適..因為滾阻也跟著上升.....框低壓等於它可以做得更薄...做的更薄不就意味的可以做的更輕..(ZIPP就有注意到這點)...而無勾跟有勾重量差7.80G那種的...大概就沒注意到這點

近年來幾乎不用隱藏的鋁頭也是"重量"的原因,隱藏鋁頭需要襯帶.幅條長度也較長.框重也比較重...風阻跟一組輪差了50-100G 差距二選一而已....好不好維修一點都不重要.以結構來看隱藏鋁頭更優秀..幾乎不會有斷鋁頭問題..

任何產品都是這樣..好不好用其次.."好賣" ."進步": 創新才是重點...賣不出去再好的東西要賠錢賣.誰願意(例如C夾車)
龍貝爾

利口貝爾 這樣測不準 因為無內胎塞內胎本來就會比一般外胎塞內胎滾阻要來得大 你看的那個網站測試結論也是如此

2022-10-08 19:55
利口貝爾

龍貝爾 我的意思是即使無內胎塞外胎多打10psi都不輸單純用無內胎......用一般外胎就更不用說了.而考慮到你們手上一級胎可能只有無內胎.當然拿那條無內胎來試.ok再買一般胎

2022-10-08 22:52

原出處去看一下,這圖是GP5000在不同的胎寬塞Race28內胎的測試。
數值跟無內胎沒關係



GP5000 25C開口胎跟無內胎比較
GP5000 胎壓max:120psi
GO5000 TL胎壓範圍:80-109psi



這是GP5000 STR 25C塞不同內胎的測試
網站結論是:要塞內胎請用一般的GP5000
輕、便宜、較好的防刺及更好的滾動性

無內胎一樣的滾阻,開口胎打高壓可以達成
不過不同胎寬也有不同的建議胎壓
同樣讓輪胎下壓15%高度

GP5000照建議值打
越寬的胎反而滾阻越高

不同胎寬,下壓15%高度不一樣
那下降同樣高度,寬的胎壓又高不了

TPU內胎的滾阻應該會比上面Race28橡膠內胎好很多
但差距不曉得

畢竟tubeless塞內胎,圖3就已經實驗不划算
徒增滾阻而已
胎壓、胎寬、滾阻都互相影響
舒適性就很主觀,差異大小就因人而異了
利口貝爾

tubeless 25C都比32c open都還要重了,我是不信32C open舒適會輸 無內胎啦.我想應該也沒人會信.tpu跟胎寬優勢會比無內胎一車省3.4w上下

2022-10-08 14:55
高雄黃小菲

用latex/TPU內胎的表現能跟tubeless較勁,不過大眾還是因為價格以橡膠內胎為主,數值上就比較難跟tubeless對抗了

2022-10-09 22:23
高雄黃小菲 wrote:
這是GP5000 STR 25C塞不同內胎的測試


你這個資料看起來Latex(矽膠)內胎雖然比TPU稍重了些, 但反而有最低的滾動阻力.
JW75

乳膠內胎雖然漏氣快每次騎都要打氣很麻煩,但依然是我的唯一選擇。不是因為輕,滾阻是否低我也不知道,但在高胎壓時那個超豪華的Q彈路感,真的是騎過就回不去。TPU即使再輕,只要沒那個路感我還是不會想換。

2022-10-08 23:03
利口貝爾

JW75 管胎更棒 我可以跟你保證.TPU要選寬胎降低胎壓能增加舒適

2022-10-09 0:20
如果都是28C, 都打一樣的胎壓,無內胎的優點是舒適?
利口貝爾

關於輪胎分析 已經有另開一篇分析了 ..裡面說的蠻清楚的可以參考...首先都是28C 無內胎就不會跟OPEN是相同胎壓..28C無內跟30-32OPEN同胎壓的話誰舒適就說不準了

2022-10-09 1:11
我的經歷跟JW75很類似, 乳膠內胎騎起來的感覺就是Q彈討喜, 害我現在手上還有一堆橡膠內胎, 不知道要用在哪裡?

不過我初期買Challenge牌子, 不怎麼好裝, 裝破好幾條, 損失不少錢. 後來換了Vittoria乳膠, 重量稍微重一點點, 但好裝許多, 路感也Q彈.
JW75

我現在橡膠內胎是做通勤車及備胎使用。乳膠內胎漏氣太快每天都得打氣,不適合日常通勤;而且不能補胎,臨時在外爆胎的話,備胎還是用橡膠內胎為宜,起碼再度破胎時還可以補了再上。

2022-10-10 21:08
再過幾年 碳輪價格會更低

反正設定結構編法都已經公式化

框體都外包居多 幅條肯定外購

張力設定也都差不多

剩下花鼓比較能自製

搞碳福條黑科技當然支持

但很明顯的是 1400g 50mm 無內胎

這數據是容易達到的 價格也容易普及
利口貝爾

花鼓因為DT專利到期.對岸一堆dt180的分身,價格1/4不到...比碳框競爭還激烈

2022-10-09 10:54
eric62

推薦下有哪些花鼓跟輪組吧,很久沒關注這類的消息了

2022-10-09 11:28
專業文不推不行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無內胎安全問題,我試過有內胎10秒就沒氣了,也有用過沒內胎騎到家才發覺爆胎了
tsangchan wrote: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無...(恕刪)



無內胎真的香…
之前用不習慣,現在這種破洞塞個培根條,繼續跑都沒問題。
tsangchan

安全到家才是王者,很多人忽略安全和穩定性問題,給你踩多快也沒用

2022-10-12 0:12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