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就煞車力道去比較,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碟煞絕對輾壓框煞。
不過裝上車去比較煞車這件事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輪胎/輪組的鋼性/天候都有關係。
對普羅大眾來說,煞車力道一定是越強越安心。
對選手來說,煞車的線性表現比煞車力量更重要,我看過不少測試的數據同選手同路段框煞的區段時間都比碟煞好,分析的主因來自於操控較線性,減速後再加速的能力較好。
但這個部分跟一般大眾關聯很小。
油壓碟煞的手感會是未來廠商的研發戰場。
貫通軸除了公差較佳,提升剛性也是一個原因。
目前公路車碟煞輪組的問題是在彎道上,左右還不夠平衡,有點類似登山車早期剛推出碟煞的時候一樣,但這個問題現在也已經有改善方法了。
寬胎不能用框煞也是假議題,要做也是做的出來,而且框煞配合胎變寬煞車力道其實更大。
不過框煞的框製造成本較高,碟煞框的製造比框煞容易,利潤也較好,然後無內胎框體已是共識,不會再出純粹的open框了,至於是不是無勾寬框,目前還沒有共識,35以下的低框也會慢慢淡出碳框市場。
以便利性來說,有溝框體搭配無內胎外胎結構可承受低胎壓,再搭配乳膠內胎使用較便利。若單純考慮性能無勾框無內胎好一些。
但是那個補胎液是優點亦是缺點。
實驗是測28~32c性能最好,實際上路則是25~28之間。
所以目前看起來有勾無內胎框與25~28這個組合還是主流。
所以怎麼配c/p值高還真是個很難回達的問題,若是單純以價錢來區分,就一般消費者來說,4~8萬內的品牌碳碟框,會是廠商主力,性能差異應該在伯仲之間,其它就看你的喜好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