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Crankset 46/30 比較起 50/34 爬坡應該比較省力,但省力的程度有夠明顯嗎?值不值得用五六千台幣去改裝?

ac_zephyr wrote:
謝謝大大解釋我打算大(恕刪)


除非是大體重破百 那種 會建議超壓縮配32 34飛輪

或者愛騎變態陡坡 常常動不動就超過15%那種

不然一般CT盤50 34 配上32或34

絕對夠絕大多數 愛騎車 且真的有在騎車的車友

心肺 踏頻 腳力 這三樣是相輔相成的

沒腳力 有點坡度 有點距離以後 踏頻就出不來了

踏頻出來 也是要有心肺去維持

不習慣的人 踏頻90 100 就容易爆掉了

應該也有人看過 46 30 暴改 42T飛輪

除非是寬胎或者登山車

不然踏頻踩60 時速連5都不到

連維持平衡都辛苦的速度

超壓縮主要是讓齒比 不要落差太大 可以選擇28T或30T飛輪

可以較容易維持自己的踩踏節奏

重齒比 46T配11T 差不多等於50T配12T

一般車友 除非長距離 彎少的下坡

參加賽事 需要衝刺

或者平常約騎就跟車友互相傷害 拉扯

應該很少有機會用到50T配11T

再來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50T配11T

平路 無風 踏頻80 90甚至100 你可以維持多久?

個人淺見 CT盤配32 34T飛輪 絕對夠大多數 車友使用

超壓縮盤 是在能力有一定程度後 且已經換過外胎 輪組

對騎乘路線了解 想要提成績 均速 最後才改的

超壓縮有它的好處 但絕對跟省力沒有關係

同速度下 只是用踏頻和心肺去換

騎車沒有省力 會感覺輕鬆

是因為沒認真騎

譬如說A有200W 騎這段路線時 A只用了150瓦沒到

這種狀況才會感覺比較輕鬆

所以要騎得覺得輕鬆就是努力練車 然後偷懶的騎車(誤)
eric62 wrote:
在相同的坡讓你更高的(恕刪)


沒錯,爬坡吃力當然就是先改齒輪比,先讓肌肉能輕鬆一點才能逐漸練腿力,也才會有信心。

我就是喜歡挑戰爬坡,先改50/34大盤,齒輪組只用到32T。練了幾年腿力是比以前好很多,可是遇上連續爬坡,一小時過就力不從心。

後來齒輪改到36T,可是換練的方式。就是同樣的8%坡原來用32T踏頻65,改成36T踏頻75。這樣練一段時間後,連續一小時的坡也不再覺得累。,當然心率是不會特別高,不然一定是無法持久的。

所以高踏頻肯定是練爬坡的要訣,而且應該是先用最小的齒輪練!36T可以保持踏頻75以上,覺得差不多了,就換成32T繼續踏頻75的練。

自從高踏頻練出一點效果,爬坡不再是痛苦的事,速度比以前快很多,跟高手比仍然被刷過去,問題是自己輕鬆就好。
以同樣的瓦數來騎乘,超壓縮盤能讓你的轉速保持在比較適應的區間,不會有陡坡轉速不足重踩的現象,平路就算46T配11T踩個90rpm速度也有47km/h,不是在廝殺的都夠用了。我個人是有2顆飛輪搭超壓縮盤,11-25T平時使用,齒比非常綿密好騎,11-34T騎大山跟產業道路,再陡的坡都能應付。
sn245763 wrote:
齒比越輕,爬坡越輕鬆(恕刪)


您所謂不對的部份有個誤區,就是預設要用相同的速度前進。

改輕齒比主要還是因為原來的最輕齒,還不足以讓你在爬坡時能夠維持迴轉速而落入硬踩的情形時,進而改裝使能有更輕的齒比來維持迴轉速,當然,時速會降低,但當你用輕踩度過比較陡的地方後,仍然保有能力可以加重齒比來面對後面的緩坡或平路。

舉個例子,西進武嶺時,遇上高海拔+陡坡最難騎的路段出現在里程40-50左右,某人使用50/34+11-34飛輪爬坡,用了最輕檔時速7km/hr,結果在撐到里程47時爆掉了,最後47到53公里的6公里只好下來牽車走了2個小時,總計由里程40處到武嶺亭花了3小時。

現在他換上46/30+同樣的11-34飛輪,一樣使用最輕檔時速降到6km/hr,爬完40-50公里處的陡坡花了1小時40分,且沒有爆掉,最後天堂路沒那麼陡,還可以變重一點用時速8km/hr花了24分鐘爬完,總計由里程40處到武嶺亭只花了2小時4分鐘,比原先快了將近1小時。

以上就是為何要選擇使用超壓縮盤的原因。

反過來說,如果某人使用50/34+11-34或更重齒比飛輪,也都能維持順暢的迴轉速騎完上面說的40K到最後登頂,則其速度必然更快,時間更短,當肌力耐力足以驅動齒比順暢爬坡迴轉時,當然沒有需要再更換超壓縮盤了。
人是會有墮性的
輕齒比騎久肌力會變差 除非有刻意去補足重齒比訓練
哪天突然需要踩重的時候就無法應付
輕踩跟重踩的訓練都一樣重要
maxpayen wrote:
人是會有墮性的輕齒比...(恕刪)


這個真的 太習慣 踩踏頻

等體力 腿力下降一些

遇到坡會有無力感

坐姿重踩 也是要練一下

讓身體肌群習慣
輕齒比就是保護膝蓋摧殘心臟,
重齒比就是摧殘膝蓋保護心臟。

有沒有差異都是花錢試驗出來的,
但通常差異是有,只是有沒有達到你要的預期效果而已。
現在的國產車為了賣更多都是這樣搭配
大盤50/34 + 飛輪 34T
以前PRO等級都是標準盤 52/36 +28T (目前這個等級只有30萬那一台才有這樣搭配)
先講環法選手,很少人會用壓縮盤,因為要把成績/速度,可能不合適

架設大盤50/34 + 飛輪 34T 直接改壓縮盤,46/30 ,會有一點好笑,很少人會這樣改

目前搭配的方式 就是:
1.50/34 + 飛輪 34T
2. 46/30 + 飛輪 30T 或是25T

重點來了,要改這個,還不如改善

1. 腿的肌肉 (這必須要去健身房訓練,很多國手都是必要的課程之一)
2. 體重BMI要低於15%以內, 例如現在的體重70KGS,相同的車條件,但是對手只有60 KGS
答案很明顯,體重差異,變成爬坡少10KGS,這個級距差太多,你不會好過的

建議先把BMI降低,提升肌肉%跟耐力

然後使用環法的配套 1.50/34 + 飛輪 28T
taiyoto wrote:
體重BMI要低於15%以內

這誇張了
是體脂吧
如果是BMI
我183的話50公斤正好BMI 14.9

我目前就183/74體脂15%
50/34 + 11/28
34/28 迴轉70 速度10 迴轉60 速度8
(慢跑6分半速一小時都有9.2公里)
新款的飛輪也有11/30可選應該都很夠用
真的不懂再大的齒比有何意義
天天爬武嶺 34/32 應該也夠用了吧

腳力才是重點~一段你無法維持迴轉的坡
建議還是多練腳力比較實在

超壓縮齒盤是為了可以換取更綿密的齒比
不是拿來公路車變登山車用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