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某車行想換馬牌CITY CONTECT 20"結果老闆沒賣,還說它不好,不值那個錢不如換馬x斯?聽完之後,也不知該說什麼一邊的旁人還說,馬牌是國外廠製造的,品質不適合台灣的氣候,耐磨、損耗都不理想?如果真是如此?!為何還有一些人願意多花錢去買它?各位如果遇到這種老闆,會有什麼感受?
KENDA K191是搭配M1的胎種當初設定是在於乾地路面的穩定性,與直線加速性,胎面中間採細鑽石顆粒設計,兩側僅有淺溝紋,所以雨天會較差的排水性,溼地下坡過彎時會有點偏擺,缺乏較佳循跡性!如果你要求全天候性能的話,選擇排水性較佳的花紋,就能排除雨天抓地問題!建議你目前騎乘下坡過彎時,屁股重心稍往座墊後方,將車身重心移至於後輪,會有較大的抓地穩定性!!煞車制動力也相對提升!對於你說的爬坡空轉問題,實在有點傻眼?? 你是全身力量都壓在前輪嗎?
king_Mobile01 wrote:前幾天去某車行想換馬...(恕刪) 這就像去光華商場買電腦 當你要的電腦品牌老闆沒有 或是它的利潤很低的 時候 老闆就會說你要的那個品牌多爛多爛 要買其他什麼牌什麼牌以前這招可能還管用 但是現在網路發達資訊流通這麼快速 老闆接觸過的輪胎種類可能還沒車友發表的多那以此類推的話是不是汽車用的輪胎也要買南港的不要買米其林或是馬牌?無奸不成商
感謝imp2006大的說明,看來等身上的傷養好後就是該換胎的時候了imp2006 wrote:對於你說的爬坡空轉問題,實在有點傻眼?? 你是全身力量都壓在前輪嗎? 呵呵,是沒有全身力量都壓在前輪啦只是天雨路滑,總覺得輪胎沒辦法把踩踏力量都轉換成前進的速度同樣的爬坡,下雨跟情天爬起來竟然可以感受到差別,讓我有點驚訝
我的坐騎是捷安特雙避震登山車NRS 3。為了騎的更遠、更省力與更快,6個月前就把車胎換成馬牌26x1.3 Sport Contact。經過3000公里6個月的主要騎乘經歷:1)上宇老、下玉峰、連北橫、通羅馬 (148km,最高海拔1500公尺)x6次2)北橫+北宜2日逍遙遊(260km,最高海拔1220公尺)3)內灣生態替代道路(70km, 最高海拔650公尺)x4次4)石門水庫環湖+羅馬公路(100km) x4次5)挑戰新中橫(水里、塔塔加 來回)(72公里X2)6)東眼山x1感想:1)瞬間加速快,跟我自己原有的20吋折疊車不相上下。等紅綠燈時,起步快,比較不會吸進太多廢氣。2)下坡幾乎不用踩踏,速度仍可維持在30公里左右3)平地車速可以很輕易的拉上30公里4)煞車制動力佳,胎面有排水紋5)不可越野6)胎壁會沾小石頭,騎乘時會輪胎會一震一震,此時需停車用手指去除石塊。機率大約是200公里一次。(胎壁中間有一防刺層)7)搭配NRS原先偏硬的後避震,上坡時幾乎沒有能量損耗 ,下坡更是舒適。8)騎乘時重心較巧克力胎為低。9)行車噪音遠低於巧克力胎,但略高於Maxxis防刺胎。10)比Maxxis防刺胎更容易拆卸調整。11)最高胎壓為85psi。通常2,3天沒騎後胎壓會顯著降低,因此騎乘前一定要記得打氣確認胎壓。(建議胎壓直為70psi,體重稍重者,可將胎壓調高,但勿超過最大胎壓)12)因為胎面細又扁,整台車子剛好可以塞進電梯,不用將前輪高舉。13) 馬牌的造型好,又比較耐磨──>經過3000公里的騎乘,真的很耐磨。1.3的,我記得1條重量是300多克,非常輕,因此瞬間加速快,蠻適合都會區騎乘。而我這篇經驗分享,剛好測試的場地都是高山柏油道路,發覺此胎對爬坡助益不小。此胎對爬坡的助益,如果要量化的話,就相當於舊曆年前我新換裝的LX大盤+XT32齒飛輪+XTR鍊條。<補充>騎乘3000公里後的第一次爆胎心得,馬牌sportContact 1.3預防爆胎的方法有:1)騎乘完畢,檢查有無暗刺沾黏在外胎上,它會趁你胎壓低的時候,突然來這麼一下,讓你爆胎措手不及。2)出發前,檢查胎壓是否保持在70~85psi之間。即便有暗刺沾黏在外胎上,有著較高胎壓的加持,讓暗刺比較沒機會發威。3)最好每3天打一次氣,因為胎徑小,稍一漏氣,便無法持壓。騎乘3000公里後,後輪的排水紋略有磨損。此時應將前後輪換胎對調,可以延長輪胎使用壽命。此胎非常適合登山車爬坡山路,過彎時抓地力甚至比原廠巧克力胎(米其林Country Trail)好(在柏油路面上),而且更順暢。
許多人都說巧克力胎換成光頭胎會比較快,有人說是上坡比較不會浪費動能,有人說,至少增加兩檔的優點(不是很專業的用法)有人說....反正,就把IGUANA的車胎換了"continental" "sport contact"上週第一次騎,距離40.68KM平均時速21.1Km/hr有1.3KM的上坡這次同樣路線,但是加上一部份竹崙環山自行車道(殘念,體力與時間不允許)距離50.28KM平均時速19.1Km/hr有1.3KM+約5KM的上坡(因為半途折返,所以有5KM的下坡)出門前用節安特的打氣筒將磅數打到60~65之間標示的MAX是65重點是,在竹崙自行車道享受「緩坡」與檳榔花香的時候突然發現前輪有規律的怪聲音檢查的結果是,有幾粒碎石黏在車胎上其中有顆插相當的深當時沒帶相機,回家補拍因為不想換內胎所以仍用原規格的外胎補充一下,這牌子是德國的不過,輪胎上面清楚的標示made in taiwan有沒有比較快?或比較省力?我是覺得還好耶,或者,體力與配速才是關鍵但,下坡的確比較快下坡竟然不知不覺就到了50.3也可能是因為不會像巧克力胎稍微有點速度有聲音的緣故看到後面的舊胎嗎?供參考寫了半天,好像文不對題~抓地力~~我見到老闆拿出輪胎的時候,我有點猶豫,胎紋簡直是點綴~不過還是換了我下坡的時候,彎道遇到幾位車友會車當時正好約在45左右的速度下坡雖然有點擔心騎道路面外不過覺得還是滿穩的下雨天我不出門所以不知道雨天的狀況
這條本來就是光頭胎的定位了...那個細到不行的胎紋就當作不存在吧@@在柏油路面上不管晴雨天抓地都很好但是在光滑地面就跟溜冰沒二樣所以遇到磁磚地或磨石子地又剛好有水時千萬要小心雖然說有防刺系統但是...我還是被碎玻璃刺穿過這還是在高胎壓的情況下(90psi)所以還是不要太鐵齒,盡量避免騎太靠邊